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水簾洞是在廬山拍的(甘肅武山水簾洞)
2023-10-22 10:34:35 2
王文元辛丑讀書録之一
範振緒的「雨」字
雨水之日,見隴上大家範振緒寫的「雨」字,一眼就難忘。這字,再現了晚清進士的風採!
朋友雷玉石在圈裡曬了一組:雨水之日,遊覽武山水簾洞祈福聖地的圖片。其中有一張是隴上大家範振緒寫的匾,正中一個"雨"字。
初看,以為是單字匾額。隨手翻閱資料,發現此為範振緒於1949年寫的,看落款應是武山未解放之前所書。資料介紹說,內容為「西山暮雨」。按理說,應該為四字匾額,看照片又是單字,難道是四字四面匾!我有些弄不清楚了。武山的朋友看到後,請留言解惑。
武山水簾洞是絲綢之路上著名洞窟之一,以前去過多次,都是匆匆去,匆匆返,未能細看。水簾洞在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裡的鐘樓山峽谷內,谷中"群峰疊嶂覓無路,亂石開徑別有天。谷澗溪水潺潺,景色幽靜宜人。水簾洞是高約50米、深20多米的天然巖洞,洞內常年細流不斷,雨天洞簷飛流直下如水簾,因而得名。這些年,當地政府全力將此地打造為祈福聖地。
水簾洞的石窟亭宇,始建於十六國時期。經過後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歷代修建,有水簾洞、拉稍寺、千佛洞、顯聖池等著名景觀,尤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題記、雕塑作品、壁畫等最為珍貴。該石窟現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最大的佛像下面,石雕的風格非常有特色,保存佛教傳入內地時的最初的樣子,喜歡的朋友們值得一去。
範振緒的「雨」字,的確是首次看到。給我啟發頗多。
大字難為!寫字的人都知道。尤其是大字榜書,難度不是一般。有多難!三國時期的書法家韋誕,有這麼一個故事。魏明帝曹睿曾修建了一座凌雲閣,非常高峻。要在這個閣上題寫匾額。那時匾額字不像現在,紙上寫,然後放大。那時,直接寫在石碑或匾額上的。
韋誕站進一個筐裡,用轆轤把他拉上去,在空中書寫。匾額離地有二十五丈高。這個難度就大了。為韋誕站在筐裡,寫完了匾額上的。下來後,人們才發現,韋誕的頭髮鬍鬚全白了。可見,寫大字對技術和心理要求是心理要求是常的高。
大字難為!那麼,究竟難在何處?我想無非是三點:其一裝飾性,如何讓字在紙上凸顯出來;其二,正,即正大氣象,這種大匾多懸掛在重要場所,或寺廟,或殿堂,或會場,沒有正大氣象,就無法彰顯堂皇之氣。沒有顏柳的正大氣象,就只能隱私舞弊的味道了。其三,難在緊密。古人說「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言下之意是寫大字、小字要注重結構的疏密。大字密,要使密處密不透風;小字要疏疏朗,疏可走馬。其實,這不難理解,小字寫密了,看上去就是一個個墨團團。大字疏朗了,筆畫就細了,壓不住紙,遠處看,凸顯不出字,只能看到匾額看了。
年前,參加了二十多場寫春聯活動,福字至少寫了五百個。寫的過程中,專門練習了一下疏、密兩種感覺,有的福字,以密為主,有的福字,則以疏為主,還是有所獲。
範振緒(1872年——1960年),甘肅靖遠人,末代進士,號東雪老人,又號太和山民。曾任甘肅議會副議長,在武威教書十年。和張大千等文化名流相熟。他書畫兼善,書法擅長行書、草書,楷書自然不必說,用筆嫻靜流暢、剛柔相濟,平和自然、從容灑脫,蘊正氣於溫雅之中,自書胸臆。繪畫長於山水,偶作俠客、佛像,亦有士氣,格調高邁。用筆剛中見柔,蒼中帶秀,深得文人山水畫精髓。
雨水之日,看到了範振緒寫的「雨」。忽然,對寫匾額字,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這也算是隴上先賢的福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