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魏國天文學佔星學家著有天文八卷是誰(魏國天文學佔星學家是誰)
2023-10-23 16:18:52 1
我國古代有四位天文學家,他們是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不止四位,有甘德、石申、落下閎、賈逵、張衡、祖衝之、劉洪、何承天等。
1、甘德
甘德,戰國 時楚國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於公元前4世紀中期。先秦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編制者和木衛三的最早發現者。
他著有《天文星佔》8卷、《歲星經》等。後人把他與石申各自寫出的天文學著作結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這些著作的內容多已失傳,僅有部分文字為《唐開元佔經》等典籍引錄,從中可以窺知甘德在恆星區劃命名、行星觀測與研究等方面有所貢獻。
甘德還以佔星家聞名,是在當時和對後世都產生重大影響的甘氏佔星流派的創始人,他的天文學貢獻同其佔星活動是相輔相成的。
2、石申
石申,生卒年待考。又名石申父、石申夫或石申甫,戰國中期魏國天文學、佔星學家,開封人,是以其姓名命名月球背面的環形山的中國人之一。
著有《天文》八卷(西漢以後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渾天圖》等。《天文》八卷與甘德的《星佔》八卷,合稱《甘石星經》,《甘石星經》在中國和世界天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3、落下閎
落下閎(前156年—前87年),字長公,西漢時期天文學家,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他創製《太初曆》,決定性地影響了中國曆法結構;提出渾天說,創新中國古代「宇宙起源」學說;發明「通其率」,影響中國天文數學2000年。
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4年)為了改革曆法,徵聘天文學家,經同鄉譙隆推薦,落下閎由故鄉到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他和鄧平、唐都等合作創製的曆法,優於同時提出的其他17種曆法。
4、張衡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
《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5、祖衝之
祖衝之(429年—500年),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範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衝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
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由他撰寫的《大明曆》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曆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天文學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甘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石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落下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祖衝之
魏國天文學家是誰?
石申,生卒年待考。一名石申夫或石申甫,戰國中期魏國天文學、佔星學家,開封人,是名字在月球背面的環形山被命名的中國人之一。著有《天文》八卷(西漢以後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渾天圖》等。《甘石星經》在中國和世界天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石申曾系統地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發現其出沒的規律,記錄名字,測定一百二十一顆恆星方位,數據被後世天文學家所用。經過長期觀測,詳細考核,測出恆星138座,810個。
原著《天文》8卷,早佚。後人拾遺補闕,把它與甘德的《星佔》8卷,合稱《甘石星經》,又名《星經》,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間刊印的《道藏》一書,題名為《通佔大象歷呈經》 。
...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天文八卷有古代天文學家誰所著
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國人,戰國中期天文學家、佔星家,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著有《天文》八卷(西漢以後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渾天圖》等。《甘石星經》在中國和世界天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石申曾系統地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發現其出沒的規律,記錄名字,測定一百二十一顆恆星方位,數據被後世天文學家所用。經過長期觀測,詳細考核,測出恆星138座,810個。他與楚人甘德根據黃道附近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所製成的圖表,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恆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
魏國天文學,佔星學家,名字在月球背面被命名,著有(天文 )?
石申,又名石申父、石申夫或石申甫,戰國中期魏國天文學、佔星學家,是以其姓名命名月球背面的環形山的中國人之一。著有《天文》八卷(西漢以後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渾天圖》等。《天文》八卷與甘德的《星佔》八卷,合稱《甘石星經》,《甘石星經》在中國和世界天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有什麼呢?
