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李東生即將收穫一個IPO(65歲李東生即將收穫一個IPO)
2023-09-22 07:50:35
近日,TCL旗下、李東生實控的通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板IPO獲深交所受理。
通力股份原屬於tcl科技,背後隸屬於TCL集團,只是股權分散不存在實控人,在2019年通過重大資產重組,通力股份被賣給TCL控股,此後,李東生直接或間接掌握其77.46%的表決權。
大企業分拆上市本來是件「平常事」,這已經是不是李東生第一次將TCL資產分拆、上市,如若此次通力股份成功IPO,這將成為李東生控制下的第六家上市公司,個人財富將實現又一次大躍進。
從車間主任到上市公司董事長
別看李東生如今在資本市場混得風生水起,40年前,李東生的願望還只是 「當個車間主任」。
1982年,從華南理工大學畢業後,李東生被分配到惠州科委,但初入社會的他無法適應按部就班的體制內生活,很快就坐不住了。於是他自己聯繫到一家名為「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的企業,加入其中成為第43位員工,並擔任技術員。
TTK是一家做磁帶的企業,1981年剛成立, 是中國第一批中外合資企業。
此時的李東生,並沒有什麼野心,最大的心願就是當一名車間主任,這個心願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實現了。
隨著磁帶業務的下滑,李東生被派去開拓國際市場。在外面開了眼界的李東生注意到電話已經很普及,激動不已,回到惠州,他就建議公司生產電話。
1985年,TTK正式將業務拓展至電話領域,名稱改為TCL(Telephone Communication Limited),28歲的李東生成為通訊公司總經理。
1986年3月,李東生接受邀請,前往當時正在成立的惠州工業發展總公司,擔任了三年的引進部長。
1989年,惠州要振興電子產業,李東生被調回TCL擔任骨幹。回到TCL時, TCL已經成為中國電話大王了。
隨著經濟的發展,李東生意識到,彩電未來可能成為每個普通家庭的標配,於是他做出一個關鍵性決策,進軍彩電行業,並提出差異化價值主張:用大屏幕解放眼睛,追求低價。
1994年,一臺叫王牌大彩電的71釐米彩電面世了。時勢造英雄,在那個物資嚴重缺乏、需求噴湧而出的年代,李東生的「開局」異常順利,訂單暴漲。
王牌彩電在中國大賣之際,李東生被推薦為惠州市副市長候選人,但他放棄了。後來他曾說,自己當時:正雄心勃勃,掌舵一個大企業,希望能夠幹一番事業。
時間來到2001年,TCL彩電的銷量已經達到了全國第一,李東生掌舵的TCL和黃宏生的創維、陳偉榮的康佳三家企業佔據中國彩電市場的半壁江山,合稱彩電三巨頭,而黃宏生、陳偉榮則是李東生在華南理工的同班同學。
2001年,李東生帶領TCL通訊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三年後,TCL集團又在深交所上市。
在資本市場突進的同時,李東生也開始著眼國際市場。2002年,TCL耗資820萬歐元收購德國施耐德集團的彩電和AV產品。雖然收購資產為虧損狀態,但TCL也因此快速切入海外市場,並且在歐洲獲得了生產基地。
作為中國家電企業第一個走出去的人,李東生迎來了人生的巔峰。他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被譽為「中國企業崛起於國際市場的旗幟性人物」。
嘗到甜頭的李東生加快了TCL集團國際化的步伐,卻沒想到因此摔了重重一跤。
2004年,TCL再度出手,一口氣併購了彩電行業的鼻祖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及阿爾卡特手機業務。湯姆遜正好有兩件李東生想要的東西:顯示領域的技術專利和歐美成熟的市場渠道,阿爾卡特也是個傳奇品牌,至今在美國市場份額仍能擠進前五。
不過,李東生卻錯估了電視技術更新周期,沒想到剛把湯姆遜買來,行業就變天了。當時新興的液晶顯示技術(LCD)正在取代傳統的顯像管技術(CRT),而湯姆遜手持的專利幾乎都集中於行將淘汰的顯像管技術上。隨著液晶電視在第二年推向市場,湯姆遜的顯像管技術瞬間變成了一堆廢鐵。
於是,收購而來的湯姆遜反而成為了燙手山芋,令沒有及時跟上行業技術迭代的TCL進退維谷。
2005年,併購的兩家企業巨額虧損,TCL遭遇了20年來的首次虧損,18個月虧18個億,李東生在股東大會上第一次被股東們批評,愁得半年瘦了20多斤。
