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對太子胤礽的教育(康熙第一次見計算器)
2023-10-26 14:31:56
康熙皇帝竟然見過計算器!聽起來是不是很不可思議,一個像是沉寂在歷史中早已作古的老封建人物,一個像是現代科學的代表,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代表兩個時代的產物,竟然還有交集。
如今的社會,是高速發展的時代,各種新型的科技類物品層出不窮。這也讓我們意識到,社會發展狀態下,我們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變化。
獨立的個體是這樣,我們的國家也一樣。一個國家的發展,也要跟隨時代的腳步,只有與時俱進,才能在各國中站穩定腳步,站得更高,走的更遠。
如今的中國,通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間的艱辛我們就不提及了。
想想,當年張衡的地動儀,開啟了我們航天事業的啟蒙;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開啟了中國醫藥學的進程。除此之外,中國的歷史上出現了很多讓後人值得記憶的東西。
每每說起中國,就會想到我國的四大發明,這是我們古人留下的財富。
隨著鄭和下西洋的開始,中國也打開了「眼界」,一直到清朝,中國的地位居高不下。
但是從清朝開始,也是我們逐步沒落的起點,從國家的領導人我們就能看出,中國科技緩慢前的步伐是有原因的。
清朝走向沒落前,也經歷了輝煌的時代,尤其是康熙在位的那段時間裡,創造了盛世的局面。
只是在康熙接受外來新物件時,他的守舊思想展現得淋漓盡致,也給中國之後被他國壓迫埋下了導火索。
年少有為的康熙康熙的原名叫愛新覺羅.玄燁,是清朝時期的第四位皇帝,他8歲登基成為皇帝,14歲開始了親政歷程。
在康熙的努力下,他將清朝發展到了輝煌時期,同時他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的能力,我們都是知道的,開創的康熙盛世新局面,後人也因此稱他為「千古一帝」。
當年輔佐康熙的鰲拜,野心勃勃、結黨營私、玩弄朝堂,這些動作被小小年紀的康熙看得十分清楚,康熙16歲智擒鰲拜鰲拜的事跡,流傳在清朝統治時期的每一個角落,他的威望在周邊國家也是數一數二的。
康熙也通過這件事,穩定了自己的帝位。
之後的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徵戰噶爾丹,更是在之後的自衛反擊戰中,捍衛了東北邊疆長達一百五十多年的穩定局面。
康熙在中國的邊境問題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他為清朝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中國老百姓也就圖個安居樂業,自給自足的生活,康熙做到了。
經濟上,康熙將土地分給百姓耕種,讓人民有所耕,還推遲了稅收的時間,激勵農民開荒種地,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清朝初年,黃河水泛濫,周邊地區的百姓經濟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尤其一到了雨季,百姓辛辛苦苦種的農田,都被洪水無情的淹沒了。
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是安徽一帶,此處經常發生決口的情況,很多地方的良田,都被衝成了沙洲,嚴重威脅了國庫的收入和人民生活。
康熙專程招募了十幾萬的工人,展開開掘挖渠工程,開出了近200裡長的新河道,後來這條河被改名為「永定河」。
現如今,永定河流經門頭溝、房山、豐臺、石景山和大興五個區域。
康熙在位時期做了很多為民的事情,多到我們都數不過來,不光在軍事、經濟上有所建樹,同樣,康熙在文化方面也很有研究。
康熙自幼對儒家學說有著濃厚的興趣,在他的執政期間,他應用儒家學說為治國之本,這也是清朝百姓們崇尚的學說。
