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分類理論將情緒分為哪兩類(幾種主要的關於情緒發生機制的理論介紹)
2023-10-11 22:49:45 2
情緒的分類理論將情緒分為哪兩類?為了全面地理解情感管理的本質及其內涵,我們需要對情緒、情感進行理論探討,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情緒的分類理論將情緒分為哪兩類?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情緒的分類理論將情緒分為哪兩類
為了全面地理解情感管理的本質及其內涵,我們需要對情緒、情感進行理論探討。
情緒與需要、動機一樣,與人的心理動力系統有關,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我國的情緒心理學家孟昭蘭認為,情緒(emotion)代表著感情性反應的過程,而情感(feeling)經常被用來描述社會性高級感情。情感這一術語主要用來描述個體對情緒過程的「覺知」,它集中表達了感情的體驗與感受方面。因此,情緒、情感屬於同一感情性反應過程的兩個方面。在文學和生活中,情緒多用來表達一定情景中個體的感情性表現和反應,情緒、情感在發生機制和本質上是一致的。
國內學者對情緒的理論研究十分稀少。西方情緒研究走過了一段漫長而曲折前進的道路,逐步從生理的、行為的層次走向生理—心理的和社會—心理的層次。60年代以來,從心理層次上探討情緒本質及其發生機制的重要理論主要有:情緒認知理論,主要包括阿諾德的和拉扎靳斯的認知—評價理論、維納的歸因理論;情緒的動機理論,主要有弗洛伊德的情緒無意識理論、湯姆金斯與伊扎德的動機—分化理論;情緒的動機—信息理論,主要包括西米洛夫的觀點和國內學者盧家楣的需要—預期假說。20世紀90年代初,拉扎勒斯在以前研究的基礎上綜合有關理論成果,提出了情緒的認知—動機—關係理論。這些理論對情緒的本質及其發生機制的認識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每種理論都包含有合理的成分。下面將分別對這些理論進行簡要的介紹。
(一)情緒的認知理論
1.阿諾德的評價理論。
情緒與有機體的生理喚醒狀態有著密切的聯繫,但情緒決非單純地由生理喚醒狀態所決定。情緒賴以產生的源泉在於客觀情境事件,但它不可能由刺激事件直接、機械地決定。當前的事件意義何在?會有何影響?這都需要通過認知評價。阿諾德首次在情緒理論中提出評價的概念,她強調對外部環境的評價是情緒產生的直接原因,認為評價補充著知覺,並產生去做某種事情的傾向。阿諾德認為,情緒是對趨向知覺為有益的、離開知覺為有害的東西的一種體驗傾向。阿諾德的情緒理論有兩個重要的論點:第一,情緒產生於在大腦皮層上進行的評價過程。阿諾德明確提出,情緒體驗是有機體對刺激事件的意義被知覺之後產生的,而刺激事件的意義來自評價。當前事件對個體是有益還是有害的認識是不可能在知覺水平上完成的。她舉例說,人在森林裡遇到一隻熊,會產生極大的驚恐;然而在動物園裡看到阿拉斯加的巨熊時,不但不產生恐懼,反而使人產生興趣和驚奇。這種情緒反應的區別顯然來自不同的情景知覺—評價過程。第二,情緒的產生是大腦皮層同皮層下部位以及自主神經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當情境刺激被評定並引起情緒之後,認知與情緒的結合誘導人的動機和願望。諸如從森林中逃走,避開熊的追逐;或接近關在籠子裡的熊,觀察它的體態和行為。願望是正常情緒的重要組成成分,願望中包含著認知。因此,情緒可以轉化為動機。
阿諾德的情緒理論實際上是現象學和生理學的混合產物,它包含了環境的、認知的、行為的和生理的多種因素。這個理論作為早期的認知—評價理論,對評價過程本身的研究很薄弱,假設的成分很大。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拉扎勒斯一方面繼承了阿諾德評價理論的基本觀點;另一方面,對引發情緒的認知評價過程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成了情緒的認知—評價理論的集大成者。
2.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與認知—動機—關係理論。