2006年,TCL繼續巨虧。2007年,湯姆遜公司申請破產清算,上市公司主體在A股被打上ST標籤。《福布斯》中文版還把2007年「中國上市公司最差老闆」第六名留給了他,在他的傷口上又撒了把鹽。
痛定思痛,李東生迫於壓力不得不「斷腕」,徹底停止歐洲彩電業務,關閉6家銷售公司。2007年底,TCL終於扭虧為盈,實現盈利3.6億元。
一向不服輸的李東生,在公司內網發表了《鷹的重生》一文,首次公開承認自己在併購中的輕率所造成的失誤,也表達了TCL進行變革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當時,「缺芯少屏」一直是國內電子產業亟待解決的難題,且由於液晶顯示面板被國外壟斷,導致電視機的面板佔到了總成本的70%以上。當液晶電視逐漸成為市場主流後,不甘願為面板廠商打工的TCL,將面板業務作為戰略重點。
2009年,得知深圳市政府欲組建液晶面板項目,終於恢復元氣的李東生放手一搏,決定與深圳國資合作成立深圳市華星光電公司,集中進軍上遊的液晶面板行業。這是當時深圳建市以來單筆投資額最大的工業項目,總投資達245億。國資進場,扮演財務投資者的角色,隨著企業正常運行開來便慢慢退出。
這是李東生的翻身之旅,如今華星光電已經被他做成了全球面板龍頭,至今仍是主要利潤來源。2014年,TCL躋身千億俱樂部,李東生個人財富也達數十億元。
而後,隨著手機、電腦等產品逐漸趨於飽和,李東生最終將競爭力不強的終端業務剝離,專注於顯示面板研發製造。
2018年底,TCL集團宣布重組,以47.6億元向TCL控股,出售家電、通訊、消費電子等智能終端以及相關配套業務,重組後半導體顯示將成為TCL集團核心業務。
TCL控股的股東,是以李東生為主的TCL管理層(持股約33.33%)及蘇寧易購(持股25%)及部分私募基金等。這也意味著,TCL集團過去幾乎所有在消費電子領域的主業資產,完全轉移到以李東生為核心的管理層手中,此次ipo的主角通力電子正是其中一小塊資產。
2019年開始,李東生便化身資本市場弄潮兒,通過旗下tcl控股和tcl科技兩大平臺進行資本運作,短短兩年時間參股了6家上市公司(七一二、上海銀行、花樣年控股、帝科股份、華顯光電、晶晨股份),還收購了奧馬冰箱、中環集團等公司。
目前,李東生已控股5家上市,包括 A股上市公司TCL科技、奧馬電器、TCL中環,港股上市公司TCL電子、華顯光電。如果通力股份成功上市,也將成為其控股的第六家公司。
通力股份的前身是TCL電子2000年在境內設立的孫公司通力有限,2013年,通力有限原間接控股股東通力電子曾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2021年3月,通力有限港股正式退市,退市前夕市值約33億港元。
通力股份是音箱代工的頭部企業,早年曾為飛利浦、東芝、索尼等知名的消費電子品牌代工DVD等產品,而隨著DVD逐漸被時代淘汰,通力股份逐漸轉向音箱等聲學產品的代工。
當前,通力股份的主要業務是給哈曼、索尼、三星、阿里等消費電子品牌代工智能音箱、可穿戴設備等產品,比如阿里巴巴的天貓精靈、哈曼聲霸、JBL和Teufel的頭戴式耳機等。
根據中國電子音響協會數據,通力股份2021年藍牙音箱出貨量為826萬臺,佔全球市場份額為14.70%;Soundbar出貨量為381萬臺,佔全球市場份額為18.60%,通力股份的藍牙音箱、Soundbar產品出貨量均居全球首位。
2019年-2021年,通力股份營業收入分別為76.08億元、85.08億元、97.54億元,2020年、2021年營收增幅分別為11.82%、14.65%,2022年第一季度,通力股份的營業收入為22.49億元,同比增長12.48%。報告期內,其淨利潤分別為3.24億元、3.55億元、2.85億元及5004.72萬元,2020年、2021年淨利增幅分別為9.80%、-19.92%,增收不增利。
其中音響業務為主要收入來源,除了傳統音響業務,AloT產品(人工智慧物聯網)以及可穿戴設備也是通力股份發力的重點業務,不過目前佔比維持在30%左右。
通力股份只是李東生當年從TCL集團收購的資產包中翎毛一角。除了通力股份,當年收購的資產還有TCL實業、惠州家電、合肥家電、客音商務、TCL產業園的100%股權,酷友科技55%股權、格創東智36%股權,以及間接持有的簡單匯75%股權、酷友科技1.5%股權。
憑藉多年資本市場運籌帷幄,李東生成為富豪榜上的座上賓,2021年,《胡潤百富榜》他的財富是100億元。如若將上述這些資產都進行上市,李東生的個人財富將進一步暴漲。
正像他所言:「上坡加油,追趕超越,擴展產業規模競爭力。」 65歲的李東生還將在資本市場大步邁進,這大概率不是他最後一個IP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