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是春節是誰定的(你知道正月初一春節來歷嗎)
2023-10-12 03:21:50 2
今天,我們說過年就是過春節,但在古時候過年則沒有過春節一說,而是說過元旦節,不過彼元旦非今日之元旦。
「正月初一為春節」的叫法時間並不很長。中華民國成立後,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宣布廢除陰曆,改用陽曆,從此「元旦」變成了公曆1月1日的節日名稱。但是多年沿襲的習慣,新曆和舊曆計日的衝突,尤其是對傳統節日帶來的不便讓民眾頗多怨言。
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為順應民意,時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提請:
將陰曆元旦定為春節,
端午定為夏節,
中秋定為秋節,
冬至定為冬節。
每到四節,民眾休息,公務人員放假。
袁世凱經過慎重考慮,批准陰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並定為全國性節日,從1914年開始執行。
自此,「春節」就取代「元旦」成了過年的代名詞,一直延續到今日。
我們也早習慣了陽曆年首為元旦、陰曆正月初一為春節的並存格局。
一年後,袁世凱復闢帝制激起公憤,很多反袁人士以人推物,連「春節」也很無辜地遭到了抵制。孫中山在袁世凱死了8年之後,還提出廢除「春節」的建議,後不了了之。
在他之後,蔣介石禁止老百姓過春節,也許是受孫中山的影響。蔣介石明文禁止過春節,老百姓不認帳
1928年年底,在打敗北洋政府後,為打破舊習俗舊文化,革新百姓精神,蔣介石親自籤發通告,提出從1929年1月1日起「廢除舊曆,禁過舊年」,嚴禁過春節,嚴禁諸如貼春聯、燃爆竹、拜年等一切民俗活動。
在舊曆年期間,商店必須正常營業,商人如果關門回家過年被查到要進行處罰;政府機關單位正常辦公,學校團體也不得放假,如有違背者也要嚴厲制裁。1930年,國民政府還特意組織了一大批文壇政界名流,集中宣講推行「國民歷」的意義,並將之刊登於報紙上擴大影響。
只不過,名流的宣講也沒能讓老百姓買帳,國民政府的政令只是對政府機關、學校團體等公務單位起到了作用,對於民間卻鞭長莫及,形成了「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的怪景象。據當年的《晨報》描述,北京在陽曆元旦時,「除各公共機關門口結幾塊彩牌與停止辦公幾天外,社會上絕無什麼表示為新年點綴的」,而到了春節,「群趨於行樂一途,燃放爆竹徹宵不絕,比之陽曆新年實在熱鬧百倍」。
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華,蔣介石再也無暇顧及「新曆」「舊曆」的那些事兒了。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又因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曆年的前後,故把陽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則稱為「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