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這座小島 有多少你不知道的美好?
2023-03-31 18:22:16 1
核心提示:鼓浪嶼是文化間交流的一個特例,見證了亞洲全球化早期各種價值觀念的交匯、碰撞和融合。昨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1屆大會繼續在波蘭古城克拉科夫舉行。中國申報的文化遺產項目「鼓浪嶼」通過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的審核,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就在此前一天,青海省可可西裡也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截至目前,中國的世界遺產項目達到52項,與義大利一同暫居世界第一位。
鼓浪嶼這座小島,為何能成為世界遺產呢?
△鼓浪嶼鳥瞰
△鼓浪嶼菽莊花園
鼓浪嶼的歷史文化底蘊
這裡曾上演過波譎雲詭的歷史劇情,它曾是明代鄭成功屯兵操練、對抗清兵的軍事據點,曾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首批開闢的口岸之一,還曾是甲午戰爭後清廷為請列強「兼護廈門」設立的公共地界……
另一方面,鼓浪嶼又每每成為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的見證者,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足球隊、幼兒園都在此創立,近代的林語堂、弘一法師、馬約翰、林巧稚、盧戇章和當代的舒婷等知名人物都曾與鼓浪嶼結下不解之緣。
△鼓浪嶼的歷史發展階段
公元10世紀至1840年鴉片戰爭
本土傳統文化形成積澱
在鴉片戰爭之前,鼓浪嶼基本上是一個海島聚落。鼓浪嶼島最早的記載在宋代(10世紀),被稱為「圓沙洲」或「圓洲仔」。此後至1840年鴉片戰爭,以閩南文化為主的本土傳統文化在島上形成文化積澱。
同時,它較早地通過海上貿易,與海外特別是與東南亞地區及日本,建立起緊密的聯繫。這個階段,閩南文化族群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很多核心內容,比如以日光巖寺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種德宮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大夫第等傳統士紳宅院為代表的儒家文化。
鴉片戰爭至1902年
西方多國僑民聚居 向東南亞殖民地特徵發展
從鴉片戰爭到1902年之間,鼓浪嶼逐漸轉變為西方多國僑民的聚居地,一大批外廊建築興起,使鼓浪嶼整體向著典型的東南亞殖民地特徵發展。
這個階段西方文化和現代文明通過多種渠道從鼓浪嶼向中國內陸傳播,在宗教、醫療、文教、體育和科學技術等多個方面產生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他們帶來了新的居住形式,不僅是外廊式的建築樣式,更有不同於華人傳統的對住所選址、景觀營造方面的理念。
△建築風格
同時,一系列變化在本土文化族群中逐漸發生,既反映了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影響,也顯示出閩南傳統文化的開放性。
例如作為黃氏宗族支系宗祠的黃氏小宗,接納了鴉片戰爭後第一個來到廈門的西方傳教士,成為其傳教行醫的場所;日光巖上「鷺江第一」的題刻,出自近代中國第一個走出國門看世界的本土青年林針;四落大厝在傳統閩南民居基礎上,逐漸發展出「疊樓」的建築形式。
△鼓浪嶼黃家花園
1902年以後
返鄉華僑遷居 鼓浪嶼融合中西文化
1902年,《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籤訂,1903年鼓浪嶼工部局正式成立,鼓浪嶼上建立了駐島各國僑民與中國人代表共同參與管理的公共社區管理體制,由此開始了鼓浪嶼的多元文化融合階段。
這一時期,返鄉華僑成為社區主體的建設高潮,除了在建設發展上佔據絕對主導地位,更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礎上為鼓浪嶼貢獻了新穎獨特的文化元素,最終促成了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的完整面貌,這方面集中體現在從華僑洋樓宅院的演進變化,最終產生獨特的廈門裝飾風格建築。
△鼓浪嶼上的廈門裝飾風格建築
儘管這個時期華僑群體廣泛深入地吸收借鑑了西方文化和現代化,但其精神追求的表現,卻在很大程度上再現了傳統文化的精髓。
如臺灣富紳林爾嘉興建菽莊花園,並作為由他創辦的菽莊吟社的活動場所;巨賈黃仲訓邀請文人名流創作詩詞題刻作為其別墅周圍的景觀點綴,這些都成為鼓浪嶼國際社區中不可缺少的獨特文化元素。
△鼓浪嶼海天堂構
鼓浪嶼見證多元文化融入原有文化的過程
世界遺產中心的決議認為,鼓浪嶼的突出普遍價值在於,通過當地華人、還鄉華僑以及來自多個國家的外國居民的共同努力,鼓浪嶼發展成為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現代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也成為活躍於東亞和東南亞一帶的華僑、精英的理想定居地,體現了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的現代人居理念。
△鼓浪嶼的歷史道路
同時,鼓浪嶼是文化間交流的一個特例,見證了亞洲全球化早期各種價值觀念的交匯、碰撞和融合。鼓浪嶼有機的城市肌理清晰的保留了其發展變化的痕跡,見證了數十年間多元文化不斷融入原有的文化的過程。從鼓浪嶼興起的廈門裝飾風格是對這一文化間影響融合最突出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