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心理基礎讀書筆記

2023-10-06 17:19:35

  心理基礎讀書筆記應該怎麼寫?讀書筆記是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心理基礎讀書筆記,歡迎大家閱讀。

  心理基礎讀書筆記1

  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運用經驗積累的常識回答各種生活及社會問題,而心理學家通常運用專業心理學回答問題。

  心理學的任務是研究人的行為與經歷,以及產生行為與經歷的各種條件。

  1879年47歲的威廉.馮特在萊比錫創建第一個心理學研究所,並使用內省法進行心理學研究。但之後許多心理學家對此卻持不同意見。其中之一的華生第一個提出,反對使用那些給主觀的、從而無法控制的影響留有餘地的方法。但二人在心理學研究中共同認為觀察測試對象的言行是他們獲得認識的基礎,同時也包括觀測影響言行的各種條件。

  當以我們的常識而非專業心理學解釋問題時,往往不能獲取事件的本質,有時一種表述含糊,模稜兩可的一段話,卻可以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可,但這實質上卻什麼也證明不了。當一個人得到正面的評價(「您能克制」,「您有巨大的潛能」,「您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思想家」)時,大多數人都很願意接受。

  心理學家是經驗科學家(經驗主義者),無論任何心理學家,即使是科學家也仍然要依靠經驗的積累來分析問題。心理學家大多把研究分為四類:敘述、解釋、預測和監控。

  假設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心理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時,往往根據已有的經驗進行合理性假設。為了對一個時間或課題進行分類,則必須進行定義。定義分為概念性定義與操作性定義,操作性定義往往都是從大量理論上可能的定義中挑選出來的。通過假設進行操作性定義,對實驗者進行自變量控制,以獲取分析實驗的因變量(目標值),最終確定假設是否成立。

  責任擴散(責任分解):承擔同一責任的人較多,落在每個人身上的分量就減輕了。

  行為是許多條件和影響的結果,人的數量、噪音、行走速度等都是激勵幫助意願的條件。人的特徵和現場特徵的互相影響,一個人的心情好壞是願否提供幫助的前提;由於行為取決於許多條件,人們在特定的時間內不可能了解所有條件,所以預測會有大概率與小概率的預測;對緊急狀況的適當反應,例如「評價恐懼」等都是由於現場狀況原因導致的。

  知識是提出建議的根據。

  通過理論歸納不同的內在聯繫。通過對緊急狀況的觀察,可以發現大量內在聯繫。

  理論的臨時性質,如果人們發現有的東西與現有的規則不符,那麼原則上有兩種可能:1.忽略偏差。2.修改規則。

  心理基礎讀書筆記2

  看了這本書,第一個感受是糾正了我對一些心理學原理的認識。具體地講,以前關於教學方面的心理學理論自己是知道一點的,但是看書之後發現,有些理論不是自己以前認識的那樣,以前的認識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錯誤的。

  比如關於「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我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好多次用到這個心理學原理。在看雜誌上的文章之時,偶爾也能看到作者引用這個心理學原理。然而,殊不知,艾賓浩斯是利用無意義音節作為記憶材料來得出這個遺忘規律的。後來的研究證明,如果學習材料是有意義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學生理解之後,就很難遺忘。這個時候,顯然不能用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來描繪概念和原理的學習與遺忘。這段論述對我的衝擊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學」面前,我感覺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時,這段論述也讓我聯想到了我們平時教學中要多多增加有意義的學習。對此,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例如根據加涅對學習的分類,可知學習有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之分。在言語信息的一個亞類——符號學習中,因為符號學習屬於機械學習,故學習者可以在無意義材料中人為地賦予某些意義,使機械學習易於記憶。這種改進記憶的方法被稱為記憶術。那麼我們可否作這樣的推論,對於艾賓浩斯的無意義音節材料,如果記憶者採取記憶術來記憶,那麼其遺忘規律就不在是「先快後慢」了。

  再如,當前在討論教學問題時,經常聽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說法。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一般的說法是「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尊重學生,跟著學生的思維走,等等。這些當然是對的,但顯然是不具體的。當今建構主義學習觀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指教學時應仔細考慮學生帶到教學情境中的已有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念。同時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並不意味著教師放棄教學責任。在「規則學習的過程和條件」一節中更是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完全由學生獨立發現規則的情況較少,更多的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發現。這樣的觀點讓我聯想到,學生雖然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但這個「過程」的發起者是教師,同時教師也是確保這個「過程」得以順利通暢的關鍵因素。

  類似地情況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常說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一直以為這種教學論是具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然而事實是這些教學論就是哲學取向的教學論。科學取向的教學論在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興起。還有,如看了「學習心理」部分就會發現,機械學習在學習心理學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強化刺激這些手段具有正統的心理學意義。

  看了這本書,第二個感受是讓我看清了我們平時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實具有重要的心理學原理。具體地說,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有一些教學方法被「素質教育」或者「新課程」套著一些「帽子」,殊不知,在這些「帽子」下面,隱藏著重要的心理學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據迷箱實驗,提出可以把學習看做是刺激與反應的聯接,並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三大學習定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這三個定律反應了學習動機、練習、強化和反饋在這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學習的實質是條件反應形成和鞏固的過程,其中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條件是動機和強化。雖然這些研究成果與當今建構主義心理學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習的本質。據此我不得不聯想到朱國榮老師在杭州的那堂《長方形面積》:課中,在學生已經發現「長乘寬」就是「每行幾個乘幾行」之後,朱老師安排了一系列的關於「每行幾個,有幾行」的強化練習。當時我覺得這個過程有點死板,或者說給予學生再次去體悟的成分少了一點,感覺「不太好」。但從今天學習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個過程,才發現那是符合心理學規律的。

