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老的老偏方秘方(不見老的偏方)
2023-10-13 02:38:12 1
文|崔廣勳
中秋佳節,我們兄弟姊妹回到鄉下老家,一大家人圍坐在父母身旁吃著團圓飯。
用「花好月圓,共此人間」這句最質樸也是人們最常用的祝福語來表述,雖不詩意浪漫,卻很準確貼切。
受其樂融融的親情感染,子孫繞膝、年至八旬的父親喝了三兩多白酒,仍一個勁兒說不多。
八十有三的母親連忙阻止,我和兒子、侄子也勸他別喝白酒了,再喝幾杯啤酒壓壓,父親只好「改行」。
兩杯白酒喝完,我也微醺。
仔細端詳著身體還算硬朗的雙親,一個觀點脫口而出:「二三十年了,我始終覺得咱大大(方言,爸爸的意思)和咱娘都是這個樣子,不見老哈!」
我的新發現,得到了弟弟妹妹一致認同。
大家看著滿臉皺紋、一頭白髮、弓腰駝背的父母點頭稱是。
父母聽了,以為是逗他們開心,微微一笑:「別胡謅了,又沒有長生不老藥吃,能不老嗎?」
現實中,耄耋之年的父母真的已經老了,但在我們幾個子女眼中,「不見老」的直觀感覺卻又是真實存在的。
至於原因,由於當時高興喝得有些暈乎,並未多想和深究。
節後上班,一位父母在臨沂老家、家居濟南的同事頗為傷感,閒聊時淚眼婆娑地感嘆人生苦短。
告訴我這次回老家過中秋,發現七十多歲的父母比春節見時明顯蒼老了許多,皺紋又加了幾道,白髮又添了幾縷,身軀又彎了幾度……
聯想到自己父母在我們兄弟姊妹心目中始終「不見老」的錯覺,生性愚鈍的我這才恍然大悟:
同事眼中父母「蒼老了許多」,是因為其春節至中秋節始終沒與父母謀面,八個多月前、後容顏衰老對照產生的反差效應。
而我在縣城工作時幾乎每個周末都回老家,到市裡工作後保持兩三周回去一次,到省城工作後也確保每月回一次的頻率,且每個大小節日都還要回;
三個弟妹家都住在縣城,他們回去得更勤,隔三差五就往回跑。
與父母經常見面,在幾乎沒有時間跨度、日常察覺不到的漸進中慢慢陪他們變老,才導致在我們眼中父母「二三十年都是這個樣子」。
為了說明以上觀點成立,我找了三個佐證:
自己在農村時種過玉米高粱,每日到田裡看,瘦弱的小苗好像始終那麼大,後因事外出半個月,回家看時,莊稼已長到齊腰高;
自己個頭不高卻期盼兒子長高,可就是天天不見長,一次外出學習三個月,歸來後,竟發現兒子已與自己齊肩;
我們每個人早上起床起碼要刷牙洗臉照鏡子,鏡子裡的自己天天不變樣,可當拿出二十年前的照片一比,可謂「改天換地」、面目全非,自己都忍不住懷疑人生。
我想,父母「衰老」和「不見老」的原因,也許就是同樣的道理。
沒有標榜自我說教他人之意,濟南到臨沂遠嗎?
兩個半小時的車程,高鐵也挺方便。
濟南到北上廣遠嗎?
高鐵或飛機基本都可實現當日往返。
其實,路途遠不方便、工作忙離不開,不應成為開脫自己不常回家的藉口和慰藉不安心靈的託詞。
您願意自己的父母在心目中「不見老」嗎?
你不想為父母的日益衰老長籲短嘆甚至流下「酸楚的淚」吧?
那就告訴你五個字的偏方:常回家看看!
究竟「療效」如何,您可自己體驗一番……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