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文化的表現:墨子的邏輯詭辯
2023-07-04 23:10:12
墨家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非常實用的現實意義,比如墨子的邏輯詭辯,其著名的論題「白馬非馬」贏得了諸多有識之士的稱讚,並廣受學習模仿。那麼,這個邏輯詭辯究竟是怎麼樣的呢?下面就跟小編具體了解看看吧。
曾有一個魯國人獻給宋王兩副連環,說是最聰明的人才能將這兩副連環解開。宋王傾盡舉國智囊,也未能解開這副連環。
就在宋王窘迫萬分之時,一位風塵僕僕的辯士趕到宮廷,輕易地解開了其中一副,然後就說:「都已經解開了。」他解釋道:「另一副連環本來就不可解。不可解便是這副連環的解。」
一席話說得眾人云山霧罩難分東西。就是這位辯士倪說,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提出了一個著名論題—「白馬非馬」。
所謂「白馬非馬」,即「馬」是「馬」,「白馬」是「白馬」,「白馬」與「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白馬非馬」的提出轟動一時,折服了當時許多名辯智士。然而,真正用無懈可擊的邏輯擊倒這名自鳴得意的辯士的,還是墨子。
墨子以排山倒海之勢列舉了四種推論:白馬,馬也,乘白馬,乘馬也。驪馬,馬也,乘驪馬,乘馬也。車,木也,乘車,非乘木也。船,木也,入船,非入木也。且讀書,非讀也。好讀書,好書也。桃之實,桃也。棘之實,非棘也。
解釋:白馬是馬,所以騎白馬,可以說是騎馬驪馬也是馬,所以騎乘驪馬,也可以說是騎馬車,是木頭做的,(但是我們)乘坐車(駕上),(我們)不能說是在乘坐木頭船,也是木頭做的,但是進入船(艙),(我們也)不能說是進入了木頭裡。
去讀書(『將就著馬馬虎虎看看』或『泛泛而覽』),這種行為不能稱之為讀書喜愛讀書,才是喜愛書籍的表現(若譯為此則兩好均讀為「hao」4聲來看的,此為一種看法。)細品自揣,才可說是真正的讀書(若譯作此則第一個好為一聲調,此也為一種看法,有意譯成分)桃樹的果實是桃子,荊棘的果實卻不是棘刺。
墨子的形式邏輯相當嚴密。他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指出「闢」、「侔」、「援」、「推」四種辯論方式的邏輯要求與常見邏輯錯誤。墨子的邏輯學可與亞里斯多德邏輯、古印度因明學媲美,並列為形式邏輯三大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