出土於公元前1668年的馬王堆3號墓帛書,包含了許多以前人們不知道的天文學和地圖的新信息。下面,我們從天文數據中選取一個名為「五星職業」的數據進行討論。馬王堆帛書《五星》:世界上最早的天文佔星術著作五星:記錄五星和佔星術的運動《吳興戰》全文約八字。在中國學者的努力下,該資料已被翻譯成現代語言,並於1974年被列入文物和中國天文收藏。在《五星記》中,五星和佔星按木、金、火、土、水的順序記錄。以木星為例,它是這樣開始的:東木,其帝豪,其成句芒,其神為年星,國之年歲,系年歲。在一個人的年齡。
與五行木相對應的天體是年星(木星),它每十年繞天運行一次,每年統治地球上的一個國家。這個理論被稱為領域理論。這就是為什麼木星被稱為一年星。這個想法是,天體周被分成12個相等的部分,稱為12次,而年星應該每年移動一次。馬王堆帛書《五星》:世界上最早的天文佔星術著作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就有了一種根據星星的位置來標記年份的方法。隨後,文章接著說:
月亮在風裡清清楚楚,初月的風在風裡,東風的風在風裡。括號中的句子最初被省略了,但中國學者根據一些相關文獻,如《史記》、《天官紀事》和《仲南子天文學說》,添加了這些句子。其中書帖格和旦娥是十二支的別稱,分別代表殷年。茅遂營房,東牆二十八處之一。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新年之星在日出前出現在東方,稱為日升,而日升在陰曆的第一個月與瀛屋一同出現。2月,它與東牆同時出現。
太陽的上在這之後,以同樣的方式,從3月到12月的日升在不同的年份和不同的夜晚同時發生。日升指的是太陽升起之前,東方出現一顆星星。眾所周知,埃及過去常常根據天狼星的日出來確定季節。但在中國,我們在《禮記月報》中已經看到,判斷季節的主要依據是星星越過子午線,而關於螺旋的記載並不多。在這一點上,五星帳戶的內容是寶貴的。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佔星著作《五星佔》都有哪些超前的概念?
《五星佔》全文有八幹字左右,篇幅相當長。這份資料在中國學者的努力下,已經譯成了現代文,收錄在一九七四年的《文物》及《中國天文學文集》中。在《五星佔》中,按木,金、火、土、水的順序,記載了這五顆星運行的大要和佔星術。以木星為例,開頭的部分是這樣的:東方木,其帝大浩,其丞句芒,其神上為歲星,歲處一國,是司歲。歲時於一國司歲。與五行中的木相對應的東西在天上是歲星(木星),這個星每十年繞天一周,每年支配著地上的一個國家。這種學說稱為領域說。將木星稱作歲星是這樣由來的,這種學說把天的一周分為十二等分,稱作十二次,認為歲星一年運行一次。
在戰國時代,就有了根據歲星的位置來表示年的紀年法了。後面,這篇文章又寫到:
(歲)星以正月與營室(晨出東方,其名為攝提格。其明歲以二月與東壁晨出東方,其名)為單閼。括弧中的句子是原來漏掉的,是中國學者根據《史記·天官書》、《準南子・天文訓》等一些有關的文獻又補充進去的。其中「攝提格」、「單閼」是十二支的別名,分別表示寅歲;卯歲、營室、東壁則分別是二十八宿之一。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說,歲星在日出前出現在東方,叫做偕日升,偕日升在寅歲正月與營室同時出現;卯歲二月與東壁同時出現。
緊接著這段文字又以同樣的方式記載了從三月到十二月的偕日升在不同年份與不同宿同時出現的情況。所謂偕日升,是指在日出前某星辰出現在東方的現象。
埃及曾根據天狼星的偕日升現象來版定季節,這是廣為人知的。但是在中國,正像我們在《禮記》月令篇中所看到的那樣,判斷季節時,某星辰越過子午線則是主要的根據,而關於偕目升的記述並不太多在這一點上,《五星佔》的內容倒顯得珍貴了。
在上面《五星佔》的那段文字中,是用幹支來表示出現偕日升的年份的,但沒有指出這些年份具體地相當於公曆的多少年。《五星佔》對水星和火星的記載較為簡單、而對木星、金星、土星,卻記載了從秦始皇元年開始,在長達幾十年的過程中偕日升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