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兩彈一星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撐起民族的脊梁)
2023-10-23 23:20:56 2
科技日報記者張蘊
4月4日,是「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先生誕辰112周年紀念日。在位於山東榮成的郭永懷故居,人們敬獻鮮花、緬懷英雄。
資料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郭永懷(右一)在解答研究生提出的問題(圖/新華社)
遠在千裡之外的青海,落雪中,金銀灘上的青海原子城紀念館莊嚴矗立,迎接著一撥又一撥人們前來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兩彈一星」精神和一段段紅色歷史,在這裡娓娓道來。
共和國功勳,肩負國家使命
「中國人能不能搞飛彈?」
「中國人怎麼不行?」
1955年,時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院長陳賡大將與剛剛回國的火箭專家、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之間,曾有這樣一段鏗鏘有力的對話。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剛剛誕生的新中國作出了研製「兩彈一星」、重點突破國防尖端科學技術的戰略決策,並在金銀灘草原建設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
此後,無數頂尖科研專家、技術人員、幹部職工、部隊指戰員腳踏荒原,在青海開啟了我國核武器研製的傳奇之路。錢學森、鄧稼先、郭永懷等科學家用智慧、青春和熱血,創造了「兩彈一星」功勳偉業。
主持研製第一顆原子彈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9天後,便毅然決定回國。接受原子彈研製任務時,妻子許鹿希問他:「去哪?」「做什麼?」「去多久?」因保密要求,他連續回答了三個「不能說」。此後,鄧稼先隱姓埋名,在試驗場度過了8年時間。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時,他率領研究人員迅速進入爆炸現場採樣,因核放射性影響身患癌症,臨終時留下一句「死而無憾」。
資料圖。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1965年9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工作再次啟動,著名力學家郭永懷受命參與衛星相關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發現重要數據,急於趕回北京研究,便搭乘夜班飛機。12月5日凌晨,飛機失事。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時,發現他的遺體同警衛員的遺體緊緊抱在一起。被分開後,中間掉出一個裝著絕密資料的公文包,竟完好無損。
青海師範大學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碩士研究生導師方立江認為,研製「兩彈一星」的過程是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過程,新中國的決策者、管理層、科技人員和工程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群策群力,發揮聰明才智,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爆炸僅用兩年多的時間,中國尖端科技發展投入少、效益高,大科學體制和技術民主體制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昔日「221」,紅色精神永傳
2020年9月11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明確要求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資料圖。圖片來源:新華社
金銀灘草原的昔日絕密軍事基地「221」,也已成為青海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青海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宇燕如是說:「青海是精神高地,是『兩彈一星』精神的誕生地,肩負著傳承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的重大歷史責任。」
青海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紀念館講解員介紹,這裡是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舊址,被稱為「原子城」,2001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永昌介紹:「青海原子城紀念館作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陣地,年均接待遊客30萬人次,2009年開館至今累計接待遊客360餘萬人次。」2020年底,該館啟動了改陳布展工作,將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以全新面貌與全國遊客見面。
近年來,高原大地上一場又一場「兩彈一星」宣講活動、主題研討活動如火如荼,從基層到單位、從高校到企業,無數後輩在宣講中接受著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和「兩彈一星」精神的感染……
「『兩彈一星』精神宣講團先後赴全國20幾個省、市、自治區,中央和國家機關、高校、大型國企、軍營以及青海省內各單位,累計作宣講報告370餘場次,33萬人次聆聽報告、接受教育,被中宣部授予『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稱號。」王永昌說。
來源: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