  看了這本書,第三個感受是增加了我對教學與心理學關係的理解。具體地說,以前只知道該這麼做,但為什麼這麼做,有沒有什麼理論依據,是不知道了,而在看書之後,我找到了教學與心理學的聯接。

  看了這本書,第四個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學研究的信心。具體地說,以前總認為教學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奧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聰明的人才能有實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現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嘗試。

  比如,國內外心理學家、學者通過長期的調查研究發現,教學效果同教師的智力水平並無顯著的相關,教師的知識水平同學生的學習成績也無顯著相關。

  再如,調查顯示,不經過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就成為專家教師幾乎是不可能的,要成為專家教師,就必須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

  我們都身在教學一線,正在進行著大量的教學實踐,我們都有成為教學專家的可能性,因為我們具備這樣的條件。

  心理基礎讀書筆記3

  看了這本書,第一個感受是糾正了我對一些心理學原理的認識。具體地講,以前關於教學方面的心理學理論自己是知道一點的,但是看書之後發現,有些理論不是自己以前認識的那樣,以前的認識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錯誤的。

  比如關於「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我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好多次用到這個心理學原理。在看雜誌上的文章之時,偶爾也能看到作者引用這個心理學原理。然而,殊不知,艾賓浩斯是利用無意義音節作為記憶材料來得出這個遺忘規律的。後來的研究證明,如果學習材料是有意義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學生理解之後,就很難遺忘。這個時候,顯然不能用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來描繪概念和原理的學習與遺忘。這段論述對我的衝擊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學」面前,我感覺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時,這段論述也讓我聯想到了我們平時教學中要多多增加有意義的學習。對此,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例如根據加涅對學習的分類,可知學習有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之分。在言語信息的一個亞類——符號學習中,因為符號學習屬於機械學習,故學習者可以在無意義材料中人為地賦予某些意義,使機械學習易於記憶。這種改進記憶的方法被稱為記憶術。那麼我們可否作這樣的推論,對於艾賓浩斯的無意義音節材料,如果記憶者採取記憶術來記憶,那麼其遺忘規律就不在是「先快後慢」了。

  再如,當前在討論教學問題時,經常聽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說法。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一般的說法是「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尊重學生,跟著學生的思維走,等等。這些當然是對的,但顯然是不具體的。當今建構主義學習觀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指教學時應仔細考慮學生帶到教學情境中的已有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念。同時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並不意味著教師放棄教學責任。在「規則學習的過程和條件」一節中更是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完全由學生獨立發現規則的情況較少,更多的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發現。這樣的觀點讓我聯想到,學生雖然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但這個「過程」的發起者是教師,同時教師也是確保這個「過程」得以順利通暢的關鍵因素。

  類似地情況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常說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一直以為這種教學論是具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然而事實是這些教學論就是哲學取向的教學論。科學取向的教學論在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興起。還有,如看了「學習心理」部分就會發現,機械學習在學習心理學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強化刺激這些手段具有正統的心理學意義。

  看了這本書,第二個感受是讓我看清了我們平時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實具有重要的心理學原理。具體地說,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有一些教學方法被「素質教育」或者「新課程」套著一些「帽子」,殊不知,在這些「帽子」下面,隱藏著重要的心理學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據迷箱實驗,提出可以把學習看做是刺激與反應的聯接,並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三大學習定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這三個定律反應了學習動機、練習、強化和反饋在這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學習的實質是條件反應形成和鞏固的過程,其中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條件是動機和強化。雖然這些研究成果與當今建構主義心理學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習的本質。據此我不得不聯想到朱國榮老師在杭州的那堂《長方形面積》:課中,在學生已經發現「長乘寬」就是「每行幾個乘幾行」之後,朱老師安排了一系列的關於「每行幾個,有幾行」的強化練習。當時我覺得這個過程有點死板,或者說給予學生再次去體悟的成分少了一點,感覺「不太好」。但從今天學習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個過程,才發現那是符合心理學規律的。

  看了這本書,第三個感受是增加了我對教學與心理學關係的理解。具體地說,以前只知道該這麼做,但為什麼這麼做,有沒有什麼理論依據,是不知道了,而在看書之後,我找到了教學與心理學的聯接。

  比如張興華老師在《重提數學教學心理學》一文中提到:南京師大塗榮豹教授在其著作《數學教學認識論》中鮮明地指出,建構主義學習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順應」。鄭毓信教授也曾經說:「建構主義似乎並不能看成一個全新的主張。」張老師據此提出:實現建構的途徑無非是傳統心理學中「同化和順應」的緣故,意義建構的過程無非是同化和順應。這樣的說法有沒有道理,當時看到這裡時心中打了個問號。這一次,算是對此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比如書中這樣說:「學習的同化論或建構主義學習觀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學生利用原有知識結構同化(或建構)新知識。」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同化和建構是同一件事情。因此,說「建構主義學習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順應』」是完全正確的。換句話說,傳統心理學雖然只是研究動物和低級思維,例如機械記憶或反應之類的,但其原理在人的學習過程中是通用的。