拉扎勒斯(1985)給情緒下的定義是:「情緒是來自正在進行著的環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應的組織,它依賴於短時的或持續的評價。」拉扎勒斯認為,人和高等動物都有評價這樣一種心理過程。評價是一個過程,它不是一次性完成或結束的,它可能是一個序列。因此,拉扎勒斯提出了初評價(primary appraisal)和再評價(secondary appraisal)兩個概念。初評價有三種類型:無關、有益和緊張。再評價是初評價的繼續,它經常發生在對威脅或挑戰的評價中。這時需要估量採取行動的後果,考慮適宜的應付策略,選擇有效的應付手段。其中包括對所選擇的應付策略的評價,以及對應付後果的評價。
拉扎勒斯在處理評價概念時,還有一個更深的著眼點。他非常注重個人的社會經驗在評價中的作用。個人從經驗中形成信仰、價值觀、義務感和理想的目標這類個性結構,情境信息通過這些心理結構進行評價,得到對信息的解釋。經過評價,人參與處理情境事件,轉而進入在評價過程。因此,情境和人在相互作用中是動態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情緒的發生依此過程而定。拉扎勒斯(1984)寫道:「人通過信仰、價值觀、義務感和目的,到達處理事物的舞臺;再通過反應情境的某些方面,就轉入情緒的舞臺。」拉扎勒斯主張,情緒反應,不管它的內容是什麼,都是特定的認知評價的功能。
拉扎勒斯在1991年出版的著作《情緒與適應》一書中,對他早期的理論進行了發展,提出了情緒的認知—動機—關係理論,擴展和深化了情緒的認知—評價理論。他仍然把評價分為初評價和再評價,認為初評價的三種成分是目標關聯(goal relevance)、目標一致或目標不一致(goal congruence or incongruence)以及自我捲入的類型(type of ego-involvement)。目標關聯是指當前面臨的事件觸及個人目標的程度,也就是說,在個人關心的或有個人利害關係的當前事件中是否有問題。目標關聯對所有情緒來說都是決定性的。如果在當前事件中,有一種目標是有利害關係的,那麼就會產生情緒;反之,如果沒有目標關聯,就不可能產生情緒。目標一致或不一致對所產生的情緒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再評價的三種成分包括責備或信任(可以是外在的——也就是指向他人,也可以是內在的——也就是指向自己)、應付的潛力和未來的期望。在拉扎勒斯看來,對每種情緒來說,至多需做出六個與評價有關的決定,有時更少,創造出豐富多彩的認知模式,以此描述有關的意義,這些意義區分出各種不同的情緒。拉扎勒斯認為,人們可能以很快的速度進行評價,甚至是同時利用有關情境、個人變量以及與它們有關的意義的信息。他以此為基礎描述了眾多情緒產生的條件。
拉扎勒斯的這一新理論從更為廣闊的方面探討了情緒發生的心理機制,認為目標關聯是情緒產生的決定性條件,把情緒的發生與目標、自我捲入、期望等心理動力因素聯繫起來,也就溝通了情緒與動機的關係。不過,拉扎勒斯是把這一切放在認知的背景中進行考察的。
在情緒產生的問題上,當學者們還對生理喚醒的作用爭論不休時,阿諾德把情緒的產生同高級認知活動聯繫起來,啟發人們去探索認知評價在情緒產生中的作用,這為情緒研究開闢了一條新的理論路線。這一理論路線後來演變成兩大分支,一支是以沙赫特、曼德勒為代表的認知—激活理論,他們更多地研究生理激活變量同認知的關係。另一支就是以拉扎勒斯為代表,他對評價過程與情緒的關係以及個體對情境刺激的應付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尤其是拉扎勒斯提出的情緒的認知—動機—關係理論將這一學派推向理論的新高峰。但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拉扎勒斯主要還是站在認知的角度分析情緒發生的機制的,其理論中的認知評價已經與個體的內在目標發生了密切的聯繫,而他對個體心理系統的目標變量本身缺乏動力學分析,也沒有看到目標對認知的組織作用。此外,情緒的認知—評價理論是以人的理性模型為基礎的,而大量情緒現象卻表明情緒本身具有非理性,人在情緒的非理性力量面前,理性的力量是有限的。儘管人們可以安慰自己「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但人們往往並不能因此改變自己的消極情緒。這些正是拉扎勒斯新情緒理論的不足,也是它需要發展的新方向。
