別讓自卑擊碎你的愛情(愛好感)
2023-10-24 01:18:43 1
「愛」,好感,「恭維」和「角色投射」的強大說服力 | 模糊談判力 第十五篇
這是桔梗在「談判思維」的第688篇推文。
全文共2663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你喜歡別人的讚揚嗎?
相信這個答案大概率是肯定的。
問題是,
你會有多喜歡「別人的讚揚」?
哪怕你明知道對方可能只是在「恭維」。
想一想你發的上一個朋友圈,當你看的下面出現一個個的「❤」,你會有多開心?
那如果沒有人點讚,你又會有怎樣的失落?
對於「恭維」這件事,其實我們並不太在意對方是否是真心的,還是有目的的,對我們的「贊」,最好還是多多益善。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可別小瞧這句俏皮話,它包含著社交溝通中一個十分具有說服力的規律。
當你在商店裡看中一款衣服,你聽到,
先生,你真有眼光!
當你在理髮店,想要改一個髮型,你聽到,
小姐,我覺得什麼髮型都適合你!
當你在公司面試一名工程師,你聽到他說,
李總,我一直把你當做我奮鬥的榜樣!
我想告訴你,儘管你知道對方十分可能只是在「恭維」,但接下來你的行為大概率會被改變;
在商店裡,你很可能當即買下那件衣服,價都不還;
在理髮店,你很可能十分開心的充值買了會員;
在面試評價中,你很可能給那個小夥子更高的打分。
「好感」所能產生的說服力,就是如此讓人措手不及;
而「恭維」,也是一把屢試不爽的好武器。
可問題是,你真的會「恭維」嗎?
2 恭維我們依然在「模糊談判力」這個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維方式啟發自牛津大學的實驗心理學研究。
恰爾迪尼七字影響力的第二個字,叫做「愛」。
所謂「愛」,指的是「喜愛」,也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好感」。
簡單地說,
一個人在我們心中的好感度越高,他/她對我們的「說服力」就會越強。
最近的幾篇文章都在聊「好感」。
「好感」,是讓我們提高說服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也聊了一些能讓人們產生「好感」的因素,比如,好看的容貌,擬態策略等。
今天要聊「恭維」。
其實「恭維」這個詞已經變得帶有貶義色彩,帶有褒義的相對詞彙應該是「讚揚」;
如果我們能忽略褒貶含義,「恭維」或「讚揚」,其實是產生說服力的一個有效手段。
在腦神經科學家的實驗中,研究者們發現,當人們看到自己的社交朋友圈被點讚,他們大腦中負責「獎勵回饋」的功能塊會被大幅激活,腦成像儀器屏幕上的相關區域會頻繁閃爍。
更值得思考的是,這樣的大腦反射,並不會因為對方的讚揚是真實還是虛假,而受到影響。
換句話說,
無論是真心的讚揚,還是虛偽的馬屁,具有同樣的威力。
只不過,虛偽的馬屁,具有一些風險;
當被人識破或遭到反感,「好感」可能反而會消失。
那該怎麼辦?
3 角色投射來看一個例子,
羅伯特教授每天都喜歡看報紙;
每天給他送報紙的小夥子,叫做卡爾。
卡爾每天早上都會騎著車子,給這個社區的每家每戶投送報紙;
當然,他會很熟練地把報紙扔到羅伯特教授的家門口;
準確地說,是家門口門廊的地上;
當然,有時候沒那麼準,會扔到旁邊的草地上,而草坪上的灑水器有時候會把報紙淋溼。
這樣的情況並不多,四次有一次吧。
羅伯特教授沒有選擇去投訴,而是給寫了一封信,信裡送了一張表達感謝的支票;
信的內容是這樣寫的,
感謝你幾年如一日的辛苦送報,也感謝你每次都能讓報紙不被灑水器淋溼!