  再如,我們來思考「用圓規畫圓」屬於什麼學習?一般認為這是一種動作技能。而從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來看,「用圓規畫圓」是智慧技能。既然是智慧技能,那麼在教學時就得按照智慧技能的教學策略展開,而不是去思考「動作」的問題。

  看了這本書,第四個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學研究的信心。具體地說,以前總認為教學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奧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聰明的人才能有實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現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嘗試。

  比如,國內外心理學家、學者通過長期的調查研究發現,教學效果同教師的智力水平並無顯著的相關,教師的知識水平同學生的學習成績也無顯著相關。

  再如,調查顯示,不經過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就成為專家教師幾乎是不可能的,要成為專家教師,就必須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

  我們都身在教學一線,正在進行著大量的教學實踐,我們都有成為教學專家的可能性,因為我們具備這樣的條件。

  心理基礎讀書筆記4

  一、行為心理學是打開學生心門的鑰匙

  什麼是心理學?心理學在英文中psychololoy,意思是講述關於靈魂的科學。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既研究人類行為和心理活動的科學。其中我最欣賞的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他也是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包括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個層次要按照次序實現,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遞進。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動機更是不可忽視的。那麼動機的種類包括內在的動機和外在動機。如學生為了獲得知識努力讀書時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是教師和家長的好評等。

  那麼行為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1、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2、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

  3、認清學生動機,保護學生心理

  二、內心感覺影響外在行為

  1、喜怒哀樂影響我們的行動;2態度影響行為,行為塑造態度;3、喜歡讓我們產生興趣

  三、行之有效的行為心理效應

  1、延遲滿足好處:讓學生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抗挫

  2、醞釀效應又稱直覺思維,指的是反覆探索一個問題的解決而毫無結果時把問題擱置,過一段時間會找到解決辦法。

  3、淬火效應既冷卻效應,類似挫折教育可以使思考更周全,辦法更穩妥。

  4、內酬心理告訴我們人要適當地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這樣人會格外快樂,精神狀態就會有極大的提高。適當的獎勵把物質和精神獎勵結合,後者為主,前者為輔不可過濫。

  5、熱情效應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自信心

  6、情緒正念:情緒需要管理,正念讓人身心愉快。如何讓學生運用呢?學會體察自己的情緒;能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紓解情緒。

  四、異常行為背後的行為心理

  1、表徵性啟發又稱代表性其啟發,是指人們根據當前信息或事件與其認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進行判斷。所以在教學時候應注意突破經驗思維;拋棄以貌取人;預防情感定式。

  2、心理定式

  3、拖延心理

  4、利己偏差

  5、信念固著

  6、超限效應

  7、鐘擺效應提醒我們在社會中,大多數數學生的思維與行為都是處於一種相對搖擺不定的狀態。

  五、行為心理讓我們讀懂學生

  作為教師要想真正教育好學生必須要限挖掘學生的內心,只有抓住他們的真實思想,才能夠對症下藥,進而藥到病除。

  1、渴望尊重是孩子的內心需求。所以教師應該關愛學生,欣賞學生,包容學生。

  2、渴望融入集體。針對孩子這種心理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幫學生找回自信。

  3、好奇心理

  4、模仿心理

  5、競爭心理的應對措施:樹立競爭觀念;為學生創造競爭的機會;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競爭對象。

  6、矛盾心理

  行為心理學告訴我們,要深入地洞察一個人的內心,可以從行為的角度去研判分析,因為我們的行為就是我們內心的反映,我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想法。這是由人的行為與外界刺激之間建立的規律反應所決定的。通過認真學習這本書,深覺受益良多,爭取在今後工作中活學活用,做一個真正能讀懂學生的好老師。

  心理基礎讀書筆記5

  武志紅的兩本書《心靈的七種武器》《人生的七個寓言》還是很好看的。有案例,有分析,有聯繫自我,有好書介紹,對第一次接觸心理學的人來說實在是個很好的引子。寓言又好於武器,講的相對深入,講其然,講其所以然。

  第一次接觸心理學,悚然而驚——我居然就這樣生活了這麼久!豁然開朗——原來我還可以那麼做。十分欣喜——原來我還可以更幸福。非常慶幸——我現在遇到了它。

  生平第一次,抬頭張望自己的人生穹頂,在高處俯瞰自己的心。雖然那些軌跡還看不真切,那些網線還斷斷續續,但至少,無限可能就此展開。

  「時時勤拂拭,不使染塵埃」

  早晨醒來,突然想起這段有名的禪宗公案。「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聽起來很空靈美好,卻是一種虛妄,就象來生的幸福一樣。慧能自己也做不到,終他一生也許臨死一剎那能夠可以。「放下執著」說來簡單,但你想著放下的時候亦是一種執著。慧能這樣心心念念傳法的人滿心都是執著,怎麼可能無物無染呢。「時時勤拂拭」倒是一種我們可以企及的高度,不染塵埃就是神仙境界了。

  讀書時第一名和最後一名同樣有壓力。父母、上司、配偶、同事、子女、朋友,我們的世界元素越豐富,我們的抱怨越多。黑色的怨氣與不甘,黃色的迷茫逃避,灰色的絕望放棄,紅色的名利野望……喋喋不休抱怨的時候,為什麼不想想怎會這樣,怎樣改變?覺得空虛寂寞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努力的方向對不對?

