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法制中國心得1000字
2023-04-02 16:20:18 1
法者,治之端也。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現代化的社會建設也必然是法治化社會建設,可以說,法治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人民的要求。只有讓法治思維不斷深入人心,國家的長治久安才能源遠流長。下面就是範文模板網帶來的觀看法制中國心得1000字,希望能幫助大家!
觀看法制中國心得1000字1
自8月18日起,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在中央電視臺連續播出,並在融媒體平臺同步推出。
《法治中國》是以建設法治中國為主題,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關於全面依法治國重大決策部署和重大成就為主線。全片共分六集,分別為《奉法者強》《大智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上)》《公正司法(下)》《全民守法》。專題片總結展示了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的歷史性變革和輝煌成就,既有權威嚴謹的理論闡述,又有豐富生動的案例故事,透過鏡頭,全面依法治國的畫卷徐徐呈現。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線,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不斷完善,為公正司法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由於各種原因,司法不公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司法不公,司法人員作風不正,濫用職權,辦案不廉,辦金錢案、關係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等等。要知道一起冤假錯案對當事人和所在家庭有多大的傷害和影響。是國家和人民賦予了司法權利,司法人員應該行駛好手中的權利,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
總書記就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起草情況,向全會作說明時指出,司法不公的深層次原因在於:1司法體制不完善2、司法職權配置和權利運行機制不科學3、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
要消除這些導致各種司法不公,司法腐敗的深層次原因就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一起冤假錯案的糾正就是一次司法公正的彰顯。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機關先後糾正了一系列重大錯案,人民群眾從一次次防範和糾正冤假錯案的舉動中,感受到黨中央對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堅定決心,感知到司法在改革中邁向公平公正的堅實腳步。
《法治中國》專題片不僅突出了思想性和理論深度,而且體現了人民群眾因法治進步而增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共鳴。
觀看法制中國心得1000字2
法者,治之端,國之本。法治,就是用法律的準繩去衡量規範引導社會生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重要手段。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一個現代國家,必須是一個法治國家,國家要走向現代化,必須要法制化。以法治規範行為,凝聚共識。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六集政論專題片《法制中國》,我感受頗深。
法律與道德,歷來是建立公序良俗、和諧穩定社會的兩個保障,法治與德治,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在封建社會,法律只是統治者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而在現今社會,法治,是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部署,匯聚十三億中國人共同願景的矢志追尋。高度重視法治、大力推進法治,是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誌,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當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倒計時,第一個百年目標勝利在望。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作為一名組工幹部,我深切意識到要切實提升法律修養和學習法律知識,解決好工作中出現的法律問題,為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帶好頭、服好務、負好責。各級部門杜絕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優化配置資源,暢通渠道,提高效率,滿足百姓訴求,減免糾紛升級。與此同時,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都要更加規範化、法制化。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搞好綜合治理,全社會密切配合,全國上下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宣傳教育網,增強人民的法制和道德觀念。
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實保障,向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方向砥礪前行,在建設法治中國的偉大徵程中,書寫時代華章。
觀看法制中國心得1000字3
近日,六集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正在央視播出,全片共六集,分別為《奉法者強》、《大智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上)》、《公正司法(下)》和《全民守法》。該片緊緊圍繞建設法治中國為主題,闡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取得的重要成就,意味著我國法治化進程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離不開法治政府的建構、法治社會的形成和法治公民的培育。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然要求公民法律意識要有所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石,要在全社會範圍內營造法律氛圍,《法治中國》的廣泛播出掀起人民群眾學法敬法守法的熱潮。黨的十八大報告和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求立法要科學可行符合中國實際國情,執法做到嚴格規範公正文明,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做到司法獨立,人民群眾樹立守法意識,敬畏法律遵守憲法和法律。全面依法治國,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部署,讓我們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充滿自信,堅信中國夢中的法治夢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匯聚十三億中國人共同願景的矢志追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提供堅實保障。
這部政論專題片的推出,讓我們堅定理想,不忘初心,向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方向砥礪前行,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氛圍。
觀看法制中國心得1000字4
近日,六集政論專題片
《法治中國》的播出引起廣泛的熱議與討論,再次喚起了人們對法治建設的關注與期盼。如片中所說」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禮法並施,德法兼容,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探索形成的社會治理之道」。的確,法治與德治猶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共同在社會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深入的思考法治與德治的辯證關係,讓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得益彰,能夠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總書記指出「法律的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闡釋了二者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係。國家治理需要法治與德治共同發力,因此,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對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大的意義。
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法治與德治的思想貫穿始終,成為中國政治文明中的重要內容,至今仍然熠熠生輝。從孔子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到荀子的「化性起偽」「隆禮重法」;從兩千多年前周公的敬德保民」「明德慎罰」,到董仲舒的陽為德、陰為刑」「大德而小刑」;從唐代德法並施,既制定完善的道德體系,又制定嚴密的《唐律》,到宋元明清對德法合治傳統的遵循,無不看出歷朝歷代對於法治與德治的重視。歷史的經驗也告訴我們,法治與德治二者缺一不可。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我們必須充分利用法治與德治,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統一,讓法律與道德共同發力。總書記強調,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當前,要進一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既抓法治,又抓德治,進一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讓法治與德治同時發光發熱,引領我們社會前行!
觀看法制中國心得1000字5
《法治中國》持續熱播,法治思維正不斷影響著人們的處事方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依法治國正詮釋著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法者,治之端也。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現代化的社會建設也必然是法治化社會建設,可以說,法治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人民的要求。只有讓法治思維不斷深入人心,國家的長治久安才能源遠流長。
讓法治思維深入人心,要提升法治方式的運用能力。當年下基層調研,總是帶著律師一同出行,正是強調利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最好範例。今天,不論是政府職能部門、企業主體、個體民眾,都要重視運用法治解決問題的思維,學習法律知識,提升運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重視基層組織對法治方式運用能力的宣傳和培養,利用律師下村(社區)的聯點服務,面對面教授,提高民眾和工作人員的依法處理問題的能力。
讓法治思維深入人心,要注重法治和德治並舉。法律是道德的成文,道德是內心的法律。由此可見,法律既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道德底線,又是對於社會大眾的基本道德要求。一方面,法律的制定要嚴謹、周密,能落地,體現「法律是道德的成文」,法律才會更能被民眾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遵守法律、維護法律又是對於道德的基本尊重,沒有法律的明文約束,道德底線就會面臨不斷被突破直至淪喪的危險。所以人人遵守道德,人人維護法律,法律的善意才能得到最好的釋放。
觀看法制中國心得1000字相關文章:
★ 關於法治思想學習心得1000字5篇最新2020
★ 學習依法治國作文1000字5篇
★ 黨員關於法治學習心得體會1000字5篇
★ 法治講座心得體會範文5篇
★ 觀看法制節目觀後感700字5篇
★ 觀看法制教育節目觀後感800字範文精選5篇
★ 法制教育觀後感心得800字
★ 法制教育的觀後感心得範文800字5篇
★ 憲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觀後感心得體會1000字5篇
★ 憲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觀看心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