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中哪兩句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一首蜀相一句兩朝開濟老臣心)
2023-10-12 15:05:16 1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當年,杜甫也曾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可惜他一生飄零,理想也最終只定格為了理想。一首《蜀相》,杜甫以覽勝之名,賦詩緬懷興蜀名臣諸葛亮。既感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之忠;又惜其出師未捷而身死之憾。既有老杜對諸葛亮的追憶,也有其自傷。
尤其那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更是所有壯志難酬的「英雄」讀後都會感同身受、淚溼衣襟。
史載:唐代著名政治家王叔文改革失敗後,反覆吟誦此句,常常是泣不成聲;南宋抗金名將宗澤臨終前,竭力吟誦「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之後高呼三聲「渡河」,憤然離世。
不過,諸葛亮比杜甫、王叔文、宗澤幸運,因為他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即遇到了劉備,他的抱負、才華也得到了施展,至於北伐未竟而身死,「時也運也命也」。
因為與劉備的君臣際會——君不疑臣,充分尊重、充分信任,言聽計從;臣不欺君,忠心事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不但得以成為一代名相,更是後世敬仰的賢臣典範。
三顧頻煩天下計
諸葛亮在隆中生活時博覽群書、廣交士林,自比管仲、樂毅,志存高遠,慕效先賢。諸葛亮讀書卻是務大略,去細碎,追本源,忌庸俗,一切以經世濟民為目標。
當劉備三顧茅廬時,年僅26歲的諸葛亮就能了如指掌地指點江山,縱談天下大事,為劉備制定了詳盡的事業規劃。
一是長期目標:三分天下,割據一方;
二是中期目標:是奪取荊州、四川;
三是短期目標:聯吳抗曹。
在當時對於劉備而言,一統天下只是理想,而不是目標,所以,諸葛亮就把實現割據當作長期目標。所以,《隆中對》最後完全實現了:
一年以後,因為交好孫權,藉助東吳力量取得赤壁大戰勝利;
兩年後,劉備奪取荊州四郡。
七年後,劉備奪取四川,實現了割據一方的目標。
兩朝開濟老臣心
茅廬三顧,劉備得到了諸葛亮的心,這顆心是忠臣赤子之心,是無私奉獻之心。
諸葛亮出山前,劉備一直都是打敗仗,居無定所,寄人籬下。諸葛亮上任後,協助劉備東和孫吳,北拒曹魏,賺荊州,取成都,奪漢中,治理川蜀內政,發展農業經濟,六出祁山(史料記載是四出祁山),七擒孟獲,建立民族統一戰線,才有了蜀漢基業和三分天下之勢。
白帝城託孤,劉備跟諸葛亮說,孩子爭氣還好,不爭氣可取而代之,不管劉備的虛偽,只看諸葛亮在後期大權獨攬之後,還能保持對劉禪的君臣之分,盡心辦事輔佐,就能表現出他的忠誠,諸葛亮沒有像曹操那樣加九錫,自封王。
最終,諸葛亮將畢生的事業付諸蜀國,直至病死在北伐途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且,諸葛亮死後並沒有蔭蔽子孫後代,死前推舉的都是對蜀國有用的人——
劉備初入蜀時,任命蔣琬為廣都長,有一次劉備外出視察,突然來到廣都,他見蔣琬「眾事不治,時又沉醉,大怒,將加罪戮」。
這時,諸葛亮出面為蔣琬求情,他說蔣琬是「社稷之器,非百裡之才」,勸劉備重用蔣琬,使劉備對蔣琬刮目相看。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劉備兵力不足,「急書發益州兵」,諸葛亮正在猶豫之際,其僚屬楊洪進言「無漢中則無蜀」,勸諸葛亮馬上發兵。
諸葛亮見楊洪見識不凡,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楊洪推薦門下書佐何祗有才略,諸葛亮便請劉備任命何祗為廣漢太守,「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在彌留之際,仍不忘推薦蔣琬和費禕先後擔任掌管國家軍政的大司馬一職,使蜀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了穩定。
