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最後的對話是什麼意思,用赤道寫一句話
2023-04-02 09:34:54 1
赤道最後的對話是什麼意思,用赤道寫一句話
1
我們常帶著所謂的經驗來看電影,經驗是什麼東西?運用得當時可以作為判斷的基準,而有時,卻很容易轉化為偏見。我不喜歡《太平輪》,並不是兩個小時也沒上船的偏見,似乎片名叫《太平輪》就得要在這個船上如何如何,這就是偏見,屬於你的經驗束縛了你的思維,否則你再看《大醉俠》、《金燕子》不得去罵娘?同樣的道理,《赤道》的結尾,好人死了一大堆,壞人一個也沒死,同樣不能作為判斷一部電影好壞的基準,否則我們直接去看那些工業體系下成千上萬的好萊塢電影好了,那裡面嚴格遵循了三段式的套路,你看的開心,編劇也編的順心。
《赤道》的差是在於過於重視劇本本身人物的邏輯性。電影是娛樂的藝術,總是需要偏離一些常識的,一個人橫穿槍林彈雨搗毀一個黑社會集團,這是現實中不會發生的事,需要劇本本身的邏輯自洽來完成,而《赤道》偏偏減淡了電影那些超出現實的邏輯性,而去加強電影中人物本身的現實性。拿張家輝來說,為什麼張家輝會那麼容易死掉,你得看他的經歷,這麼一個基層行動部走出來的官員,一沒後臺,二沒關係,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上司出賣掉了,所以這個人物基本上只能走到這一步了,再高的資歷也不可能再升官,對於這樣一個人物來說,矛盾性是必然的,一方面繼續秉承著他賴以為生手段,恐嚇、毆打,底層警察的那一套,另一方面又對所謂的高層報以最大的好意,但你我都看見,這樣的好意是被動的,不被賞識的,所以有機會表現的時候,比如發現赤道身份時,孤膽英雄是他的首選,但在這個早已不講道義的年代,再沉迷於過去的法則,必然會被淘汰。
2
主角必須死,我們沒聽過,我們只知道主角的不死定律,這讓人意外。對觀眾來說,仿佛是一次嘲笑,我們一心所系的那條線斷掉了,你完全沒有經驗再去判斷下一步會發生什麼,很多人看到這裡便會慌亂起來,煩躁起來,甚至為了前一個多小時的固有判斷而罵娘起來。我不知道這樣的嘲弄是不是有意而為,看起來似乎不可能,更像是一次無意的舉動,但確然帶來了一種意外的體驗,只是有人把這種意外看做是電影本身的意外,有人,則把他當成偏離自己審美的憤怒。
再來說說王學圻。王學圻這個角色很有意思,前半段編劇一直在這個角色上誤導觀眾,試圖造成後半段的意外反轉,結果反轉與意外的確達到了,可在前半段給予觀眾灌輸的厭惡感卻一直沒有消解,這就造成了這個電影的一個奇怪現象,最後倖存的,所謂終極BOSS大對決,這兩個BOSS都是不被觀眾報以好感的,觀眾感情無可寄託,同樣是因為故事以壞人勝利好人失敗而結束,所以會造成期望的落空,但我卻不以為這種落空是壞事,這也是我在第一篇微信稿裡所說,為什麼這是一部說事件的電影,而不是說人的電影。
電影往往是以人物帶出事件,以便觀眾有代入感,這不是規則,但是是屢試不爽的辦法,畢竟我們看電影總希望是進入一個世界,而不是圍觀一個世界,但做圍觀可不可以?當然可以,沒人夠膽按照自己心中的理解給電影定一個規則,但在這個以人物大於事件的環境下拍攝這樣一部電影的確需要極大的勇氣。電影說的事情很簡單,東西被偷了,三方人馬怎麼看?每方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方人都心懷鬼胎,而對於賊方而言,他們所製造的陷進一開始是針對香港警方的,直到王學圻來攪局,一切都非常順利,之後便是意外頻出。從全局推論,王學圻留到最後是最合理的選擇,儘管是觀眾最不願意見到的,他們寧願看到張家輝獨闖虎穴甚至餘文樂爆裂刑警,呵,我大中華千秋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