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豌豆莢應用內搜索一周年媒體發布會

2024-02-15 04:30:16

主持人:各位媒體朋友,來自「窮遊」、「快的」、「知乎」的幾位合作夥伴,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們見面的地方是在豌豆莢新辦公室,為了想方設法讓大家來我們辦公室,今天的見面會我們中間改了一次場地。為什麼特別想在我們辦公室見大家呢?正好是一年之前我們在豌豆莢舊的辦公室見了大家,我們剛剛發布「應用內搜索」,當時有幾個很有想像力的關於「應用內搜索」的DEMO。

這次我們分享不是一鳴驚人的新產品、新政策,而是這一年來下來我們對比一年前,「應用內搜索」到底做了一些什麼事情?有什麼新的想法?有什麼新的認識?這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內容。

今天的兩位發言人,一位是產品設計副總裁劉亞平,一位是搜索平臺負責人「應用內搜索」技術的掌舵者李大海。首先請兩位和大家分享我們在產品方面所取得的進展。

劉亞平:大家好,我是劉亞平,豌豆莢產品設計負責人。在座很多老朋友,很高興在我們漂亮的新辦公室見到大家,今天天氣也不錯,所以還是很合適的時機和地點。

一年前正式發布我們的「視頻搜索」產品,相當於全世界靠前個實現把「應用內搜索」這個技術產品化的實例。過去一年基本上每個季度都見到大家,和大家分享我們在「應用內搜索」這件事的進展和想法。今天我想稍微換一個套路,先不談豌豆莢,我們看看行業內大家都在做什麼,那些行業內的巨頭、新的公司,這些小夥伴們都在做什麼。

說起來搜索,大家自然想到谷歌,2013年12月谷歌發布了App  Indexing的技術標準,通過App Indexing,如果你在谷歌上搜索信息,尤其是搜索電影、房地產這幾個門類的時候,會看到Open in apps的按鈕,點進去可以跳到內容頁面。半年之後的2014年穀歌在I/O開發者大會,宣布擴大App Indexing的範圍,開始對所有的應用開發者開放,允許所有用戶提交數據,接入到谷歌的「應用內搜索」技術上。目前為止,谷歌接入了不到100家的應用。

說起來「應用內搜索」,很多人可能想到另外一家公司Quixey,在2013年8月之前,它還是一家沒有多少人知道的公司,2013年8月Quixey發布了AppURL的標準,支持用戶從一個應用跳到另一個頁面的指令,當時這件事情非常有前瞻性。發布之後不到兩個月時間,得到了阿里巴巴的5000萬的融資。今年2月Quixey發布了一個新產品是Functional Search,它可以把應用內的信息呈現給用戶。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如果在Quixey上搜索如何烤蛋糕,可以找到各個APP裡面找烤蛋糕的信息,全面地呈現給你。

2014年,Facebook發布了App Links產品和谷歌的App  Indexing和Quixey的AppURL類似,實現從一個應用跳轉到另一個應用的功能,一直到7月份Facebook發布了另外一個產品,這個產品叫做Out app  purchase,熟悉蘋果系統的人都比較熟悉這個,它實現了在Facebook平臺上的遊戲或者應用裡面有一些商品、道具能夠直接展示在遊戲和應用之外,甚至可以直接購買道具,目前為止這個產品是Facebook的PC平臺上、Web平臺上才能做到的事情,業界普遍猜測它將同步到移動端。

除了谷歌、Quixey、Facebook,我們列舉的這些,還有Twitter、Flurry這些公司其實都有在「應用內搜索」這件事情上做探索,可以說這個方向是非常熱鬧,大大小小的玩家、大大小小的公司都來齊了。

豌豆莢非常開心看到這樣的行業內最知名、最有前瞻性、最創新的公司一起探索「應用內搜索」。

同時,豌豆莢也是一家非常有創新的公司,加入這一波浪潮的時間是非常早的。在2013年7月豌豆莢正式發布了我們的視頻搜索,視頻搜索是全球先進個把「應用內搜索」技術產品化的實例。用戶搜索一個視頻可以直接跳轉到搜狐視頻中看一個具體視頻。這是全球先進個把「應用內搜索」技術和概念產品化的實例。

