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縣各村村名的由來(曹縣含七八)
2023-10-23 18:44:05 26
古營集鎮張七莊
位於曹縣城東北20.4公裡,古營集鎮政府東北2.8公裡。聚落呈東西長塊狀。東西街1條,南北街3條。有小學1座。居民905人,漢族。有張、趙、陳、呂、糜、郭、白劉、李9姓,張姓為多。耕地1907畝。以農為主,兼有工業、副業、養殖業。為張七莊村民委員會駐地。據《張氏族譜》載:明正德間(1906-1521年),張氏始祖乳名七者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以諱命名張七莊。
大集鎮李八莊
位於曹縣城東南15.6公裡,大集鎮政府南1.5公裡,勝利河南側。東西590米,南北450米,聚落呈東西長塊。東西街5條,南北街3條。學校1處。人口1302人,漢族,耕地1581畝,以農為主,全系李姓。為李八莊村民委員會駐地。據《李氏族譜》載:明洪武間(1368--1398年),李氏祖諱克讓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因開設八處店鋪而得名李八莊。
青菏街道八裡店
位於曹縣城西北4公裡,220國道東側。村東西385米,南北320米,聚落呈東西略長塊狀;有東西街1條;有小學1處。全村490人,漢族,有陳姓等。耕地473畝。屬季莊村民委員會。據《陳氏家譜》載:明初,陳氏祖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距城八裡,且以開設客店為生,故命村八裡店。
曹城街道八裡廟
位於曹縣城西北4.2公裡,曹縣火化場東南角,莊(寨)青(堌集)公路南400米。村東西370米,南北430米,聚落呈南北長塊狀;有東西街2條,村北有學校1處。全村846人,漢族,耕地975畝,以農為主;有李、陳、劉、武、趙5姓。為八裡廟村民委員會駐地。曹縣火化場駐此。村西南側將建雄商高鐵曹縣西站。據《李氏家譜》載:明洪武間(1368-1398年),李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於三官廟旁,因距縣城八裡,故名八裡廟。
圖中畫圈為高鐵西站位置
磐石街道十里舖
位於曹縣城東北5.8公裡,小劉莊東面。聚落呈正方形。村南有1水坑。居民331人,漢族。有張、姚、李、謝4姓,張姓為多。耕地502畝。為十里舖村民委員會駐地。原為官設驛站,因距城十裡,故名。另據《張氏族譜載:張氏原籍山西洪洞縣,始祖於明初遷曹邑西豆腐園。後經祖弘道公遷至城南八裡潘莊,至四世時,三、四、五門遷居曹縣城東北十里舖。
磐石街道十二裡河
位於曹縣城東6.6公裡,莊(寨)青(堌集)公路北側。聚落呈南北長塊狀,南北和東西大街各1條。居民182人,漢族。有閻、周、李、季、陳、王、田7姓,閻姓為多。耕地269畝。屬王口村民委員會。明成化間(1465-1487年),袁氏自本縣今青菏街道袁樓遷此建村,因距縣城十二裡且臨河,故名十二裡河。
普連集鎮二十里舖
位於曹縣城北10公裡,普連集鎮政府西3公裡。曹(縣)魚(臺)公路北250米。東西、南北均250米,聚落呈方塊狀;東西街和南北街各1條。全村251人,漢族,耕地264畝,以農為主。有李、陳2姓,李姓居多。屬範莊村民委員會。據《李氏族譜》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李氏由曹縣城內隅首南街遷此;於曹縣至曹州公路旁開設店鋪,因距城二十裡,故得名二十里舖。
延伸
一起認識一下曹縣方言中的幾個字
揞
本義是掩藏,曹縣的方言裡,有兩個意思:
①用手把藥粉等粉末敷在傷口上,例如:「手指破了塊皮,快去揞點藥粉。」「手有個大口子,趕緊抓把草木灰揞上,用布包上。」「樹碰掉了皮,用土揞上」
②心裡盤算,思量,例如:孩他娘「子女都長大了,你也該為自己揞算揞算了。」(年輕時守寡)
埯
小時候在生產隊麥收後經常聽說去yan紅薯秧子,茄秧子,辣椒秧子,普通話就是去挖坑栽紅薯、茄子、辣椒的意思,一直不知道這個yan字怎麼寫,今天終於找到本家。
《說文解字》解釋:埯,形聲字,從土,從掩聲,「掩」意為用手遮蓋,「土」表示土坑,本義是用手撥土覆蓋土坑。這樣說來,方言讀作「yǎn」,三聲,是最合適不過了。
例如:宋爐廟的牛二隊長招呼:「趁著濛濛細雨,土壤疏鬆,我們去地裡埯蔥吧。宋爐廟的大蔥比電線桿子還粗,不是吹的!」
踒
是城西方言,音調變成了三聲,意思是折了,有個專門的詞語叫踒折(shé)。如「這小子,把柳樹踒折了」。體育課上「一不小心手指頭被籃球砸到了,踒(wǒ)住了,腫得厲害。」
熰
字典裡還有一個讀音「ǒu」,難得和方言保持一致。這個也是常說的口頭語,有三個基本意思:
①柴草未充分燃燒而產生大量的煙,例如:「柴草被打溼了,點不著,熰了一屋子煙。」過去,冬天娶媳婦,天冷,新媳婦來後,要點材夥熰熰,滿屋子是煙,把新媳婦都熰出淚了。
②讓火不熄不滅只冒煙,例如:「爐子的火熰到第二天,別熄滅了。」北方冬天很冷,家家都是這樣熰火。
③燒艾草產生大量的煙用以驅蚊蟲,例如:「蚊子太多了,燒一把艾草熰蚊子吧。」在過去夏天農村,沒有蚊香,就用這種土辦法驅蚊,效果甚佳,就是人遭罪了。
塕
本義是塵土,是埋的意思。例如:「撒上胡蘿蔔籽後,用耙子塕一下,再踩踩,好出苗。」
餷
意思是熬東西時一邊煮一邊攪拌,如餷玉米棒子飯。「學校餷的飯可黏了,還不糊鍋,因為是用的蒸汽。」(曹縣第三中學餐廳)
作者 孫智敏 曹縣第三中學高級教師 ,曹縣政協常委,曹縣鄉土歷史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