  我覺得抱怨不休的人老的很快,跟紅頂白的人很累,汲汲以求卻分不清想要與需要區別的人會永遠焦渴,我不想這樣。

  理性與感性:

  科學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美好,目前看來,科學的發展還將使我們過的更好。我們由此抽出唯物主義來信仰,固化到教育,我們一直被教導要有理性,理智的選擇,理智的生活。我們的心想往東,考慮諸多現實後,腦袋告訴我們應該往西。於是,我們往西,心裡的那點不甘就說服自己那是不理性的,不能說服自己就鎮壓掉。終有一天,我們足夠強大不必在乎所謂的「現實」,最想做的就是「隨心所欲」,這樣的人被稱為ducai者、變態、偏執狂、精神病。長期忽視壓抑自己的心,它終會造反。

  尊重自己的心,給它釋放的空間。也許當時看起來自己受到了傷害,但以後的十幾年你都會睡的很好,不會有個魔咒「如果……」一直折磨你。也有人一直為當年的熱血衝動後悔,覺得那是聽從心靈的錯。真回到當時當地,你會發現你只能只會那樣選擇,會重新選擇的是十年後的你。反思過去不是為了後悔。

  省思

  明白一點心理學的東西後最想知道的是該怎麼做。學的第一招是要誠實的面對自己,我們往往不習慣問自己的心。

  鼻子不好看,去整容,為什麼整容?回答:我就是鼻子不好看,①整好了人就漂亮了,②男朋友就不會愛上別人,③同事不會再嘲笑我,④上司也不會對我皺眉,⑤我會象某某一樣自信,⑥一樣招人喜歡。這其實是6個相對獨立的問題,鼻子整好了可能只對問題①有所改善,而且是不能保證解決的。再問問自己,男友愛上別人真是因為我不漂亮麼?上司皺眉是因為我的鼻子麼?

  不斷問自己就是不斷接近真相面對真相的過程,其實很不舒服的,很多問題自己不想承認,問到後來免不了嚎啕大哭。但真問明白了,想明白了,就會有「不過如此」的感覺,山一樣高的問題就變成一個土坡,稍微花點功夫就能翻過去。

  慣性:

  省思自己首先要面對慣性的挑戰。我們知道很多寓言哲理,但不懂得。就像栓鏈子的小象的故事,講的就是我們自己,實在太形象了。我們在種種規則觀念裡長大,籠子形成了我們的精神世界,那些柵欄變成了天經地義的存在,從來不會去懷疑,更不會想還有籠子以外的地方。沒有家長、老師訓誡,自己的理性也會跳出來指手畫腳。自己呆在籠子裡,看見別人試圖把腦袋伸出籠子外面,第一念頭還是覺得別人有問題,想阻止他。

  我們習慣於用「買東西」這個詞兒來表述購買XX,如果要求不能用這個詞,你幾乎無法表達,這個詞已經深入的無法抽離,以至於我們從沒意識到這個詞以前也是沒有的。我們的觀念、思想中就有很多這樣的東西,我們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被束縛而不自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幫我們認識到他們的存在。

  心理基礎讀書筆記6

  人生的悲劇本身並不一定會導致心理問題,它之所以最後令我們陷入困境,是因為我們想否認自己人生的悲劇性。

  對別人戰戰兢兢,特別想贏得別人的認可,結果贏得的是冷落和嘲諷。後來,她不再關注別人,不再渴求別人的認可,只是「為自己跳舞」,但人們反而走過來,和她一起跳舞。

  當你牴觸悲傷時,你的心也就遠離了你悲慘的人生真相。不過,這只是遠離,並不是消失。悲慘的人生真相永遠不會因為我們做一些主觀努力,就從我們的世界中消失,並不再對我們的心靈發揮消極的影響。

  悲傷的過程,是告別不幸的過去的必經之路。

  悲劇性是我們心靈的養料。你拒絕悲傷,也拒絕直面自己悲慘的人生真相。你巨大的心理能量都花在了否認真相、與真相較勁上。隨著心靈之牆的一一倒塌,你坦然接受了悲慘的人生真相,你不再去否認,也不再去和這註定不可能改變的事實較勁。當你做到這一點時,你的心理能量就獲得了解放,它們以前被你投注到外界的人和物上。但現在,這能量回到了你自己身上……。

  悲傷,是完結的力量!悲傷所完結的,是人生悲慘的人生真相。當然,這真相永遠不會消失,但經由悲傷之路,我們的心靈從這真相中的悲劇中獲得了解放。甚至,這真相的悲劇性還會成為我們心靈的養料,促進我們成長。死而復生」就是解決「悲傷後遺症」的力量。所有的情緒、感受和體驗都有這種力量。任何情緒、感受和體驗都是天然產生,它們都在告訴我們一些信息,在指引我們走向好的成長之路。

  悲傷把你的注意力從積極的生活中轉移開,聚焦於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當你損失慘重或處於極度悲痛的時候,你會想到對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個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層規劃,而不是令人精力渙散的小玩意以及娛樂項目。