今年1月我們宣布了「移動內容搜索」,進一步把「應用內搜索」技術從視頻擴展到包括電子書、壁紙。今年3月豌豆莢發布了我們的「應用內搜索」的技術協議,這個技術協議和其他的技術協議略有不同,標誌著我們對移動應用有最好的支持。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很多應用沒有自己的網站,這些沒有網站的應用裡面的內容在Web上看不到。即使一個應用開發者沒有自己的網站或者它的內容、它的數據不適合展示在Web,移動應用開發者也能夠很方便的把內容接入到豌豆莢的「應用內搜索」裡面去。

接下來我們看一個例子。2014年7月豌豆莢接了一個購票應用——「貓眼」。用戶搜索熱門電影的時候可以直接看到「購票」按鈕,點擊以後馬上跳入「貓眼」電影裡面去完成購票、選座這些很複雜的操作,豌豆莢把內容消費的場景從線上擴展到線下。整個用戶消費內容場景得到了拓寬。

近期還有很多類似的產品,一會兒和大家分享。剛才講這麼多都是過去一年發生的。過去一年在「應用內搜索」上的探索做了很多,大多數都拉近了用戶和內容之間的距離。方便用戶很快的消費內容,以前可能需要點開不同的App,在裡面搜索,再找這些內容,現在只需要在豌豆莢裡面輸入關鍵字搜索,就可以快捷的訪問這些內容。這些事情也得到了用戶的認可,豌豆莢去年索引的視頻數量大概是58萬左右,一年之後有大量的開發者、大量的內容提供商的支持,我們跟他們有緊密的合作,現在索引的視頻到242萬,是四五倍的增長。豌豆莢索引的各個門類的內容也到了千萬量級。豌豆莢的各個門類的用戶達到了1.8億,這是指除了豌豆莢傳統的應用和遊戲之外的消費用戶已經達到了1.8億。這是豌豆莢過去一年在「應用內搜索」這件事情上的探索和我們的成績。

再看看國內其他的公司。總體來說國內其他公司在「應用內搜索」這件事上關注比較少。國內做搜索的兩個主要公司都有自己的嘗試。首先看一下百度,百度2013年3月發布了「應用內搜索」,(圖)用戶能夠很方便的在百度上搜索的時候從百度的一個應用跳轉到另一個應用,主要的應用場景可能是在百度裡面搜索的時候跳到百度地圖或者愛奇藝。到今年1月份,百度開發者大會宣布百度向普通開發者開放「應用內搜索」技術,允許開發者申請把他的內容提交給百度做接入。

360在今年1月份有消息稱它會上線Open in App的功能,但我們一直沒有看到真正的產品上線。到今年6月,360發布了360移動搜索,據透露下一步360將支持「應用內搜索」技術,從而打破各個App信息孤島,這是周鴻禕透露的他們下一步產品的計劃。

剛才講了這麼多公司在「應用內搜索」上的探索,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應用內搜索」的趨勢、方向其實得到了行業內廣泛的認可。這件事情是大家都共同認同的方向和趨勢。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應用內的內容其實是用戶花絕大多數時間的,這些內容主要存在於應用內,但這些內容的確是孤島,這些應用相互之間都沒有聯繫。在百度裡面,在一個視頻應用找到一個視頻,沒有辦法找到相關的內容去另一個視頻App,用戶也不知道要找一個視頻應該去哪裡找。舉例來說,搜狐視頻裡面有百萬集的視頻數量,豌豆莢索引了170萬個應用,這些內容的數量我們可以認為是天文數字。但當前用戶並不知道我要找什麼內容,應該去哪裡。並沒有這樣的功能支持他做這樣的事情。如果有一個地方輸入一個關鍵字,就能夠找到網際網路上的所有內容是呼之欲出的。豌豆莢在這個大環境和大前提下發布了我們的「視頻搜索」產品。

提到搜索大家最容易想到的還是谷歌和百度這樣的搜尋引擎公司。為什麼豌豆莢也要做「應用內搜索」呢?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問過,總之來說谷歌和百度在PC時代基於Web的搜索體驗做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非常好,但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最基礎的組成單元是應用並不是web,用戶搜索到一個內容需要很快能夠消費,比如購票,消費過程中可能有一些非常複雜的操作,需要整個使用體驗非常順暢、性能非常好,但這些都是Web不具備的,很難想像在web網頁上點購票、選座,這非常難,web有一些天生性能上的劣勢,這些問題都不能解決。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web上很難記住個人偏好,比如個人帳號,「貓眼」電影裡面很容易做到記錄個人偏好,甚至記錄支付信息。所以我們認為原生應用在這件事情上是非常有優勢的。豌豆莢的「應用內搜索」技術很好地支持了原生應用,相對web使用體驗好很多。