也正是諸葛亮的知人善任,才保證了在他死後,縱使無能如劉禪,也能再穩坐十幾年的江山。
夫人知性,莫難察焉,善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詞辯,而觀其變。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諸葛亮心書》
諸葛亮出茅廬跟隨劉備創業,雖然深得劉備倚重與信任,但從未膨脹,對自己的定位一直是輔佐劉備成就霸業的謀士、軍事,輔佐型人才,這是諸葛亮未出山時就給自己定位好的,之後數十年,一直未曾偏離,「獻策不決策、用權不專權、在位不越位」,就連劉備死後,劉禪照樣可以一紙詔書就能把前線的諸葛亮召喚回來。
老臣之心,是一顆赤膽忠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諸葛亮五次北伐,一為先帝遺志,一為蜀漢自保。可惜天不假年,即將成功之際星落五丈原,功敗垂成。
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是自取滅亡之道。
其實,諸葛亮先後5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才真正意義稱得上是"全面大型戰爭"。其他三次只能說是"區域局部小型戰爭"。
但是第一次北伐,漢軍除了在街亭略損兵馬外,其他情況並沒有損傷,而且還將天水,南安,安定三座大郡的軍民全部遷往了漢中,大大擴充了蜀漢國力。
至於第五次北伐,漢軍的最大損失就是諸葛亮的去世,其他的情況也沒有受到任何可以動搖國本的傷害。
「出師未捷身先死」,說的就是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
公元234年,諸葛亮作好充分準備,發動十萬大軍進行第五次北伐。他派使者到東吳,約孫權同時發起攻勢,南北策應,使魏國兩面受敵。希望畢其功於一役。
諸葛亮大軍出了斜谷口,在五丈原與魏軍對峙。
結果,孫權的進攻失敗。無奈,諸葛亮想儘早與魏軍決戰,多次挑釁,甚至譏諷司馬懿是閨中婦人,但是司馬懿始終穩守營壘,不予理睬。
雙方僵持了百餘日。
不幸的是,諸葛亮由於過度辛勞,終於在軍營裡病倒了。沒幾天,這個年紀才五十四歲的丞相終於命喪五丈原。
諸葛亮死後,定計封鎖他去世的消息。並布置各路人馬有秩序地撤退。以「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這就是鞠躬盡瘁的一代賢相諸葛亮,油盡燈枯之際,也不忘定下這人生最後一計。
長使英雄淚滿襟
長使英雄淚滿襟,是英雄們壯志難酬、感同身受的自傷自悲,更多的,是對這位賢相的惋惜。
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諸葛亮平時生活相當儉樸,以一國之相做到「蓄財無餘,妾無副服」。
諸葛亮病重期間,向劉禪呈上一份關於家庭經濟狀況的奏表,
「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諸葛亮死後,丞相府清點財產,「卒如其所言」。廉潔從政往往要由儉樸的生活作風來支撐。在平定南中諸郡的叛亂中,「深入不毛,并日而食」,兩天只吃一天的飯,其艱苦程序可想而知。諸葛亮一生南徵北討,戎馬倥傯,將畢生精力獻給了國家統一大業,至死「內無餘帛,外無贏財」,給後世留下了為政清廉的典範。
諸葛亮不僅生前生活儉樸,也是喪事從簡的倡導者和帶頭人。
他「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這在厚葬之風盛行的漢魏時期是難能可貴的。
寫在最後
一首《蜀相》,語句奇簡,容量闊大;五十六個字,寫盡諸葛武侯一生。
是的,在諸葛亮身上,我們無疑能看到中國傳統政治人物達於其極至的光輝形象。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千百年來,諸葛亮作為智慧與道德的雙重象徵活在人們心中,成為彪炳史冊的千古名臣。在《三國演義》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明陰陽、曉八卦、懂奇門、知遁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這樣一個介於人神之間近乎完美無缺的英雄形象,成為智慧的化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