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字旁所有漢字(有沒有發現反犬旁)
2023-10-13 02:56:05
可以這樣說,在古代狗是人類最早馴化動物,而且這種動物數量又非常之多,所以古人們和狗相處的時間非常長,他們觀察狗的一舉一動,並且從這種動物身上聯想映射出來很多和人們生活相關的東西和事物。「獄yu」,金文的寫法,形如兩犬相遇而嘶鳴爭鬥;中間是一個「言」字,在此表示兩狗相齧爭鬥時的叫聲。小篆和隸書可謂一脈相承,楷書中的簡體僅將雙犬之中的「言」字做了簡化。
「獄」的發音,大概從相遇的「遇」而來。「獄」的本義為雙犬撕咬狂叫。由狗的廝咬引申,可以表示人與人之間的吵罵。又因為那些爭鬥者在法庭上頗似二犬相鬥,因而引申指爭訟、訴訟。如《詩·召南·行露》:「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這裡的「速我獄」,即讓我吃官司,與人爭訟的意思。以二犬比喻訴訟之人,表示古人對訴訟爭鬥者的一種憎惡之情。漢代以後,人們把監牢也稱.「獄」。這是由吃官司必有人敗訴坐牢引申而來。《釋名·釋官室》「獄,又謂之牢,言所在堅牢也,又謂之囹圄。」
從字形上講,「獄」字用兩犬守護,也算誤打誤撞十分形象地揭示了牢獄這一概念。不僅監獄要用犬來看守,舊時,無論大戶人家,還是尋常百姓家,都用狗來看家護院,就連木刻的灶王爺畫像上,在灶王爺的神案前,也站著一隻金雞和一隻玉犬——據說雞司展,狗守夜,雞犬輔佐灶王爺,保佑全家安康。
《詩·小雅·巧言》中有「躍躍毚兔,遇犬獲之」的描述。由此可知,很早以前,狗已經是人們打獵的幫手,為人們「效犬馬之勞」了。
獸shou」是「獸」的簡體字。甲骨文的「獸」字,右半旁是一隻犬,左半部是一個「單」(即獵杈)的形象。「單」字上部的小圓圈表示「獵杈「的尖銳之端,下部的大圓圈表示人手持「獵杈」(幹)時的四處揮舞。上古先民在打獵時,先是讓狗迅速趕到滯留野獸,直到手持「單」和獵網的獵人趕來。「獸」字正是古代狩獵活動的真實寫照。小篆的「獸」字中間增添了一橫,表示手的持拿;下部的「口」則表示驅趕獵物時特意挖掘的陷阱,完整地再現了古代狩獵必備的三要素:單、陷阱、犬。
「獸」的本義,既表示狩獵這種行為,也表示狩獵追逐的對象,即野獸。因而,早期的「獸」字,在語句中既可做名詞,表示狩獵的對象,即野獸;也可做動詞,表示特獵這項活動。這種一字多義的現象,在古文字學發展的初級階段是很多的。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獸」字的打獵義,則被後起的形聲字「狩」所代替。「獸」字的動物義簡省後寫作「獸」,引申泛指所有野生動物,與人類馴養的家畜相對,即「野獸、禽獸」等。
「獵lie四聲」是「獵」字借來的簡化字。金文的「獵」字,左邊為犬的象形,右邊下部是一個老鼠的象形圖繪:鼠形的上邊增添了四道豎線,表示鼠的逃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此錯釋為:象發在囟上及毛髮鬣鬣之形)。古代社會,狗除了被當作看家護院的幫手,另一用途,便是幫助獵人搜尋、捕捉兔、鼠、獾之類的小動物。「獵」恰是對這一用途的寫實描述。小篆的「獵」字承接金文,形體上更為圓潤美觀。楷書改犬形為反犬旁,緣此寫作「獵」
「獵」(讀為xi一聲),原本指古代傳說中一種像熊的野獸,漢字簡化時,借「獵」為「獵」的簡體字。「獵」,《說文解字》釋為:「獵,放獵逐禽也。」即狩獵時的搜尋驅趕。如《詩·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狟(huan二聲)兮。」由此又引申指一般意義上的搜取、追尋,如現代漢語中的「獵奇、獵豔」等。「涉獵」一詞則表示粗略地閱讀和研究。
」 猶you」是「猶」的簡體字。在甲骨文中,「猶」字的構形源自狗喝醉酒後的滑稽醜態,這就是古文字中的「猶」字,不論甲骨文、金文或小篆,在「犬」旁總有一個酒(酉)壇的原因。上古時代的酒,如同今日的米酒或醪糟,連喝帶吃(酒糟),甜而微酸,酒精度很低,但喝多了一樣會醉。狩獵大獲後,人們狂飲之餘,也會讓狗加入會餐之列。這樣,在人們的眼前便出現了醉狗之態「猶」,正是對這一情形的真實描述。
醉狗會東晃西倒,不知應該到何處去,因此,「猶」的本義為搖晃,引申為猶豫不決。醉狗之態的根源,是喝得太多,因此,猶在作為副詞時有「已」、「太」的意思,也可表示某種狀況的持續不變,相當於「仍然」。如毛澤東《卜算子詠梅》詞中的「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以及成語中的「雖死猶生」、「過猶不及」等。這裡的「猶」均表示」同、和....一樣」的意思。
狗喝醉後,不聽人的吆喝和使喚,這是一種真實的變態。當人們以酒蓋臉,假裝喝醉時,乃是一種預謀的行為。因此,「猶」字在左右結構對換後,寫作「猷」,表示欺詐、謀略。又引申為計劃,如陳毅《示兒女》:「科學重實踐,理論啟新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