剛才講了這麼多,都是從產品和用戶角度和大家分享「應用內搜索」。大家知道,在移動網際網路行業、IT行業一個好的產品背後一定有非常好的技術在支撐。說起谷歌大家很容易想起來「page rank」,說起亞馬遜背後是有「AWS」來支撐的,所以我們的「應用內搜索」也是有很好技術支撐的,下面請大海分享「應用內搜索」技術背後的一些故事。

李大海:我是豌豆莢搜索平臺的技術負責人李大海:,豌豆莢在「應用內搜索」這個領域的進展除了有產品上看得見的進展、變化,背後也有很多關鍵的技術實現。這些技術實現就是我們搜索平臺團隊在過去一年裡一直花費大量精力的地方。

從技術上講,過去一年是我們對自己的搜尋引擎技術進行更新換代的一年。這一年的工作分為三方面:基礎設施建設、搜尋引擎基礎架構建設、搜索質量優化。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們從應用搜索向全面的移動內容搜索擴展過程中,我們重新搭建了最底層的數據存儲服務,搭建了能夠支持1500臺伺服器的分布式的數據存儲和計算的集群,除以支撐我們的爬蟲索引整個中文網際網路的應用,包括原生應用和網頁應用內容。

為了搭建高效的分布式的搜索系統,能夠快速高效支持用戶海量的查詢,我們設計並實現了底層的通信服務,能夠在我們的集群達到點對點通信20萬次/秒的能力。

在打好基礎之後我們建立了一套新的搜尋引擎機構。為什麼搭建一個新的系統,因為我們相信移動內容搜索的規模一定超過傳統網頁的搜索規模。一方面,傳統的網頁內容一定逐步遷移到移動端。同時移動網際網路不斷地產生移動獨有的內容。我們系統正是按照這個數據規模進行設計的。

這樣一套基礎架構一共包含三部分:爬蟲、數據流水線、檢索系統。這也涵蓋了內容的接入、內容處理、內容展現給用戶三個階段。

爬蟲,從產品上看,我們的內容是一個門類一個門類的接入,在技術上一開始就實現了一套通用的爬蟲系統,能夠支持不同門類的應用內容同時接入到我們系統。無論是視頻應用還是天氣應用,這樣做不但能夠大大節省計算資源,同時還能夠大大的縮短整個接入新門類的時間。
    數據流水線,一個數據流水線就是把爬蟲的內容進行一系列的程序處理,最後變成索引,然後體現到用戶的搜索結果裡面的過程。在搜尋引擎裡面,數據流水線主要有三種策略:貨櫃式,爬蟲抓取的內容堆積在那裡,每隔一段時間,對新抓取的內容和所有老內容一起進行統一處理,變成一個全新的索引,然後一次性替換舊的索引。可以想像,在這種策略下,新挖取的內容要很長時間才能反映到我們的產品上。第二種是立體交通式,就像現實中的運輸系統一樣,會對內容進行分析,只有更新頻率和質量都很高的內容才能得到實時處理和響應。其他的內容分情況每隔一小時、一天、一周甚至一個月處理一次。可以發現立體交通式是貨櫃式的改進,但是很多內容改變不能夠很有效及時的反映到系統裡面。第三種是多米諾骨牌式,在這種策略下會把爬蟲抓取進來的每一個內容都馬上實時的進行處理。這個處理會分成很多小的步驟,每一個步驟就像一塊多米諾骨牌,做完之後傳遞到下一塊去。在這種方式下,顯然爬蟲抓取的每一塊內容都能夠很快得到處理,但是要求的技術難度更大一些。其實多米諾式的數據流水線也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搜索業界還沒有廣泛使用。我們重新做系統設計的時候,我們決定採用這樣一種方式,因為它能夠給用戶更大的價值。
    我們搜索結構的第三部分是檢索系統。這個系統不僅能夠支持不同門類內容之間的混排,而且性能比以前使用的解決方案高50倍。從爬蟲到數據流水線,再到檢索系統,這三部分構成了完整的搜尋引擎的架構。而這個新的架構能夠讓我們實時為用戶提供全面準確的搜索結果。
    舉個例子,對於接入「應用內搜索」的視頻應用來說,它裡面某一個劇集的變化用戶能夠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就可以搜索到。
    我們工作的第三方面是搜索質量的優化。除了底層的搜索架構外,對這些底層技術進行產品化的時候,我們也面臨一些新的機會和挑戰。豌豆莢從「應用內搜索」向更多門類搜索擴展的過程中,用戶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同時在移動內容搜索領域,由於沒有Hyper Link,缺少像Page rank這樣的強有力的工具,也要求我們去尋找新的信號來幫助排序,所以我們在質量優化上花了更多的精力。不同門類內容的混排,舉個例子,如果用戶搜索「爸爸去哪兒」,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用戶是想找視頻還是遊戲,這就影響到我們把什麼內容排在最前面。
    過去一年我們的搜索質量一直不斷地提升。我們分享最近三個月的例子,最近三個月我們搜索質量的核心指標CTR點擊率提升1.8%,這個數字對於搜尋引擎的搜索質量是很不錯的成績。
    以上是這一年來豌豆莢在「應用內搜索」和搜索平臺上的一些進展。這也是我個人參與豌豆莢以後參與的一系列工作。我過去八年一直在搜尋引擎領域工作,我第一家公司是谷歌,後來加入云云網,是做社會化搜索的創業公司,最後來到了豌豆莢。就我個人來說,回顧過去一年在豌豆莢的工作經歷,有兩件事情讓我非常驕傲:第一,我們團隊花了4個月的時間搭建了一套業界一流的搜尋引擎架構,第二,在這一年裡我們的搜索質量一直不斷提升。
    謝謝大家!
      