  相信許多人有這種體驗:一場大病、一場災難或一場意外的死亡,改變了我們的人生態度,使得我們明白什麼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這也是悲慘的人生真相必將帶給我們的饋贈。

  一系列的人生悲劇,既可以令一個人變成祥林嫂,只是喋喋不休地向別人重複訴說自己的苦難,以贏取別人的同情,也可以令一個人變成貝多芬,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唱響自己生命的最強音。

  不過,我們也需警惕另一種傾向:命運的強迫性重複。

  譬如Z,那次悲傷令她形成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人生哲學。結果,生活一旦平靜下來,她就會覺得,自己需要重新一次「置於死地」,她深信那會極大地激發她的生命能量。

  憤怒,給予你力量和動力,讓你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具有創意,每一分鐘都能表現出你自己的風採。沒有憤怒,你就會在不適當的地方屈服,就會手足無措。

  ——美國心理學家託馬斯·摩爾

  我們懼怕憤怒,因憤怒看上去易傷害關係,讓我們與別人疏遠。但憤怒是必須的。

  因為,我們既需要親密關係,也需要保持獨立空間,從而保持住自己的個性和判斷力。憤怒,是保護獨立空間的最有力武器,甚至是唯一的武器。

  假若你接受自己的憤怒,那麼,當有人試圖與你建立壞的關係時,無論他的藉口多漂亮,他都難以得逞,因為憤怒告訴你,他這樣做不對。

  你的憤怒釋放後,會令他知難而退,而你則捍衛了自己的空間。這樣,通過憤怒,你拒絕了一次壞的關係,或者拒絕了一個關係向壞的方向發展。

  由此,美國心理學家託馬斯·摩爾在其著作《靈魂的黑夜》中說:「當人們清楚明白地表達出憤怒的情感時,它就能為一個人和一種關係做出很大貢獻;但是當憤怒被遮掩隱藏起來時,它的影響則正好相反。」

  與關係有好壞之分一樣,憤怒也有好的憤怒和壞的憤怒。好的憤怒,直接捍衛了你的個人空間,並最終阻止了一個好的關係向壞的方向發展。壞的憤怒則做不到這一點。

  「一些憤怒之所以成為壞的憤怒,正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壓抑了自己的憤怒。」

  憤怒強的人,力量就強,這是因為憤怒既是保護自己的力量,也是激發自己爭取和戰鬥的力量。」

  好的憤怒,針對的必須是導致你憤怒的那個人。你對這個人憤怒,你才能捍衛自己的空間,並且憤怒的表達才會有效果。如果這個人惹了你,你不敢對他憤怒,你跑去把憤怒發洩到其他人身上。那麼,你發洩得再厲害都沒用,因為對象選錯了,那樣憤怒就沒有任何意義。」他解釋說。

  憤怒,是對入侵的直接反應,並且,重要的不是要宣洩憤怒,而首先是理解自己的憤怒。因為和其他所有的情緒一樣,憤怒首先是一個信號,它告訴你有人過分地侵入了你的空間,過分地控制了你。如果你感受到了憤怒並理解了憤怒傳來的這個信號,那麼你就會明白,侵入你空間的那個人,無論其理由是多麼美好,你都應當捍衛自己。

  最常見的入侵恰恰來自最親密的人,如父母、配偶、親友和同事。關係越親密,入侵者越容易打出冠冕堂皇的藉口,如「我愛你,所以才這樣做」。這種藉口很容易迷惑我們的理智,讓我們陷入迷茫,開始相信他們的確是為了自己好才這麼做。畢竟,理智很容易被欺騙。

  但是,情緒決不會被欺騙。第一時間產生的情緒,都是基於真相的最直接反應。憤怒也是如此,假若你能全然地接受第一時間產生的憤怒,那麼你永遠不會被欺騙,不管多麼聰明的入侵者都不會得逞。或許,你不得不暫時接受一些強勢人物的入侵,但你清楚地知道,這不是愛,這不是為了你好,這是入侵,這是不對的。

  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心理基礎讀書筆記7

  一、引言

  自教育出現之時就伴隨著教育心理的產生,中外古代教育典籍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心理思想,但教育心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心理學剛走過的百年的歷程其實就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結合併逐漸形成一個獨立分枝的歷史過程。期間,教育心理學家前赴後繼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探索和實證研究,發表、出版了大量有影響的論文、著作、教材,使教育心理學的科學體系日臻成熟,教育心理學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不斷提高,教育心理學已成為心理科學和教育科學中最具影響力的學科之一。但是,相較於國際領域學術前沿課題,和一些有代表性的理念、方法和技術,國內對於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理論概念還亟待整合,而這恰恰可以從國內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概念與中小學實踐工作明顯表現出來的各種「不合拍」反映出來。而《教育心理學——獻給教師的書》的編寫恰好是針對如何加強教育心理學與中小學實踐之間的聯繫,它從教師角度,闡述教育心理學中的基本原理和規律,促使教師學會在自己的課堂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下面,首先對本書編者、全書內容做一簡介,然後對該書的特點予以評述。