3.維納的歸因理論。
維納創立的歸因理論是關於人們如何解釋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以及這種解釋如何影響他們的情緒、動機和行為的心理學理論。歸因理論包含兩個有著一定的聯繫和區別的方面:一是關於歸因過程的認知理論,它研究人們歸因的方式與過程,而是研究不同的歸因對人的情緒、動機和行為的影響。關於第一方面的研究,目前業已得到承認的原因分類的維度有三種:原因的部位,分為內部原因(例如能力)和外部原因(例如運氣);原因的穩定性,分為穩定的原因(例如能力)和不穩定的原因(例如暫時努力水平);原因的可控性,分為可控制的原因(例如努力)和不可控制的原因(例如運氣)。能力是內部的、穩定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努力是內部的、不穩定的、可控制的原因;運氣是外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制的原因;難度是外部的、相對穩定的、不可控制的原因。歸因理論認為,對同一行為結果進行不同的歸因,可以引起不同的動機與情緒過程。例如,將考試成功歸因於能力水平,會產生勝任和自豪感,將它歸因於運氣,會產生幸運感,但不會有自豪感;將考試失敗歸因於能力低,會產生自卑和失望,而將它歸因於努力不夠,會產生自責,將它歸因於運氣不佳,則會產生僥倖心理,不會傷害自尊,不會有自卑感。
作為認知的情緒、情感理論家,維納在構建情緒理論體系時提出了三個基本出發點:第一,認知是情緒狀態的決定因素,情緒是對因果歸因的一種反應,人們如何思考影響他們如何感受。這種觀點承認不經過認知解釋的情緒、情感也是有的,但認為它們是不深刻、不分化、對人的生活不起主導作用的簡單的反應。這種觀點也不否認情緒、情感對認知過程的調節作用,但它強調認知始終領先和主導著情緒、情感。第二,試圖將情緒、情感這種「非理性」的過程或狀態從認知這種「理性」的過程中分離出來是不現實的,認為在現實生活中,要找到一種不含認知成分的情緒、情感或不含情緒、情感的認知都是不可能的。第三,堅持一種現實主義或現象學的觀點,強調情緒理論要能夠說明和解釋現實中的情緒、情感現象。
維納區分出依賴於行為結果而不依賴於歸因的情緒、情感和依賴於歸因的情緒、情感。維納認為,人們對行為結果的「原始的」評價決定情緒狀態是積極的、愉快的還是消極的、不愉快的。這種情緒是直接依賴於對結果本身的認知和評估的,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度、強度取決於個體對行為結果價值的主觀知覺或認識。然而,維納進一步認為,人是一種有思想、有理性的信息加工者,人們通常不會滿足於這種行為結果的表面的、膚淺的了解。在多數情況下,結果本身對人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為什麼會得到這種結果。於是更進一步地尋求和思考行為結果原因的認知活動產生了,一批更加複雜、更加重要的情緒、情感體驗從這種進一步的認知活動中分化和派生出來。人不僅因為對行為結果本身的認知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情緒、情感體驗,更重要的是因為對行為結果產生原因的看法不同而有不同的情緒、情感體驗。認知活動的深化和複雜化導致了情緒、情感體驗的深化和複雜化。簡單地說,就是行為的結果決定情緒狀態是愉快還是不愉快,而對同一結果進行不同的歸因就會進一步產生不同的情緒、情感反應。
情緒的歸因理論是一種建立在現象學基礎上的理論體系,它內容廣博,對一系列的情緒現象具有說明、解釋能力。與拉扎勒斯的認知—動機—關係理論相比,歸因理論是一種關於情緒的更純的認知理論,主張認知是情緒狀態的決定因素,情緒是對因果歸因的一種反應。這種理論雖然不否認情緒、情感對認知過程的調節作用,但它強調認知始終領先和主導著情緒、情感。物極必反,這種理論明顯缺乏系統動力學的思想,缺乏從微觀層次揭示、預測和解釋宏觀現象的能力。它滿足於在宏觀層面上解釋情緒現象,但從系統動力學的角度看,從系統活動的微觀機制看,歸因理論是一種缺乏深度的理論。例如,為什麼一定的歸因方式會導致相應的情緒反應?比如,僅僅說明把失敗歸因於能力會產生自卑和失望是很不夠的,進一步的問題是,為什麼會導致這種情緒反應?正像在物理學中,僅僅用溫度來解釋物質存在的物理狀態是不夠的一樣,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從動力學的角度來解釋溫度導致物質的狀態發生變化的原因。
