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屋及烏的最高境界是什麼(的來歷和你想的不一樣)
2023-10-13 12:52:38 1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成語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成語大多數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每一個成語都代表這一個故事或是歷史典故。
短短的幾個字就能代表豐富的內容和涵義,要想學好,用好成語,首先要了解成語的出處和來歷,只有了解了這個成語的歷史故事或是典故才能夠更好的學習和使用這個成語。才能更好的學習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成語是「愛屋及烏」,這個成語的本意是指愛某個人就要連他家屋頂上的代表這不詳的烏鴉也要愛。現在多用來指愛一個人就要愛和他有關的一切事物,只有這樣才是「真愛」呀!
這個成語的出處一般認為是《尚書大傳·牧誓·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但是其實關於這個成語還有一個故事,聽完這個故事,您就知道了,其實愛屋及烏只不過是一個副產品,真正的用意並不在愛屋及烏上面。
愛屋及烏
傳說,商朝末年,紂王非常的暴虐,生活奢靡腐朽,有酒池肉林飲酒作樂,建造鹿臺為了引來神仙,大臣們誰敢說紂王的不是,就會被用各種殘忍的刑罰殺死,有一個叫做比幹的人就是被挖心而死。
姬昌是商朝西面的一個諸侯國西岐的首領,被紂王給抓了起來,受盡了折磨,但是所幸是沒有給弄死。姬昌歷經磨難回到西岐,立刻尋訪賢能人士,立誓要推翻商朝的暴政,給老百姓更好的生活。
有一天姬昌走到渭水之濱的時候發現了一個人正在釣魚,奇怪的是這人釣魚的魚鉤是直的。姬昌非常好奇,經過一番交談,才發現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才,於是就把他請回西岐幫助自己治理國家,積蓄力量,準備討伐商紂王。
這個人就是姜尚,字子牙,後來被人們稱為姜太公。姜太公七十多歲仍然一事無成,聽說姬昌四處尋找賢能,於是他跑到渭水之濱等待姬昌到來。果然利用姬昌的好奇心將姬昌吸引過來,成功的將自己推銷了出去,而且還留下來一個歇後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姜太公釣魚
姜太公果然是一個人才,把西岐治理的井井有條,不僅百姓富足,安居樂業,而且軍事實力也是直線上升。可惜的是姬昌沒有等到實現自己願望的那一天,當時姬昌已經改國名為周,自稱為周文王,他死後,他的兒子繼位,稱為周武王。
周武王賢明惠德,年輕有幹勁,他見自己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於是迅速號召各諸侯國共同討伐無道的昏君紂王。
雙方在牧野展開了大戰,諸侯聯軍在武王的帶領下奮勇殺敵,而紂王 的部隊卻越打越沒勁,他們也不想給紂王賣命了,於是就像是得了傳染病一樣,倒戈的現象如狂風在戰場上席捲而過, 紂王的部隊紛紛調轉武器,投奔到武王的麾下。
不久,諸侯聯軍在武王帶領下,攻破了商朝的都城朝歌,紂王心中明白自己難逃一死,於是將大量的陪葬和乾柴堆放在離神仙最近的鹿臺,一把火將自己和鹿臺上的一切燒的乾乾淨淨。雖然紂王無道,但是最後走的還是比較爺們的。
紂王非常爺們的走了,一了百了了,可是周武王開始為「擦屁股」的事情撓頭了。因為要想使天下安定,必須將商朝遺留下王公貴胄和部隊安置好。
於是武王將詢問姜太公的意見,姜太公說:「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鹹劉厥敵,使靡有餘,何如?」意思就是說我聽說如果愛一個人就連他家屋頂上不詳的烏鴉都要愛,而憎恨一個人,就是看到他家的牆壁也會感到厭惡,大王應該將這些人全部殺掉,斬草除根,不留後患。這樣才能夠使天下安定,鞏固自己的統治。
從這段話,我們看到姜太公說的愛屋及烏只是一個引子,目的是為了提出自己後面的意見,就是開始大屠殺,殺掉所有的降兵降將,不留一個。多麼血腥,多麼的無情。
但是周武王沒有採納姜太公的意見而是又詢問召公奭的意見,召公奭的意見是殺掉有罪的,無罪的釋放。
周公旦
武王繼續詢問周公旦的意見,周公旦認為武王應該以仁德感化天下蒼生,減少殺戮,應該將這些人回家種地和家人團圓,這樣既瓦解了商朝的殘餘勢力,而且又向天下宣傳了自己的仁德,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武王認為這才是治世安邦的良策,於是採納了周公旦的意見,使得周朝越來越興盛起來。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是「愛屋及烏」的成語卻流傳了下來。
雖然「愛屋及烏」只是姜太公為了引出後面實施的大屠殺提出來的,但是善良的人們卻將後面的殘暴自動的做了屏蔽和忽視,只留下了前面代表這美好的,勸導人愛一個人就要愛他的全部的美好願望。
你了解了嗎?
木頭文化和大家一起學習中國文化,喜歡的就關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