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不吃餃子凍掉耳朵的諺語(冬至吃餃子)
2023-04-22 01:19:22
魏愛雲
冬至,俗稱「冬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十一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在《清嘉錄》中,還有「冬至大如年」之說,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我們北方,每年一到冬至這天,不論是貧是富,是忙是閒,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據說冬至吃餃子這一習俗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相傳東漢醫聖張仲景辭官返鄉途中,看到鄉親們饑寒交迫,個個面黃肌瘦,其中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就讓弟子搭起醫棚,支起大鍋。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並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式的「嬌耳」放在鍋裡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的人們頓感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居然治好了。因張仲景分發「嬌耳」的這天剛好是冬至。為了紀念這位懸壺濟世的名醫,後人就在冬至這天模仿著「嬌耳」的樣子做成了「餃子」。
我們北方寒冷,小時候家家物資匱乏、經濟困難,孩子們手腳、耳朵被凍傷生瘡是常有的事,我也不例外,年年冬季手都會被凍得通紅通紅地腫得像麵包,腳裂滿了張嘴笑的口子,我自然也就信了冬至這天必須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否則會被凍掉耳朵的歌謠。
過去,冬至吃餃子是讓人想起就興奮的事,一進入冬季就開始惦記這一天了,提前幾天就開始琢磨這一天包什麼餡的,是白菜大肉、蔥拌羊肉、還是核桃蘿蔔……一般母親都會徵求我們的意見後再去準備肉或者菜。等到了冬至這一天,一大早母親就和面,父親剁餡,我們幾個「饞嘴貓」就圍在桌前,眼睛睜的大大的期盼著熱氣騰騰的餃子儘快端到自己的面前,好好享受冬至這一天的美食。然而母親總會讓我把第一碗餃子端給隔壁的白鬍子大夫爺爺。說白鬍子大夫爺爺是我們這方圓幾十裡出了名的義醫,是我們的恩人!又饞又不懂事的我,總會在不情願的去給白鬍子大夫爺爺送餃子的途中偷偷吃掉一兩個餃子……
這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雖然餃子已經不再是我們過節時才能吃到的打牙祭的食品了,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不僅沒變,節日的氛圍反而更濃烈了……冬至餃子的品類也由過去的單一變得花樣多了,三鮮餡的、韭菜雞蛋的、蓮菜、香菜、香菇木耳的……肉餡少了,素餡多了,人們在吃餃子中,也講究養生了。吃餃子也不僅限在家裡了,餃子館,酒店裡隨處可見三五親朋一桌的,七八家人一桌的,大家圍在一起,一邊吃著餃子,一邊拉著家常,真是別具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