當然,這是一種「恭維」,但應該不算是「真實」的讚揚,因為畢竟卡爾並沒做到那麼好;
但有意思的是,接下來的一年裡,卡爾的報紙投遞率卻提高了,一次都沒有弄溼。
在這個例子裡,羅伯特教授採用的說服手法,背後隱藏著一個心理學知識,被叫做,
角色投射原理(Altercasting)
1963年,心理學家,尤金-溫斯坦和保羅-德施伯格,第一次提出了「角色投射」的概念。
所謂「角色投射」,指的是把某種「角色」,以指令或含蓄的方式,投射到對方的意識中,以影響對方,達到說服目的。
「指令式角色投射」,就類似羅伯特教授的做法;
在一些工作場合裡,我們經常聽到有人對我們說,
Jack,你是咱們部門寫ppt最牛的人了,我覺得這個報告你來寫一定能讓老闆滿意!
其實這是一種「指令式」的要求,只不過對方投射了幾個角色,「牛人」,「讓老闆滿意的員工」等,突然你就覺得難以推託了。
如何說服你的朋友去嘗試一個他不太喜歡的飯店?
你可以說,
老屠,我一向最欣賞你的冒險精神,你總說「什麼都該試一試」,走,要不咱麼冒險去試試?
還有一種更含蓄的「角色投射」,叫做「策略式投射」,是一種用行為代替語言來表達「角色投射」的方法;
舉個例子,
如果你想說服老公,讓他今晚來替你做飯;
如果用「指令式角色投射」的方法,你可以說,
老公,我嘗過那麼多人的手藝,還是和你比不了,要不,今晚你露一手吧?
如果用「策略式投射」,通常先不要說任何話,而是做一些事情,來暗示對方的「廚師身份」;
比如,你可以先在廚房「手忙腳亂」起來,假裝自己找不到必要的食材,或者甚至弄錯醬油和醋......
這種行為在某些時候會比「指令式」的語言,更容易讓對方進入角色,你的老公會更加乾脆地選擇接替你。
4 影響與說服如果你覺得「角色投射」這種高級概念離你很遠,跟你沒啥關係,你就錯了;
相反,你每天都在被「角色投射」所影響。
有一個行業,運用這種技術的頻率最高,廣告業。
要知道,現今社會裡,每天曝光在我們視野裡的廣告,高達每天5000次!(電視裡、手機裡、廣播中、戶外等)
舉個例子,
在一個汽車廣告中帶有這樣的情節,35歲的中年女性更多地考慮照顧自己的孩子,所以選擇了更舒適、後排更大的車子;
因為她是一個「好媽媽」!
這是典型的「角色投射」,當我們看到這樣的廣告,我們的大腦中被無形種下了一個意識,「好媽媽為了孩子應該買更大的車」。
類似的還有很多,
一個好父親,應該有一個好身體,所以你要吃......
一個好孩子,應該選擇更好的學校,所以......
儘管這聽上去讓人十分焦慮,「角色投射」依舊是說服因素中你必須理解的東西。
至少下一次當你選擇說服的措辭時,你可以有所改進。
在1975年的一次心理學實驗裡,研究者們比較了「角色投射」的說服效果;
實驗目的是說服五年級的班級學生,更主動地去打掃清潔、搞衛生;
研究者對第一個班級的學生,嘗試用傳統的方式說服;
你們班的衛生情況還需要改進,我們應該保持班級的衛生和整潔;
而對第二個班的學生,嘗試用「角色投射」方式;
你們班是學校裡最衛生整潔的班級,保持下去,別讓其他班超越你們!
實驗結果非常明顯,第一個班毫無效果,第二個班的衛生清潔頻率大大提高。
5 小結值得一提的,今天內容的背後,依然有著「模糊談判論」的影子;
分類、二元、語言、極端;
「愛」,就是「好感」的本質,也是二元差異的極化;
當我們嘗試畫出一個分類,我喜歡 Vs 我不喜歡 (我們 Vs 他們 We Vs Them),人們的大腦迅速二元化;
當「好感」還沒出現之前,這個分類對我們來說就是模糊的,沒有說服力;
一旦我們在談判中撕開這個分類,把「角色」投射在對方意識中,隨著「好感」程度越強,對方的角色意識就越大,說服力就越極端;
說服力的流動,再次從模糊走向極端。
-
這裡是「談判思維」!
「模糊談判力 第十五篇」 待續
--- 桔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