康熙知學善問,他的文韜武略,在整個清朝的歷史上也是數一數二的排名,作為皇帝,康熙從啟蒙教育開始,接收的就是最頂級的文化知識。
從小,天文、地理,都接觸的康熙,自然對世界上的各種文化都存在好奇心。多元的文化,讓康熙的見識不斷開闊。
在寫詩方面,康熙也有一手。
他在孝懿皇后逝世後,專門為妻子寫了一首悼亡詩,來表達自己對妻子的思念;為了把大宴蒙古王公的盛況展現出來,凸顯國家團結、鞏固邊疆的胸懷,特意寫下了《塞上宴諸藩》的著作。
同樣,西方的科學技術,康熙也感興趣。
清朝時期,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有很多,西方的傳教士主要以天主教為主,比較出名的西方傳教士是湯若望、南懷仁等人,他們從西方帶來了代數、幾何學、天文、以及解剖學。
尤其是湯若望,他深受朝廷的喜愛,先帝還命他掌管天監信印,到了順治皇帝時期,皇帝也十分尊敬他,從他的身上學習了很多西方的自然科學。
湯若望作為一個異鄉人,致力於傳教的科學事業,為當時的東西方交流開闢了道路。
而康熙對外來的科學知識比較感興趣,對於具有科學知識的會士,給予了最大尊重,但是康熙不喜歡的東西也會直接拒收。
據史料記載,一位英國人給康熙帶來一個地球儀,康熙只是看了一眼,認為這個被製作成球形的鐵塊,沒有什麼重要意義,直接就拒絕了此物。
如果當時有了此物,也許清朝就知道了自己的渺小,知道了山外有山的世界,可能有所改變也是不一定的。
還有一名西方的教士,洪若翰,康熙皇帝經常叫他進宮來給自己講解有關幾何原理的知識。
可以看出康熙是根據自己的喜愛進行學習的,如果把康熙放在現在的社會,他一定是一個嚴重偏科的學生。
康熙對數學已經不能用喜愛去形容了,已經到了痴迷的狀態,對西方的加減乘除以及平方的公式很感興趣。
而醫學方面,康熙通過了解西方醫學和東方中醫的區別,還對當時無法醫治的天花疾病進行了試驗。
作為一個古老的皇帝,一般來說是很難接受外來物的,但是康熙對幾何的學習能力是相當的。
康熙皇帝不僅自己喜愛科學知識,他作為大清的最高統治者,還多次組織了大型的科技活動,主要就是編纂了科學巨著《律歷淵源》,還領導了全國範圍的實地測繪工作,繪製了《皇輿全覽圖》。
1713年,康熙皇帝親自編纂、修改了《歷律淵源》一書。
雖然康熙皇帝在科學的造詣上很深,但是他並沒有將科學從根本上發展起來。
勿以漢、蒙所學當時一名叫張誠的法國傳教士給康熙帶來了一件物品,也就是這件事,讓我們看到了狹隘的康熙。
我們常說,一個國家要想進步,不光是領頭人的獨自進步,要從根本上,解決所有人思想上的進步才可以。
而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手搖式的計算機,中國還是靠著《九章算術》來進行計算過程的時候,西方已經能迅速得到結果了。
康熙看到後十分震驚,簡單的操作,就能把數字,計算得如此精準,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
康熙研究了計算機的使用方法,對其讚不絕口,還讓自己的皇子(胤礽)也跟著一起學習,快速的計算過程和精準的計算結果,令在場的人為之震驚。
康熙也一臉凝重的對自己的孩子說了六個字「勿以漢、蒙所學」。
「這樣的技術,不能讓漢人和蒙古人學會」,這樣的思想,也開啟了清朝日後亡國的道路。
康熙是把數學當作以自己為代表的皇室成員的專屬學科,是統治者才能學到的東西,不符合康熙的愚民政策,如果被漢人或者蒙古人學到了,開了民智,那就有可能會威脅到皇室的統治。
作為皇帝,康熙帝想讓自己的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不被周邊國家超越,但是處在高位的他們,可以接觸這些的東西,進行研究、擴大。
作為平民老百姓來說,他們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只有他們的經濟發展起來了,才能帶動國家的發展、進步。
中國經歷的每一朝,皇子們受到純正的儒學思想啟蒙,在東方文化的薰陶下成長,博覽的群書也只是中國的書籍,雖然他們贏在了起跑線上,但人的一生接觸的東西有很多。
康熙卻認為,這樣的科學知識,也只能是他以及作為太子繼承人的皇子們才能學會的,康熙的愚民政策展現了出來。
高位上的康熙皇帝想到的是不能被別國捷足先登,卻沒想到,為什麼我們自己不能進行改變呢?