筆者認為,認知與情緒、動機的關係是密切的、複雜的,否定它們的內在聯繫是錯誤的,但動機和情緒不可能完全存在或產生於人的認知過程。人的心理系統是複雜的自組織系統,試圖僅僅用認知來解釋動機、情緒等心理系統的動力學過程,這是鑽進認知世界而看不到天外有天的某些心理學者的天真想法。這種想法是機器人模型的直接產物,它與行為主義的哲學思想也是一脈相承,是樸素的整體論的一種典型代表。因此,必然會有另一些研究者關注情緒產生機制的非認知因素。
(二)情緒的動機理論
情緒的動機理論主要是從動機的角度來研究情緒的本質及其發生機制。不同的學者關於動機的觀點不同,對情緒的看法也不同。情緒的動機理論主要有弗洛伊德的情緒無意識理論和湯姆金斯與伊扎德的動機—分化理論。
1.弗洛伊德的情緒無意識理論。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從動力的角度論述了情緒問題。根據拉帕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情緒概念是不清楚的。不過,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情緒所依據的基礎(精神過程)是無意識,情緒可能是心理能量的一種形式,也可能是由本能起源的能量的釋放過程或本能衝突的表現。
2.湯姆金斯與伊扎德的動機—分化理論。湯姆金斯與伊扎德也主張情緒具有動機的性質。他們的根本出發點和理論體系是從達爾文的進化觀演變而來的。達爾文的著作《人和動物的表情》被心理學家視為經典文獻,但行為主義盛行的幾十年中,它被人們擱置一旁了。湯姆金斯與伊扎德繼承和發展了達爾文的理論,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吸取了某些成就,建立了情緒的動機—分化理論。
他們的理論首先提出,人格由五種相互聯繫的和自主性的子系統組成,它們是:體內平衡、內驅力(生理需要)、情緒、知覺、認知和動作系統。前兩個子系統主要是生物學地維持有機體的功能;後三個子系統為更複雜的人類行為提供基礎。情緒是主要的動機系統,認知是主要的交流系統,動作是主要的行動系統。伊扎德提出,這六個人格子系統結合成四種類型的動機結構:內驅力;情緒;感情—知覺、認知的相互作用;感情—知覺、認知結構。認為情緒是先天的和原始的動機系統,這是該理論令人感興趣的方面。伊扎德認為,以上四種類型的動機,在特定環境下和特定時期內,它們的任何一種都可以成為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伊扎德還特別強調指出,四種類型的動機可以得到無數的組合,從而構成情緒動機系統的多樣化。
動機—分化情緒理論把人的情緒分為基本情緒與複合情緒。伊扎德提出,人類基本情緒有8~11種,它們是:興趣、驚奇、痛苦、厭惡、愉快、恐懼和悲傷,以及害羞、輕蔑和自罪感。對前八種基本情緒,學者們基本贊同,但把後三種歸於基本情緒,意見分歧比較大。
湯姆金斯提出,感情主要反映在面部表情上,這個觀點為伊扎德所認同。伊扎德把達爾文的進化觀運用於人類情緒的解釋時,把神經系統和腦的進化、骨骼肌肉系統的進化和分化、以及情緒的進化和分化聯繫起來。他指出,情緒的進化和分化同腦的進化和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湯姆金斯與伊扎德的情緒理論從種族進化的觀點出發,明確提出情緒是進化的產物,從而引申出情緒的分化觀點。
伊扎德認為,情緒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過程,情緒過程中存在三個組成部分:神經活動、面部—姿態活動和主觀體驗。他還把它們視為情緒的三個水平。伊扎德斷言,情緒一旦被激活,它的下階段的活動便依賴於原始活動的位置和性質,情緒的主觀體驗的產生與認知無關。因此,伊扎德的情緒理論同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相對立。
