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村江戰役唐朝軍隊為何能大勝?震懾日本千餘年
2023-04-01 18:00:17 2
眾所周知,日本在華夏的歷史上長期以來是俯首稱臣的。自隋唐以來日本更是不斷差遣留學生踏入華夏大地,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知識。
是什麼讓日本規規矩矩的跟著中國混了久?那麼就不得不提中日史上第一場戰役"白村江之戰"了。這場戰役發生在唐朝,其時唐軍以少勝多,經過聯軍新羅,打敗了高句麗和百濟及其背面的靠山日本。公元前七世紀的這場戰役足足震懾了日本千餘年之久。
那麼這場戰役唐軍為何能大勝呢?咱們不妨回憶一下這場戰役的背景和經過,來好好討論討論其中緣由。
白村江之戰的背景
白村江,作為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入海支流,看似平平無奇但卻曾爆發過東亞最強大的中日史上第一次戰役----白村江之戰。
那時的朝鮮半島一分為三,北部為高句麗,西南為百濟,東南則是新羅。其中以高句麗實力最為強盛,其次是新羅,最終則是百濟。弱小的新羅和百濟之所以可以在朝鮮半島這片土地上稱王稱霸,都離不開背面的靠山,分別是----大唐和日本。
公元665年,朝鮮半島的"三國年代"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強大的高句麗聯合實力弱小的百濟經過南北夾攻出兵新羅,新羅王國山窮水盡危如累卵,只得求助於大唐王朝。此時身為一國之君的大唐皇帝本著先禮後兵的原則,希望能經過諧和的辦法處理爭端,但高句麗與百濟無視大唐的諧和,且三國之間的對立根深蒂固,所以唐王朝決議出兵救援。
前期白村江之戰經過
首要,高宗皇帝起先經過圍魏救趙,欲經過進攻高句麗,然後減輕新羅的軍事壓力。但是因為雜亂的地勢和天氣狀況唐軍在進攻高句麗的過程中,恰似七尺缸裡打拳腳----屢次受阻,此外百濟也不斷增兵援助高句麗。戰役進入焦灼狀況,唐軍此行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新羅的壓力,但隨著時刻的推移,新羅王國危如累卵。
其次,公元前660年,唐王朝在平定北方突厥的問題後,差遣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人帶領13萬大軍,由山東出發,向百濟建議進攻。百濟調兵堅守熊津口,名將蘇定方充分利用其軍事才幹,經過南北夾攻的辦法擊潰百濟守軍。成功登陸百濟守城的大唐軍隊很快與新羅會師,進攻百濟都城泗沘軍,短短十日之間,攻破百濟都城,成功捕獲百濟王扶餘璋消亡百濟國。
但是,成為了流亡政府的百濟不安本分,大臣鬼室福信和浮屠道琛帶著剩餘兵將據守周留城,除了充分利用周圍一面臨水四面環山的地輿優勢與唐軍相抗衡,而且緊急向身後的靠山日本派出使者求救。
此時的日本,經過歷經大化革新,綜合國力蒸蒸日上,但是內部的守舊派對改革中因為利益受損不滿的心情也日益劇烈,因此日本百濟的求援信號無疑給了日本一次轉嫁對立和展示實力的機會。隨後日本的最高統治者中大兄皇子迅速做出了回應。
最終,公元前660年8月,中大兄皇子派出先遣隊攜帶軍用物資度海抵擋朝鮮,並供給五千士兵幫助扶餘豐抵達百濟繼位,很快百濟成功復國。兩年後日本內"補葺兵甲,各具戰船,儲設軍糧",外運送物資和戰船援助百濟,不斷地為戰役做準備。
後期白江村之戰經過
公元前663年,中大兄皇子命令上毛野衝弱率眾三萬餘人正式準備起兵增援百濟,而且經過與百濟的努力成功的切斷了新羅與唐軍的聯絡,戰局的開展變得愈加的撲朔迷離起來了。海陸而來的唐軍一時刻之間被逼陷入了僵局。其一,北方的唐軍因為雜亂的地勢難以快速打破高句麗南下與之會師,其二,猝不及防的日軍讓唐軍失去了與新羅的聯絡,雖未出現嚴重的失利,但場面非常被逼,想要獲得更大的成果顯得有些不切實際。