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有自己的愛好,康熙皇帝更喜歡西方的數學,但是在他之後一直到清朝後期,幾任皇帝沒有一個對科學感興趣的。
康熙也沒有阻止民間向西方洋人學習知識的權利,但是西方人只在皇室遊走,間接的限制了百姓學習的權利。
也許康熙的思維裡,漢人和蒙古人,應該多學習儒學思想、儒學經典才是最好。科學,如果研究通了,他們利用科學對我們國家的統治會造成威脅。
此時的康熙還在想著怎麼預防蒙古人學習先進的西方文化,遠在歐美地區的法國,已經在當地建立了皇家科學院;英國建立了倫敦皇家學會;德國也建立了科學院......
其他一些歐美國家,已經積極開始發展科學技術,他們通過技術來改變自己,製造了令康熙曾經最擔心的槍枝彈藥、軍艦、大炮......
中國還在考慮怎麼繼續的時候,西方已經迎來了工業革命,特別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實力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國。
中國也因此失去了趕超歐洲國家的機會,這樣的愚政導致中國至少比西方的科學技術要落後了100年的時間。
我們常說,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但看一個國家的發展,它的軟實力固然重要,而它的科技更是國家前進的動力。
從1750年開始,一直到1840年,歐美地區範圍內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而此時的中國正處在乾隆、嘉靖、道光三位皇帝的統治時期。
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代替手工勞動就此展開,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也在生產領域展開了變化,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推動了整個經濟領域的發展。
歐美利用第一次工業革命實現了華麗轉身,清朝還在處理人口暴增和簡單的經濟模式之間存在的問題。
他們已經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生產的機械化武器,開始了侵略的步伐,
此時清朝還在考慮經濟問題。
這也就能看出,雖然康熙對西方科學關注程度很高,但學到的大多也只是一些皮毛,根本算不上精通。
歐美地區就不一樣,他們將其中的某一項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剖析,針對性的鑽研,也為工業革命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世界趨勢已經有所改變,西方順應了發展,無法改變根深蒂固傳統思想的康熙,還在用「自己的兩條腿」走路,已經比歐美地區三條腿、逐步四條腿的走路方式慢了一大截。
另外康熙考慮的還是自己。
康熙雖然學習了西方的科學技術,他考慮的是天子容顏不被西方侮辱,但是崇拜一個國家不光是天子一個人的事,民眾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覷的。
學習西方的科技也只局限在皇宮之內,同時大清一直宣揚的是滿漢一家親,實際上清朝對漢人的統治十分嚴格,漢人並不是來取自由的。
中國處在皇帝威信的年代,存在中國千年的儒家思想一旦斷裂了,百姓不知道支撐國家走下去應該靠什麼,因此守著舊時代,成為了當時最穩妥的辦法。
每個人的思想是不一樣的,康熙喜歡西方科學技術,但是他的繼承人雍正,對西方的科學技術是一點也不感冒,雍正還曾下令禁止傳教士宣傳活動。
因此就算康熙再有想法傳播西方技術,但是一個人的統治就那麼長時間,當時的中國都在受皇帝一人思想的制約,對於幾千年文化的中國來說,確實也是一件難事。
等到乾隆時期,他的關注點不在西方的科技上,而是對西方的一些小物件感興趣,乾隆對科學置之不理的態度,也讓後來的幾任皇帝思想開始局限。
我們又拿什麼和工業化進程下的歐美國家進行對抗呢?
總結:中國逐步走向沒落是有原因的,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受周邊國家的朝拜,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已經迷失了方向。
真的有一定我們去接觸新鮮事物時,反而會讓我們無法走出曾經的輝煌,中國就是這樣子的。
清朝從統治開始就是為了更好的統治,只要守住江山就可以,靠康熙一朝去傳播西方的科學技術,人力上就欠缺,中國落後也是一種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