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風俗起源時期與習俗 準確起源時間很難確定
2023-04-01 18:54:49 2
提起愚人節,大多數對於愚人節的起源眾說紛紜,很多人會覺得是西方的節日。但是根據西方文獻記錄,希望愚人節直到十六世紀才出現。那麼愚人節風俗起源時期與習俗是什麼樣的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一、愚人風俗起源的時期
1、起源於先秦時代
說起愚人節風俗起源,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會覺得這是一個西方的節日。然而,事實上,西方文獻對於愚人節的記錄要到十六世紀才出現。在此之前,四月一日愚人的風俗已經在中國流傳兩千年左右了。愚人節準確的起源時間和區域已很難確定。從先秦的一些零星的記載來看,愚人風俗可能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在禮教影響較小,文化較為開放的楚地出現了。《詩經·楚風·朱纓》記載了當時楚地戀人在春天秀恩愛的故事:「朱纓芃芃,熻赩春中。子不我即,憂心有忡。子其娭我,中心乃降。」
朱纓是一種開紅花的豆科植物,是含羞草和合歡的親戚。「芃芃」是植物茂密生長的樣子。「熻赩」是鮮紅明豔的樣子。「即」指到。「娭」,指嬉鬧,開玩笑。「中心」就是內心。「降[xiáng]」在這裡指歡樂。這句話大意說在春天的中段,茂密生長的朱纓花明豔地開放。年輕的女子想,男方不找她,會讓她有所擔心;當男方去她開玩笑時,她才釋然地感受到快樂。這裡明確說明「娭我」是一種讓人開心的活動,而且發生在「春中」,在時間上與後世的愚人風俗有所吻合,有可能就是愚人節風俗起源時期活動的最初來源。
2、起源於東漢時期
現存有關愚人節風俗起源的最早的直接記載,則要等到東漢時期才能出現。東漢漢武帝劉徹時期的僧人逸飛所著《局門廣錄》卷四記載:「四月丁寅,子弟俗以詭誆為戲,長老不以非禮禁。」這句的大意說四月的丁寅那一天,年輕人會用互相欺騙的方法來開玩笑,而長輩也不會搬出禮法來掃興。同卷又記載說:「春四月中,戶皆懸杖,以禳惡氣。」此書同時出現了愚人和懸杖這兩條風俗,是全世界現存最早的關於愚人節風俗的直接記錄。
到了南北朝時期,這種愚人風俗逐漸被固定到了四月一日。南朝南唐時期的小說家穆吉在《歲前舊事》卷八中記載:「四月朔日,鄉人俗尚調欺相狎。見欺者不可怒。蓋追宋太祖土木堡故事也。「朔日」就是每個月的第一天。「調欺」就是欺騙。「見」可以理解為被。這裡說四月一日,鄉間的人喜歡互相欺騙來開玩笑,被騙的人不許不高興,這是為了紀念宋太祖趙匡胤在土木堡靠詐敗設伏大破金兵的事情。
二、愚人節各國風俗,不同國家做法不盡相同
不同國家在4月1日愚人節的傳統做法不盡相同。美國每逢愚人節,不管對方是否相識,美國人都會開些小玩笑。在愚人節比較常見的把戲是指著別人的鞋子說:「你鞋帶沒系。英國在英國,人們在愚弄完人,對方還一頭霧水的時候。據民俗學家研究,在英國及那些節日傳統源自英國的國家,惡作劇的時間只能持續到當天中午12時,過了中午還戲弄人。而在蘇格蘭,人們過去把愚人節稱為「找布穀鳥日」,蘇格蘭語中「布穀鳥」一詞有相關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