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點點盆景」到「道道風景」——長三角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觀察
2023-03-31 04:20:32 2
--> 打造「千村精品、萬村景區」、實施農業產業化發展等「十大工程」、實現「美在生態,富在產業,根在文化」……2018年是鄉村振興戰略開局之年。一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積極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細」,一幅幅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產業興旺從「規劃」走進現實 2018年6月,30萬隻青年雞入駐;10月,產蛋見效益;12月,日產雞蛋20萬枚;今年1月,飼料加工廠籌備投產……記者走訪安徽省嶽西縣白帽鎮看到,這個由縣政府投資2.5億元、北京一家公司投資1.25億元的金雞全產業鏈項目,正在成為帶動一方致富的有效引擎。 不僅新產業活力湧現,長三角地方特色產業也「風生水起」。 縉雲燒餅,以麵粉、鮮豬肉和梅乾菜為主要原料,經燒餅桶炭火烘烤製成。在浙江省縉雲縣,縉雲燒餅上下遊從業人員超2萬人。燒餅、爽面、民宿……這些適於大眾創業的地方特色飲食走出農家、走進市場,成了農民增收的「十大鄉愁富民產業」。 「縉雲走的是惠及千家萬戶、『螞蟻雄兵』式的鄉村富民路。」縉雲縣委書記李一波說,因為千家萬戶有群眾基礎、老百姓增收致富直接有效、市場前景看好,縉雲近年來大力發展「鄉愁產業」,激活鄉村經濟,讓鄉愁真正落地。 長三角產業興旺的步伐在加快。一年來,上海加快打造具有江南水鄉特徵和大都市郊區特色的上海農業農村新風貌;安徽實施養殖業轉型升級工程、農業產業化發展工程等「十大工程」;浙江實施「千村精品、萬村景區」工程,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現代農業…… 產業富民在江蘇省響水縣也有體現。通過政策扶持激勵、全產業鏈建設等措施,響水縣西蘭花種植面積由2016年的1萬畝左右擴展到10萬畝,現有50多個西蘭花專業合作社、大戶,年帶動近2萬農戶從事西蘭花產業。 「美在生態,富在產業,根在文化」是上海振興鄉村的實踐目標。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張國坤說,在滬郊農業布局的規劃上,完成了糧食生產功能區、蔬菜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的「三區」劃定,做到規劃「既落圖、又落地」。 美麗鄉村從「一處美」到「一片美」 走進浙江省遂昌縣西畈鄉舉淤口村,村容村貌整潔有序。村民們感慨,原來門前屋後垃圾成堆,村裡蚊子、蒼蠅多得不得了,隨著「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村裡這一年的變化「翻天覆地」。 「你隨時到我們村裡來看,地上乾淨得連一顆菸蒂也難找到。」舉淤口村黨支部書記楊昌興說,保護環境如今已是村民們的自覺行動。 2003年以來,浙江省持續推進「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從根本上改變了浙江農村面貌,築起一片生態高地。 奉賢區青村鎮吳房村入圍了上海市鄉村振興示範村。據吳房村黨總支書記秦瑛介紹,目前,基礎建設任務基本完成,同時圍繞核心觀光道路沿線及周邊的建築、水系、景觀等,實施精細化的完善工程。依託自然美,推動鄉村風貌彰顯「水鄉」建築特色,濃縮「海派」民居精華。 文明鄉風撲面來。江蘇省宿遷市將鄉風文明有關任務納入全國文明城市長效建設十大專項行動,常態推動核心價值觀普及踐行。 治理有效也必不可少。安徽省肥西縣正試點「村事民定」工作法,確保群眾對鄉村事項的知情權、話語權、參與權和決策權。「這是新時代農村治理的有效探索,通過民主協商消除了誤解、增進了共識。」肥西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郜志華說。 改革創新壯大鄉村發展「新動能」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業人才職稱制度改革、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改革紅利加速釋放,農村發展活力迸發。 滬郊金山區是上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區。「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金山區委書記趙衛星表示,產業興旺的一個途徑,是實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活躍農村土地流轉,激活鄉村資源,培育特色產業,以優質項目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引領,帶動村民致富。目前,金山區124個村已全部成立了經濟合作社。 為加快推進農業人才職稱制度改革,浙江省打破戶籍、地域、身份、人事關係等制約,將新型職業農民納入農業系列職稱的評審範圍,評審並軌、證書統一。2018年,49位新型職業農民獲評高級農藝師、高級畜牧師等職稱。 5856個村完成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人均分紅100元;3752個村完成「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戶均增加財產性收入1000元……這是農村改革發源地安徽交出的2018年農村改革「成績單」。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改革創新的深化,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2018年,安徽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96元,增長9.7%,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記者姜剛、方問禹、李榮、沈汝發) 轉自: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