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院士質疑張衡地動儀,引起網友批評
2023-04-01 16:42:10 3
"掛在橫梁上的肉比那個模型好!"如果我想說這句話來自中國地震學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傅承義,你相信嗎?傅承義提到的模型是中小學教科書中張衡的地動儀,現在已經從教科書中刪除了。最大的原因是這種模式太有爭議了。
長期以來,張衡地動儀一直是古代燦爛文明的代表之一,在東漢時期曾一度聞名於世。張衡的發明在《後漢書·張衡傳》中有描述。
「用純銅鑄造。該構件直徑為8英尺,並有一個凸起的蓋子。它看起來像一個葡萄酒雕像,裝飾著山龜,鳥和野獸的印章。中間有一根柱子,旁邊有八條路。它是用來關閉髮廊的。外面有八條龍,頭上有銅球,下面有蟾蜍,它們張開嘴接受銅球。它牙齒的巧妙設計隱藏在側面,覆蓋了整個區域。如果發生地震,榮譽會震動,龍的機器會發出聲音,藥丸會吐出來,蟾蜍會獲得頭銜,震動會很大,服務員會注意到。」
這個看似巧妙的設計在公元138年隴西地震後就消失了,據說在戰爭中被摧毀了。換句話說,大家在課本上看到的張衡的地動儀不是從地裡挖出來的,而是後人根據歷史記載製作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急需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來展示中國燦爛的科技文化。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文化部文物博物館館長王振鐸根據《後漢書》中張衡的地動儀的文字記錄模仿了「地動儀」,後來被中國人廣泛稱為「張衡地動儀」。根據王振鐸自己的研究,他採用了倒立的「立杆原則」,但這種模式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爭議。
雖然是根據歷史記載複製的,但模型內部設計不合理,龍口銅球根本吐不出來。1988年,「張衡地震儀」被運往日本展出。當我們的評論員描述地震儀的工作原理時,銅球不能靈活地脫落。這個場景一度非常尷尬。
不僅如此,當時的外國地震學家和學者也對王振鐸複製的張衡地動儀提出了強烈質疑。在這樣的背景下,不難理解傅承義院士對這臺地震儀的懷疑。畢竟,他是中國地震學的權威。他非常清楚用那臺地震儀記錄地震是不可能的。因此,張衡的地動儀幾年前就從教科書中刪除了。
然而,網民們說,「掛在橫梁上的肉比那個模型好!」這句話引起了強烈的批評。例如,一位網民說:「這個目的是告訴官員地震發生的方向,以便提前安排救災措施和政策。我們應該知道古代的通訊太不發達了,那些告訴新聞的人經常不得不跑幾天甚至幾個月,這已經太晚了。這是古代的一大進步。我們必須肯定古人的智慧,但現在人們無法恢復。」
參考:後漢張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