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經典故事有哪些(仕途坎坷詩情長的七絕聖手)
2023-10-13 00:06:21 3
要說唐代詩人中誰的結局最慘,怕非盧照鄰莫屬,他身患絕症,痛苦不堪,最後是自投潁水而死;但還有一人的結局也很悲催,他不是死於意外,而是被人「妒殺」,這便是大名鼎鼎之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出塞》的作者便是王昌齡,此詩被後人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他用文字劈裂了時間和空間,在慷慨激昂的情緒中擲下對和平的渴望,悲壯渾成,一氣呵成,這種豪邁的胸懷,超越了古往今來不知多少邊塞詩人。
明明是平淡的語言,可經過王昌齡的排列組合,卻擁有了橫亙古今的力量,不僅描繪出了邊塞的壯闊,還有著一種滄桑的歷史感。
全詩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裡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得詩的意境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王昌齡,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人,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進士出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時年59歲。
他的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又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譽,我見也有很多說他是「詩家夫子王江寧」,無所謂啦,天子夫子,都是好名稱,總是說在一行當的地位遠超其他人,比如那孔夫子。
他是唯一能與李白的七絕一爭高下的詩人,不過李白是任何詩體都居頂尖處,而王昌齡僅是在這七絕領域與之齊肩,但好在哪兒?誰也說不清楚,高家莊馬家河,各有各的高招,如果依我個人來說,我覺得王昌齡在七絕上是更勝一籌。
王昌齡同李白有過一次交集,那是他們兩人在巴陵相遇,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岳陽,王昌齡要比李白大很多,李白對這位大哥很是尊重,時值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心緒自是不好。
而王昌齡則更悲催,他因事獲罪,謫赴嶺南,幸遇大赦方得北歸,順道去襄陽看望了老朋友孟浩然,而孟浩然患疽病,都快痊癒了,看見王昌齡來訪,異常高興,以家鄉絕美之品查頭鯿來款待,而將醫生不得吃這等食物的囑咐拋到九霄雲外。
「浪情宴謔,食鮮疾動」,孟浩然由於吃了這魚,引癰疽復發,王昌齡還未離開襄陽,孟浩然就溘然而逝,所以,同李白相遇時,雖然很是高興,但內心深處,卻還帶著讓他揮之不去的自責。
與李白相處的這段時間中,二人一見如故,在江邊的小船上,邊泛舟邊吟酒,分別時,王昌齡寫下了贈別的詩作《巴陵送李十二》: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江流滾滾,青山巍巍,各自登上所乘之舟船各奔前程,離舟搖曳,一聲聲地珍重借風傳聞也漸行漸遠,今日一別,不知後會何期?山勢蜿蜒,秋意濃濃,暮色中秋蘆蕭蕭,只留下水中雲彩的倒影漾漾,那悽涼悲愴的心情便瞬間來襲,接下來便是愁怨和無奈,緊緊地將詩人包裹。
王昌齡卻巧妙地寓情於景,「日暮蒹葭空水雲」,暮色沉沉、蒹葭蒼蒼、白雲悠悠,三個意象交互疊加,詩仙立刻就明白了,於是抱拳拱手,一反常態地不著一字,輕輕地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細細品味這首美得心醉的詩,王昌齡狀難寫之境,含不盡之意,尾句更讓人愛不釋手。詩人與李白在那樣一種場合偶然遭遇,可謂悲喜交加。可是轉念一想,對方困頓不堪,詩人自己也是剛剛才悲傷中走出,應該是安慰,還是鼓勵,其實都很為難,難怪歷代的唐詩選本無不選載這首詩。
王昌齡年幼家貧,在有唐一代詩人中,這樣的出身是比較少見的,他農耕為生,但是,一開始他並沒有直接走科考入仕之路,一直到了三十歲方考科舉以進士登第,任秘書省校書郎。史載其「早年貧賤,困於農耕。」
王昌齡作為一代詩傑,流傳下來的資料卻很少,其生平散見於如《唐才子傳》一類的野史中,他在入仕前應該是如李白杜甫一樣,經歷過幹謁之路,可惜沒什麼結果,後來又去邊塞,試圖以軍功來博取功名,依然無果,然後才轉向科舉。
秘書省校書郎只是個九品上的官職,等四年後,他以博學宏詞登科後,被任命的是河南汜水縣尉,大概相當於縣公安局長一職,僅是個八品小官,一呆就是七年不遷,後來還被貶嶺南,兩年後遇大赦後任江寧縣丞,故而後人稱之為王江寧,而此時的他已43歲了。
這時的王昌齡的詩名遠播,除了一片地讚揚和稱頌之聲外,也引起了不少小人的忌妒,而他本人一直以高潔自許,不願與那些宵小為伍,所以,得罪之人不少,於是,有些人便在後面使壞。
