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課和頂課的區別(關注高校代現象)
2023-10-22 02:41:05 2
中新網杭州7月5日電(梅芳燕 沈心悅)目前高校紛紛進入暑假階段,學子們也將總結過去面對新的開始。同樣對於大學校園而言,一些現象同樣需要總結。
某高校學生建立的「代課群」。 沈心悅 攝
「上午一二節課求代課,高價」、「代寫論文,5000字左右,有意私聊」、「急求下午英語4代考,300,過了就行」……充斥著類似信息的代課微信群,時下已經成為部分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一部分。網際網路時代,以其為代表的「代現象」在不少高校中迅速興起,甚至形成了各自的「灰色產業鏈」。當這些現象「遍地開花」,反思也應成為當務之急。
代課成「公開的秘密」 一節課10-30元
「現在找代課很方便,微信群裡發個消息,沒幾分鐘就會有好幾個人加好友,一般都是先到先得。」浙江某高校的大三學生小萬(化名),在學校時經常通過手機決定誰來替自己上課。
實際上,在一些高校,這樣的行為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其主要由學生建立微信群或者QQ群,以拉熟人進群、口口相傳等方式,建立起具有隱蔽性的信息發布平臺,有代課需求的同學先在群裡發布信息,能「接單」、甚至將代課當做『兼職』的人私聊對方,談好時間價格後,一單「生意」便促成了。
小於(化名)是杭州下沙某高校代課微信群的群主,他告訴記者:「我是2015年下半年建的代課群,那時候看別的學校都有代課群,而我們學校還沒有,所以就建了一個。剛開始先拉一些朋友進來,大概過了一個月,一個500人的群就滿了。」
目前,該學校已經建立了三個代課群,群內學生數量也在不斷擴大中。
值得注意的是,代課因為「報酬」的存在,也在一些高校校園裡形成了「市場化」味道。
一位因課業較少而經常幫別人代課的學生告訴記者:「之前的價格大概在20元一節,現在『市場』飽和了,很多人都知道代課『行業』,就開始打價格戰,價格也降到了10元左右,但每逢節假日,也會漲價。」
她說,目前其學校中代一節課的價格一般在10至30元左右,收費「標準」與上課的時間、時長及課程內容有關。此外大課、公選課相比於專業課更容易被「接單」。
「『搶單』需要速度的。在微信群裡『接單』很方便,一般我比較空的時候就會關注一下微信群。」另一位經常給他人代課的同學如是告訴記者。
調查:10%受訪學生找過 「代課」偷懶成主因
據了解,不止在浙江,「代課」在全國許多省市高校中都紛紛出現。此前,包括北京、廣東、湖南、四川等地的高校都有相關報導報出。其普遍程度令人驚訝。記者此前也進行了相關問卷調查發現,有超過10%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找過有償「代課」。
記者選擇了浙江八所高校,隨機發放111份問卷,樣本對象以本科生為主,佔比95.49%。結果顯示,85.59%的受訪大學生表示知道「代課」現象,而找過有償「代課」的學生比例為10.81%。
在被問及「選擇有償代課的原因」時,「偷懶的心理」成為了學生們選擇的主要原因,有22.19%的大學生選擇此項。而「學校請假制度不合理」和「學生確實有此需求」並列為第二大原因,均有17.7%的大學生選擇此項。而有17.13%的受訪者認為「老師講課枯燥無聊,對課堂內容不感興趣」。
以杭州一位成績不錯的馬同學為例,其此前因為家裡有事請假找過兩次代課。她告訴記者,「因為學校的請假制度很嚴格,加上有些老師就算請假,也會扣考勤分數,這會影響到我期末成績。為了讓成績不受影響,只能付費叫人代課。」
另值得注意的是,在參與調查問卷的的111位大學生中,超過一半的學生(53.16%)認為有償代課是高校新生的一種兼職方式。而11.71%的大學生認為代課能夠解決學生需求,支持有償「代課」等現象繼續存在。
專家談「代現象」:屬「道德欺騙」
代課只是當下高校「代現象」的一個縮影。
除很早之前便出現的「代寫作業」、「代寫論文」之外,「代拿快遞」甚至「代考試」都成為了時下一些高校校園出現的現象。
如北京一位「代課老手」就曾同時承接「代考」業務。他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便透露說,其代考一門收費100元,而別人都收三四百,如果是英語或高數肯定更貴。
而記者此前在加入的「代課群」裡也高頻次的看到了「急求下午英語4代考,300,過了就行」、「急求下午毛概考試代考,女」等信息。
對於這些代行為,有人士公開評論:「上大學之後,面對更加自由的時間,更加充沛的生活費,讓許多學生迷失了自我,比起學習,更願意沉溺於玩樂之中,忘記了上大學的目的,甚至利用各類平臺,找尋其他人幫助自己上課、考試。這是違背讀書的初衷的,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當今,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也錯失了大學提升自身能力的關鍵時期。」
浙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肖龍海教授則表示:「學生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找別人上課、考試就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對學習不願投入,道德上弄虛作假。對此學校應該加強管理,縮小課堂規模,形成完善的管理體系。」
談及「代現象」,杭州下沙某高校一位不願具名的老師認為:「代課、代考這些行為,是一名學生讓渡了自己學習的權利,進行了道德的欺騙。當前而學校對於代課代考行為的規章制度應進一步加強。」
浙江師範大學省高校人文社科「高等教育學」重點研究基地研究員張燕軍指出,「代現象」的出現也不排除一些「客觀情況」存在。如雙創背景下、就業壓力下,學生創業、社會實踐時間與學校上課制度的矛盾,無形中影響了學生上課的行為選擇。
他建議,學校管理應重在「理」,不在「管」,學校要在制度上與社會政策相協調,老師要在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學業與未來工作的關係上加強引導,特別要加強誠信教育,讓學生「不想代課」、「不能代課」,讓學生感覺「錯過課堂太可惜」。(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