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有感100字
2023-07-25 01:18:31 1
篇一:讀三字經有感
上二年級讀三字經的時候,我想:「不用讀,反正讀也沒用,我就沒有讀」。
當老師講起三字經的作用的時候,我的心裡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傷心。後來,我就用心的讀,我感到三字經很好,對學習有幫助。
我讀完了以後,媽媽又給我買了一本《千字文》這本書。我又讀了《千字文》,感到我每天進步了一點點。
篇二:讀《三字經》有感
今天我讀的是《三字經》。《三字經》裡面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環境不一樣,人性才有了好與壞差別。
所以我們小孩子都是很善良的,我們要與人為善,熱心幫助別人!
篇三:讀《三字經》有感
今天,我讀了《三字經》。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時,因住在墓地附近,學到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語言動作。孟母就把搬到大街附近,孟子便怎天模仿商人吆喝做買賣。孟母又把家搬到學堂附近,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子不學,不知義」。我們每個小學生猶如一塊沒磨的玉,玉不磨,怎能成玉呢?我們應刻苦學習,長大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是本好書,大家一定要多讀讀。
篇四:讀三字經有感
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後,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說:「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意思是說:「小孩子不努力學習,這是不應該的。
如果一個人在小的時候不好好學習讀書,那麼到老的時候還能有什麼作為呢?」所以說我要好好讀書,努力學習,長大後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篇五:讀《三字經》有感
《三字經》中的「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這個故事講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大泉,小時候不想讀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後來成了大學問家。
我讀了後,從心裡佩服這個有耐性有決心的蘇洵,從而想到我自己,像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後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現在年紀輕輕,更應把握大好時光,發憤讀書,才不至於將來後悔,並學習蘇洵的耐性和決心,對我將有很大幫助。
篇六:讀三字經有感
春節放假前,語文老師送給我一本「三字經」,我非常喜歡它。
《三字經》裡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勤奮好學人一定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我一定要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已,努力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將來做一個成功的人。
篇七:讀《三字經》有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最近,在我們班能聽到孩子朗讀《三字經》的聲音。
開始,我以為孩子們只是喜歡《三字經》的朗朗上口,沒想到孩子們也喜歡聽裡面的小故事,也聽懂蘊含的道理。《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溫席》讓孩子學會尊敬父母,關心他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孩子們懂得人為什麼要學習的道理。
《三字經》的學習剛起步,在今後的學習中,孩子們會懂得很多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