王昌齡在汜水時寫了一篇《梨花賦》,他借託梨花的潔白來歌頌清正廉明、純潔高尚的品格,並以此自勉。可是,那沒文化 楊國忠卻以皇帝大舅子的身份,以《梨花賦》中的詩句羅列了王昌齡的罪名,又因對張九齡被罷相表示同情,加上李林甫的推波助瀾,欲置王昌齡於死地。
不料的是,當他們費盡心機把王昌齡的罪案呈到唐玄宗的面前時,唐玄宗卻說:「朕觀昌齡之錯,止於不護細行,切勿以重刑處之。」算是保了王昌齡一命,但還是被貶嶺南。
對於自己的人格,王昌齡本人是非常自信的。他那首著名的《芙蓉樓送辛漸》詩,大家都十分熟悉,這也是他一直細心呵護的自己潔身自好的人品。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他把自己比作一片冰心,可見其冰清玉潔之心,並不因為飛來橫禍而稍加改變,但是,李隆基所說的這個「不護細行」是正史所載,是王昌齡走到哪兒都掛著的一個醒目標籤,由於其名聲大,在社會上也是「謗議沸騰」。
王昌齡49歲時獲朝廷大赦。由嶺南北返長安,越明年,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他在江寧的日子想必過得也不開心,而且一呆又是多年,51歲時,又被貶到邊地,去當了龍標尉,即今天湖南黔陽縣,當年算是蠻荒之地了,也就是說,王昌齡為了這細枝末節的小事,竟然被貶滴到離京城長安千裡之外的「遐荒」地,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嘆惜了。
當後來李白得知王昌齡又遭貶謫時,便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此詩情誼深長,耐人品味,表達了他對王昌齡被貶謫遭遇的同情,後來王昌齡去世後,李白失聲痛哭,多少天都寢食不安。
我估計王昌齡個人在性格上應該還是存在著某種缺陷,《唐才子傳》說他「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河嶽英靈集》說他「再歷遐荒」,而《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
所以,他仕途極不順利的原因,肯定因其性格的怪異及極高的詩情,再加上自視清高,而成為一個不是太讓人喜歡的角色,這點他自己也曾總結說:「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諾」。
王昌齡去世很是詭異,他在邊地呆了九年,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他不知何故,神差鬼使地來到了安徽亳州,卻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按說,他無論是回老家太原還是回都城長安,都不會走到這亳州去,《唐才子傳》說他是「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許多史學家認為「忌而殺」三字,道出了王昌齡的死因,也就是說,是這閭丘曉忌妒王昌齡的才名而將其殺害,而這也是現在的主流看法。
其實細想起來,這其中有著很多的不解之謎,王昌齡作為當時一次科舉才十幾名的的出身,且詩名遠播宇內之人,不是一個人想殺就能殺的,即使是皇帝也得顧忌一下殺名士的後果,難道這閭刺史就敢這樣地膽大妄為嗎?
要說在這安史之亂之時,一個殺人如麻的地方軍閥,草菅人命也不算個事,但是要知道,這閭刺史並不是個草莽,他也算個文人,《全唐詩》中收錄的《夜渡江》一詩便是他的作品,可見至少也是個風雅文士吧,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將這詩家天子給一刀斬乞。
我覺得,這應該引入當時的局勢進行分析,安史之亂,唐玄宗入川,留太子李亨斷後來收拾殘局,但李亨卻在郭子儀的擁立下當了皇帝,而當時想當皇帝的人多多,除了安、史兩人外,還有很多人也在做著皇帝夢,比如李白後來想要效力的永王李璘。
老皇帝是不行了,當時的所有人都在站隊,準備投靠一個新主以展自身的才華,所以,王昌齡匪夷所思地走到亳州,應該是如李白一般,已經是效力於某個集團了,是李亨還是李璘不得而知。
但我覺得他應該是站在了李亨一邊,因為後來替他報仇的張鎬是李亨陣營中的人,而王昌齡去亳州肯定是帶著使命前去的,不然,不會去到那個同他毫無相干的安徽之地。
閭丘曉的詩名遠在王昌齡之下,有妒心是很自然的,而王昌齡仗著聲名和年齡,抑或還有此行所負之使命,有一種以上指下的傲氣,加上慣有的「不護細行」,在言語上對閭丘曉有所不敬,這也是可以想像得出來的。
更有可能的是,閭丘曉有暗中通敵的行為被王昌齡發現,所以這才引得閭丘曉起了殺心,而史書所載之「忌而殺」,這裡的「忌」應該是「忌憚」之意,可憐一代大詩人,命遭不測。
想這閭丘曉或也是個有夢之人,或心中也早有所屬,所以,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他違抗軍令,拒不出兵救睢陽,導致張巡和許遠被殺,而他本人後來也被張鎬以「愆期」之罪殺之,對此,史書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在行刑時,閭丘曉露出一幅可憐相,乞求張鎬放他一條生路:「有親,乞貸餘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贍養。而張鎬一句話就把閭丘曉頂了回去:「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意即王昌齡的母親又由誰來養呢?閭丘曉聞聽此言,便不作聲了。