  二、編者

  本書主編是吳慶麟博士,現任上海華東師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並擔任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心理學會副理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教育心理學,曾著有《認知教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著作。副主編胡誼博士,現任上海華東師大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專家心理學、能力發展與評估、教育心理學。曾著有《專長心理學》、《成長的階梯――成為專家教師之路》等著作。

  三、內容簡介

  本書以師範生和參加職後培訓(如專升本教育、網絡教育、研究生教育等)的各類中小學教師為閱讀對象,做到了理論介紹與教學實踐的統一,原理闡述的抽象與通俗的統一,閱讀者的學會學習與學以致用的統一,使閱讀者在系統掌握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基礎上,學會初步運用甚至善於運用這些原理與教學實踐。該書由四大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緒論(第一章)。本部分主要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從心理學角度對教育現象的種種探索、教育心理學對教師的作用這三方面內容做了綜述。

  第二部分:學生心理(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別介紹不同學生的共性(認知發展、情感發展、社會化發展等)和個性(智力、創造力、特殊學生),幫助讀者了解教育對象——學生——的心理活動特徵。第二章「認知發展」詳盡介紹了兩種最具影響力的認知發展理論:皮亞傑的理論和維果斯基的理論。皮亞傑的理論告訴教師,學生能夠學習什麼,以及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這一學習;而維果斯基的理論則突出了社會因素,如教師和父母以及語言在兒童認知發展中的作用。第三章首先介紹了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提供一個思考人格和社會化過程的理論框架;然後闡述個體社會化的兩個重要成果:個體自我意識和道德的發生與發展;最後分別介紹影響個體人格和社會化的兩個重要因素:父母教養方式和同伴關係。

  第四章論述了一些經典智力理論並著重介紹了現代智力理論的一些主要觀點,並分析了創造力的基本性質及不同心理學視角下創造力的觀點及其培養方法。第五章介紹了幾類可以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的特點,內容主要涉及智力落後、情緒和行為障礙、學習困難以及感覺和軀體障礙等。

  第三部分:學習心理(第六章至第十章)先介紹教育心理學中三種學習觀及其教學運用(行為主義觀、認知觀、社會認知觀和建構主義觀),然後具體到各個不同的學習專題(概念、問題解決、認知策略和遷移等),詳盡闡述學生的學習規律。第六章介紹了「經典條件作用」和「操作條件作用」這兩種行為主義的學習過程;探討了行為主義的學習觀在課堂中

  的應用;論述了這種學習觀在課堂教學中的新近應用——自我管理及自我教學。第七章闡述了學習的認知觀興起的歷史背景,用學習和記憶的信息加工模型分析了學習、記憶的一般認知方式,這主要涉及信息貯存、認知過程和元認知等。第八章闡述了社會認知觀和建構主義理論這兩大理論框架,以及他們對教學的影響。第九章探討了概念學習和問題解決,第十章探討了認知策略與遷移。

  第四部分:教學心理(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從課堂教學階段入手,分別介紹課堂前(制定教學計劃)、課堂中(散發學習動機、進行有效教學)、課堂後(評價學習結果)的教學行為規律。第十一章主要圍繞「如何進行計劃」和「計劃的內容是什麼」這兩類問題來展開介紹。第十二章闡述了動機的含義、作用與理論,介紹了影響動機的各種因素,及激發學生動機的策略。第十三章分別介紹了「教師中心式」和「學生中心式」兩類教學模式的特徵、類型、具體方法及它們之間的區別。第十四章主要圍繞學校教育情境中的測驗展開敘述。

  四、本書的特點

  1.受眾面廣

  本書雖然是為師範生教育而著,但是對目前學校中的絕大部分教師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就新教師而言,本書伊始,就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角度介紹了從新手到專家型教師的五個發展水平,簡述了教育心理學角度對教育現象的種種探索,以及對教師的作用。在對目前學校中任教的教師而言,再一次學習教育心理學理論,可能會對教師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以新的視角來認識現代學校教育教學,幫助教師比較迅速的從熟練教師成長為專家型教師,起到獨特的作用。

  2.深入淺出

  本書雖然介紹了很多專業的教育心理學理論,但卻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的。譬如通過「引言」、「教學設疑」、「教學之窗」、「教學經驗」等專欄介紹了大量的應用實例,來幫助讀者理解理論,了解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如何運用。這不僅有助新教師儘快融入教師角色,熟悉基本教學工作要求,儘早成為勝任水平的教師;而且對已經成為勝任水平或熟練教師水平的教師,對繼續提高自身教育理論水平,在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中,更快的實現自身專業發展,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3.緊跟時代潮流

  在目前,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呈現紛繁之景象,國內教育理論研究也已經在追蹤國際教育理論研究,但教育理論的發展和學校教學實踐之間的不和拍也是顯見的。本書編者力圖在這一方面彌補這個不和拍,使教育理論的研究成果走出象牙塔,走進學校教育實踐,並針對一線教師的特點,使得教師能夠看得懂,能夠學著去做,能夠幫助教師去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推陳出新

  在傳統的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中,基本都會對動機的定義、各種動機理論及其作用做詳盡介紹,但是卻忽視了「如何提高學生動機」的系統闡述。這本書在第十二章除了闡述動機的定義、作用與理論這些基本的相關問題後,為了彌補缺憾,還重點介紹了影響動機的各種因素(包括學生、學習任務與教師),以及闡述激發學生動機的策略,力求詳述如何將動機理論運用與課堂教學。