就在此時,百濟後院失火,久待日本的新國王扶餘豐,忌憚功高震主的大臣鬼室福信,以謀反罪將其殺死。鬼室福信在百濟威望素著,他的死,令百濟軍民一時之間人人自危,這樣即使有日軍的幫助,但是百濟在戰役中也不時敗退,不多時周留城的守軍非死即傷。百濟隨後再次緊急求救日本,中大兄皇子隨派廬原君臣率萬餘日軍渡海增援。
與此一起,唐軍再派孫仁師親率七千援軍渡海抵達胸襟,並會師劉仁軌,登時唐軍士氣大振,遂兵分兩路,一路由孫仁師進攻水路,一路由劉仁軌率軍進攻水路,由熊津江入白村江,逆流而上。
此時唐軍三面圍住周留城,而易守難攻的地勢讓百濟僅僅只需要守住白村江入海口便可得到日軍連綿不斷的援助,理論上唐軍別國作戰,耗資巨大,時刻越久便越被逼,百濟和日軍取勝的可能性便越大。但是現實卻是,公元前8月23日,逆流而上的唐軍水軍與前來增援百濟的日軍水軍萍水相逢,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此時的兩邊軍力如下:
日軍水軍萬餘人,戰艦千餘艘,此外百濟國王帶領精兵在周留城外接應。唐軍水軍千餘人,戰艦百餘艘,瞬間枕戈待旦。
兩邊實力懸殊,看似日軍數倍於唐軍,但是日軍卻無腦應敵堅強戰鬥,而唐軍枕戈待旦,指揮得當,唐軍的百餘艘戰船似利劍一般劃破了日軍的船陣,日軍潰敗。《舊唐書》載"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隨後隔岸相望的百濟軍隊望風而逃。唐軍在白村江之戰大獲全勝。
唐朝軍隊為何能大勝?
白村江海戰唐軍以少勝多之所以可以大獲全勝我覺得離不開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船艦優勢。
據《通典》記載,唐朝戰船"頭低尾高,前大後小,如鶻之狀,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鶻翅翼,以助其船,雖風濤漲天,免郵傾側。"可知唐軍的船舶吃水淺穩定性高,戰鬥性強。而日本船舶船體結構較矮,吃水很深,一起為了包容更多的士兵將船底弄得很平,這樣獨特的船舶結構,就造成了抗風性差,船舶不易拐彎,非常笨重的狀況。
此外日本的船舶有個致命的缺點,便是他們把擔任調解方向的梢公和划船的獎夫都安排在船上且沒有防護。那麼一旦開戰,控制船舶的梢公和漿夫一旦逝世,日軍便如"固定靶子"任由唐軍彎弓射箭。可見唐軍的堅船利炮是取勝的一大因素。
其二,地勢優勢。
咱們要知道白村江作為錦江的支流,這條河水的狀況也非常的雜亂。在不了解地勢的狀況下,大型的船艦很容易因為潮汐而被逼停滯。經過了解日軍的船艦,咱們可知日軍的船舶可以包容很多的士兵,那麼他們的船舶在其時也是算是大型船舶,這就導致了《日本書紀》上所說的那樣"日本諸將與百濟王不觀氣候,而導致艦隊不得迴旋"。
而唐軍的海鷗船江海通用,且體型不大吃水較淺,這樣在白江口這樣的雜亂水域便非常的稱心如意,所以說唐軍抵擋日軍可以說是遊刃有餘。
其三,得當的戰術指揮。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再好的船舶和局勢,如果沒有一位優異的將領來指揮全軍,那麼都是徒勞的。劉仁軌遇到日軍後,仔細觀察戰場狀況後,經過對停滯的日軍船舶選用"左右夾船繞戰"的辦法。在日本周圍選用火攻。首要集中力量射殺梢公和漿夫,待船舶停滯後,日軍無法接近唐軍船舶,再利用火箭射擊燒毀日軍戰船,成功取勝。
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唐軍別國作戰,且軍力遠遠低於數倍與自己的日軍,但是這場海戰之所以可以以少勝多,主要仍是在於唐軍的統治者可以在戰場上觀察敵情,充分利用地勢優勢發揮自我船舶的最大優勢,可以說這才是唐朝軍隊為何能大勝的緣由。而日本一方面急於進攻,沒有研究過白江口附近的水域狀況,導致他們的船舶無法停滯後,喪失了前進的動力,雖然兵多勢眾,但只能被逼挨打,最終慘敗於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