《資治通鑑》說閭丘曉這個人傲慢兇狠,似這種敢殺詩家天子的狂人,殺他百次都不夠,好在一向同情詩人的張鎬,最終替王昌齡報了仇,算是告慰了王昌齡的在天之靈。
王昌齡詩作的精華是在邊塞詩上,他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幾乎完全是由邊疆的風沙組成的,當初他投筆從戎,白天縱馬,晚上寫詩,他的一把劍沒有讓他揚名,反而是在戰火紛飛的間隙中,他寫就的那一首首的邊塞詩,讓他擁有了高光時刻,口口傳頌,名滿天下。
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 無那金閨萬裡愁。
荒寂原野,四顧蒼茫,百尺高樓,涼氣侵人,徵人思親、聞笛念遠,萬裡愁思,王昌齡把剛剛經歷過一場戰鬥的守邊將士的孤獨與脆弱,放到了傷感的羌笛聲中,把難以用語言表述出來的悵然若失具象化了,這一曲關山月,把徵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此詩只抓住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透過軍中飲宴一個鏡頭,跌宕起伏地表現出當時邊塞軍士生活的枯燥乏味,以及思想的苦悶無聊,也使徵戍者的深沉、複雜的感情躍然活現;其詩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把邊塞夜晚的悽涼和飽受邊愁擾亂的人們的苦澀放到了歌舞、山河、明月中,真真道盡了極致的愁苦之情,。
當然,在王昌齡《從軍行》組詩中,最為豪氣的當屬下面這首了。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詩人把將士們保家衛國,堅忍不拔的,以青白黑的景物色彩為襯,放到了鋪天蓋地的黃沙中,放到了喊聲震天的廝殺中,塑造了一批不畏艱苦、不怕犧牲、心靈壯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詩境闊大,感情悲壯,尤其是末句,鏗鏘有力的七個字,擲地有聲,是盛唐時代人們所共有的精神特徵。
王昌齡是真正的邊塞詩人,他拜別了初唐,也走過了盛唐,他把邊塞的人、事、物都放到了歷史時空中,他的文字,寫的是時代的風雲變幻,寫的是戍邊男兒的金戈鐵馬,同時,也在寫著閨中女子的愁雲慘澹: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邊關徵戰的詩作,別看這是首閨怨詩,同樣也是和邊塞相關的。在當時,男子「覓封侯」的主要途徑便是邊塞從軍。
然而,原先不識愁滋味的女子,在精心打扮後登樓遠眺之時,忽然看見了楊柳轉青,頓覺良人不在,時光易逝,怎一個愁字了得,於是便後悔當初讓他去邊關建功立業了。
總體說來,詩情極高的王昌齡一生都仕途坎坷,久居下僚不得上進,除了大環境使之然外,其實他自己也是有很大的責任的。
當是時,王昌齡因為詩歌被民間傳唱的多,被譽為「詩家天子」。盛名之下,他早已把自己當作思想界的領袖、言論上的「旗手」,無端放大的自信再加上豪放不羈的性格,使他動輒就想對時局和朝廷發表些有異於別人的意見。
於是,他寫的詩越多,他的意見傳達到朝廷的越多,朝廷對他就越有看法,對他的仕途的影響就越直接,在那一片歌舞昇平,貪圖享樂的年代,朝廷需要的是歌功頌德,如李白那「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就會得到眾多地點讚。
反觀王昌齡這般的詩情和性格,使得他與周圍便顯得很是異樣,甚至是格格不入,因此,雖然他詩名鼎盛,但想要融入主流社會,怕是一件很難的事了。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儘管王昌齡屢遭貶謫,但他依然保有一顆純潔和快樂之心,上面這首《採蓮曲》便是他在被貶的時候所作,心動和愛情表達的含蓄非常唯美。
細品此詩,王昌齡用最獨特的筆法,將荷花和採蓮女融為一體,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靈動的採蓮圖,而在意境上,又似乎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異曲同工,讓人感受到王昌齡飽滿向上的自信之心。
王昌齡給我們留下了世間最美好的辭章,我們從他的詩作中,讀出了他的人生,而從他的邊塞詩中,更能讀出千萬個困守沙場的戍邊將士們的人生,詩人同他們一樣,有過肆意,有過悲苦,最後,都成了文字裡漫天的沙土,散失在茫茫的天際之中。
可惜了王昌齡,他一生仕途不暢,似乎就是一個孤獨行走在人間的詩人,如陳子昂那「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一般,但,也正是這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飽滿的心,才將本真的生命,在他的筆下的一次次敞亮,那大量膾炙人口的經典詩作。恰似在塵埃中開出了一朵朵屬於自己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