  五、結語

  總之,本書是一本適應時代發展趨勢的教育心理學領域的專著,特別對於教師或即將成為教師的師範生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心理基礎讀書筆記8

  韋奇定律——不要讓閒話動搖了你的意志

  即使你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如果有十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這種現象被稱為「韋奇定律」。它是由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的。

  韋奇定律有以下觀點:

  一、一個人能夠擁有自己的主見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二、確認你的主見是正確的並且不是固執的;

  三、未聽之時不應有成見,既聽之後不可無主見;

  四、不怕眾說紛談,只怕莫衷一是。

  不要讓閒話動搖了你的信念。一旦確立了自己的目標,就要一直走下去,如果自己覺得那就是自己想要的,就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努力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巴納姆效應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即所謂的「從眾」。

  要避免巴納姆效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有以下幾種途徑:

  第一,勇敢地面對自己。

  學會正確看待自己的優缺點,不掩耳盜鈴,也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長,或以己之長比人之短。認識了解自己,從容面對自己的一切。不要覺得自己有「缺陷」就要把「缺陷」用某種方式掩蓋起來,這樣的人後果只是自己騙了自己。

  第二,培養一種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

  判斷力是一種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信息對於判斷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視,沒有收集相當數量的信息,很難做出明智的決斷。沒有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所以需要我們主動去培養自己這種能力。

  第三,以人為鏡,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

  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至關重要。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的人來進行比較,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會相對客觀。

  第四,要善於總結。

  通過對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認識自己。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信息,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實性格

  杜根定律——自信比什麼都重要

  D.杜根是美國橄欖球聯合會前主席,他曾經提出這樣一個說法:強者未必是勝利者,而勝利遲早都屬於有信心的人。換句話說,你若僅僅接受最好的,你最後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自信。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杜根定律」。

  在體育競技中,自古希臘以來,人們一直試圖達到4分鐘跑完l英裡的目標。人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曾讓獅子追趕奔跑者,也曾喝過真正的虎奶,但是沒人能實現這一目標。於是,許多醫生、教練員和運動員斷言:使人在4分鐘內跑l英裡的路程,那是絕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骨骼結構不對頭,肺活量不夠,風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實在很多很多,然而,有一個人首先開創了用4分鐘跑完l英裡的紀錄,這個人就是羅傑.班尼斯特。更令人驚嘆的是,在此之後的一年,又有300名運動員在4分鐘內跑完了1英裡的路程。他們相信自己,因為他們知道,既然羅傑能做到,他們也能做得到。如果沒有自信他們不可能創造奇蹟。

  美國的哈佛大學進行了一次調查,一個人勝任一件事,有85%取決於他的態度,15%取決於他的智力。如果他自信,事情肯定會辦好。所以一個人的成敗取決於他是否自信,假如這個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會扼殺他的聰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

  跨欄定律——把挑戰困境看作一種享受

  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決於他所遇到的困難的程度。豎在你面前的欄越高,你跳得也越高。當你遇到困難或挫折時,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嚇倒,只要你勇敢面對,坦然接受生活的挑戰,就能克服困難和挫折,取得更高的成就。這就是著名的跨欄定律。跨欄定律是一位名叫阿費烈德的外科醫生發現的。

  阿費烈德在解剖屍體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些患病器官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樣糟,相反在與疾病的抗爭中,為了抵禦病變,它們往往要代償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機能強。這個發現最早是從一個腎病患者的遺體中發現的。當他從死者的體內取出那隻患病的腎時,他發現那隻腎要比正常的大,另外一隻腎也大得超乎尋常。在多年的醫學解剖過程中,他不斷地發現包括心臟、肺等幾乎所有人體器官都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因此他撰寫了一篇頗具影響的論文。他認為患病器官因為和病毒作鬥爭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斷增強。假如有兩隻相同的器官,當其中一隻器官死亡後,另一隻就會努力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從而使健全的器官變得強壯起來。

  問題的大小決定了答案的大小。就像蚌把沙子變成了珍珠,我們要善於把局限變成優勢。障礙使我們更強大。英國有一句老話:如果這件事毀不了你,那它就會令你更加強大。苦難並不是絕對的,它對弱者是萬丈深淵,對強者來說卻是向上的階梯。疾病也一樣,它使弱者的臟器受損,最後奪取弱者的生命,疾病同樣能使強者的臟器更加強大,使人的抵抗力更加頑強。

  詹森效應——別讓壓力成為心靈的羈絆

  2004年雅典奧運會前被寄予奪金厚望的中國男子體操世界冠軍李小鵬在男子單項比賽中發揮失常,僅獲得一枚雙槓銅牌。而在2003年世界體操錦標賽時,他卻獲得了這兩個項目的冠軍,而且也是2000年雪梨奧運會的雙槓金牌得主。由此我們不能說他沒有奪金的實力,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他的這次「失誤」呢?事實上,他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次發揮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況給自己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心情緊張。李小鵬的這種情況就是我們所要說的「詹森效應」。

  詹森效應主要起源於有一名叫詹森的運動員,這名運動員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讓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難看出這主要是壓力過大,過度緊張所致。由此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賽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如何避免詹森效應?