顯然,湯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緒理論為人的情緒生活描述了一個非理性的模型,這與拉扎勒斯所描述的情緒理性模型有著本質的不同。筆者認為,他們試圖以整個人格結構為基礎,研究情緒的性質和功能,肯定情緒與動機的內在聯繫,這一點是非常有益的;他們在情緒的表情等現象學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貢獻;同時,他們同弗洛伊德一樣,重視了情緒的無意識和非理性的層面,這應該是很有價值的。但從根本上說,情緒的動機—分化理論沒有解決情緒產生的心理機制問題。把情緒直接納入人格的構成之中,把情緒直接定義為動機,這些反而會阻礙對情緒本質的深入研究。伊扎德(1977)把情緒定義為:情緒是具有神經生理的、神經肌肉的和現象學的複雜過程。從這個情緒定義,我們就很難把握情緒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可見,情緒的動機—分化理論有著龐大的理論體系,但並沒有擊中情緒的本質及其發生的心理機制。
此外,利珀也認為情緒起著動機的作用。利珀強烈反對那種認為情緒對行為具有瓦解影響的傳統觀點,主張情緒是一種具有動機和知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並指導行為。
(三)情緒的動機—信息理論
普裡布拉姆從神經生理學的觀點出發,考慮了評價(如阿諾德)和動機(如利珀)的理論,初步形成了情緒的動機—信息理論的主張。普裡布拉姆(K.H.Pribram)認為,當人們在過去的經驗中建立起來的內部認知模式同當前需要的信息不一致,即預料中的願望未能實現,行動遭到失敗,或預料中的意外事件無法避免或無力應付時,就會產生緊張、焦慮和憂慮。並認為情緒監測著腦的加工、認知活動和社會行為。
西米諾夫也從信息的角度研究了情緒問題。他認為情緒(E)等於必要信息(Ia)與可得信息(Ia)之差與需要(N)的乘積,即:E=-N(In-Ia)
按照這個公式,如果一個有機體因缺乏信息而不能適當地組織自己,那麼神經機制就會使消極的情緒開始行動。西米諾夫認為,情緒本身具有一種強烈的生理激活的力量,因而,如果這個機制變活躍了,那麼一些習慣性反應必定受到破壞。當有機體需要的信息等於可得的信息時,有機體的需要得到滿足,情緒便是沉寂的。如果信息過剩,超出了有機體預期的需要,積極的情緒便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和消極的情緒都可以促進行為。
例如,一個高考考生在報考第一志願上填了安徽大學,並認為自己應該能錄取,他的需要就是考上安徽大學。如果最後他被比安徽大學差的學校錄取了,那麼,對這位考生來說,必要信息大於可得信息,需要得不到滿足,這時就會產生消極情緒;如果正好被安徽大學錄取了,必要信息等於可得信息,需要得到滿足,這時情緒便是很弱的;如果最後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了,可得信息超過需要信息,這時就會產生積極情緒。
最後,西米諾夫指出,情緒的劃分應考慮下列因素:(1)有機體需要的強度;(2)信息不足或過剩的程度;(3)以滿足需要為目的的活動的特點。他認為只有「在一定的距離上行動」,才會看到情緒。可見,西米諾夫也是以信息理論和其中所包含的動機的觀點來研究情緒的。
我國學者盧家楣借鑑了西米諾夫的情緒理論,提出了一種類似的情緒理論,他稱之為情緒的需要—預期假說。盧家楣認為,情緒產生的心理機制是:當客觀事物作用於我們時,引起我們的知覺,並將知覺的結果與我們當時的需要和預期進行比較,如果滿足預期需要,就會產生肯定的情緒傾向;反之,如果預期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否定的情緒傾向;一時不明則產生不確定的情緒傾向。而各種情緒所達到的強烈程度由客體超出預期的程度和個體對客體需要的迫切程度所決定。
西米諾夫的情緒理論雖然比較簡單、明了,但它為情緒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視野、新的方向。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方向。遺憾的是,西米諾夫只是把需要與信息這兩個重要概念並列起來,對它們的內在聯繫和需要的性質缺乏進一步的動力學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