  第一,摒棄心中的非理性觀念。

  許多帶有焦慮、緊張的人經常對自己或對別人說:「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證成功。」「如果我失敗了,我就會沒有價值,別人就會看不起我,我會很沒面子。」「如果發揮的不好,我的前程算是毀了。」這些話縱然能增強我們奮進的決心,但也容易引起焦慮,不利於正常水平的發揮。要想避免詹森效應,在平時就應當注意矯正這些不正確的想法,養成以平常之心對待生活中的「競賽」的良好習慣,減少緊張情緒,更好地發揮出自己的水平。

  第二,要平心靜氣地走出狹隘的患得患失的陰影。

  不要總是去貪求成功,而是只求正常地發揮自己的水平。人生的「賽場」是高層次水平的較量,同時也往往是心理素質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只要樹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穫。最終定會交付人生滿意的「答卷」。

  冰激淋哲學——逆境是一種磨練

  賣冰激淋必須從冬天開始,因為冬天顧客少,會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務。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會害怕夏天的競爭。同樣,只有吃過苦的人才知道享受生活的美好;經歷生死的人才知道生活的安逸是多麼快樂;所以,要想在順境中事業能夠蒸蒸日上,那麼就必須在逆境中經過一番錘鍊,這就是由臺灣著名的企業家王永慶提出的「冰激淋哲學」。

  首因效應——千萬別小看第一印象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會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

  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首因,是指首次認知客體而在腦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鐘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而最初的0.25至4秒給對方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不要小看這短短的4秒鐘,別人對你這個人75%的判斷和評價都由此而來。所以別人第一印象中的你不管是不是真實的,以後你留給別人的這種印象都很難改變。

  名片效應——相似感會快速拉近雙方距離

  蘇聯心理學專家納季拉什維利提出了「名片效應」,所謂名片效應指的就是在人與人的交際中,如果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願同你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在這裡,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對方所表明的態度和觀點如同名片一樣把你介紹給對方。恰當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儘快促成人際關係的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應用藝術,對於人際交往以及處理人際關係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有這樣兩個有趣的社會心理實驗:在一個實驗中,首先讓被試者看很多人的照片,有的照片讓被試看了25次之多,有些照片卻只讓看一兩次。然後,讓被試者說說他們比較喜歡哪個人,結果,被試者都會比較喜歡照片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人。

  親和效應——像磁鐵一樣吸引別人

  親和效應的主要含義是:人們在交際應酬中,往往會因為彼此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之處或者相似之處,從而感到相互之間更加容易接近。這種接近會使雙方萌生親密感,進而促使雙方進一步相互接近、相互體諒。一般體現在兩個方面:

  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存在一種傾向,即對於自己較為親近的對象,比如,有共同的血緣、姻緣、地緣、學緣或者業緣關係,有相似的志向、興趣、愛好、利益,或者是彼此共處於同一團體或同一組織的人,會更加樂於接近。我們通常把這些較為親近的對象稱為「自己人」。

  一個人如果想要讓身邊的同事、朋友把自己當成「自己人」,除了本無法改變的血緣外,就要懂得與他人的相處之道。主動讓別人對自己產生好感,認同並喜歡自己,就需要拿出「親和力」。只有這樣的人才會把周圍的人吸引到自己身邊來,才會讓別人認同自己,把我們當成「自己人」。

同类文章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裡,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

世界因你不同的讀書筆記

  世界因你不同  拿出這本勵志書籍,我立刻被這六個充滿鼓勵的大字所吸引。引文介紹的李開復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成就: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卡內梅基隆這兩所國際頂尖名校;獲得諸多創新獎項,在蘋果、SGI、微軟、谷歌四大國際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這些成就鑄造了一個普通人心中成功人士的形象。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三篇)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精編

  《三國演義》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嘗,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  在高年級,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

水滸傳讀書筆記匯總

  水滸傳讀書筆記300字  《水滸傳》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講了宋代的農民起義,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水滸傳》中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各有各的技法,而且剛剛英勇無比。殺了好多貪官和壞人,保護正義,寧死不屈,連朝廷都制服不了他們。  如果我是在這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絕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匯總)

  《格列佛遊記》是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週遊四國的經歷。由於暴風雨、上岸找淡水、遭遇海盜、被部下劫持等等種種情況,格列佛共到了四個不同的國度:「小人國」——利立浦特王國,「大人國」——布羅丁奈格王國,有著異想天開卻又不著實際想法人的「飛島國」,最後一個是由一種有智慧的馬管理的「慧駰國」。 

西遊記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300字  我看過很多的書,比如:《瞧,這幫壞小子》、《愛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歡《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有四個主人公,其中我最喜

伊索寓言讀書筆記(精選)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臘人傳給後世的一部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作品。相傳,這部寓言集中的寓言為伊索所作,因而稱為《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曾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好強、老實,又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來到北平後,幹起了拉車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連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曾經向上、不屈的祥

讀《水滸》,品永恆的傳奇

  論古道今說英雄,水滸好漢稱第一。  ——題記  說英雄,說風流倜儻,善良正義;說英雄,說追求勇氣,行俠仗義;說英雄,說肝膽相照,替天行道。  《水滸傳》一部經典之作,是我國首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壓迫的好漢揭竿而起的故事。這一百單八將,或身懷絕技,或足智多謀,但他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