劉亞平:謝謝大海的分享,把技術的部分講的我能夠聽懂,還是挺不容易的。以上回顧了我們過去在產品和技術上取得的進展。
    一年前我們已經開始在「應用內搜索」的嘗試,過去一年我們不斷用我們的產品實踐,來實際檢驗我們自己的假設,我們的觀點是否成立。一年過去了我們一條一條的看看,看看我們的假設是否成立,我們有沒有發現什麼新的東西。
    第一,我們最開始認為技術標準要開放。「應用內搜索」這個領域有很多家公司,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標準,谷歌的App Indexing,Quixey的AppURL和Facebook的Out app purchase等等,這都是有不同的標準,這些事情給開發者帶來了很大困擾,開發者想接入不同的平臺,這件事情其實是沒有什麼必要的。在豌豆莢3月份發布自己的「應用內搜索」協議的時候,我們堅定的認為我們不需要重複的發明文字,因為這些事情其實已經有了,我們用的是非常開放的技術標準,能夠完全兼容主流的谷歌的App Indexing和AppURL的標準,對開發者來說這是非常友好的,因為只要開發一次就可以在各家服務上去接入。到現在我們也認為開放是整個網際網路的基石,開放是最重要的。到今天我們這個想法也沒有什麼變化。
    第二,原生應用具有優勢。Native App和Web App的討論一直非常火。當然,用戶消費內容的時候Native App是有優勢的,就好像「貓眼」電影的例子,買一張電影票,你要選電影院、選座位、最後支付,整個過程很複雜,Native App能夠支持複雜的交付,性能又非常好,這是很大優勢。Native App也可以記住用戶個人身份信息、用戶偏好,這樣體驗更好,這一點到今天我們也相信是正確的。這一點也是在第三方報告中得到了一些印證。這是Flurry的報告,2013年和2014年用戶在APP和Mobile web上花的時間對比,從2013年到2014年用戶花在移動應用上的時間Mobile app上的時間從80%上漲到86%,花在web上的時間從20%下降到14%。這是用戶用腳投票的結果,我們相信原生的APP還是具有體驗上的優勢,而豌豆莢「應用內搜索」技術在一開始的時候就非常好的支持原生App,沒有自己網站的App也能夠很方便的把自己的數據和內容提交給豌豆莢。
    第三,全面帶來更好的發現體驗。最初我們講全面的時候都是講網上視頻搜索這樣一個門類,來自不同門類的內容,最近我們發現來自不同門類的內容其實有更大的價值。開始我們做視頻搜索的時候我們想法是做用戶不應該也不需要記住哪個內容在哪個App裡面。作為視頻的重度用戶我自己體驗和感受特別深。比如說我可能看熱門的韓劇,就只去愛奇藝,看「紙牌屋」這樣的美劇就在搜狐,看自製劇就在優酷,看「我是歌手」這樣的綜藝節目,樂視是最強的。這件事情交給用戶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有了豌豆莢的視頻搜索之後,用戶只需要在搜索框輸入幾個關鍵字就可以找到網際網路上的所有視頻,這是非常方便的。
到今天,我們進一步發現,其實全面不只是針對一個門類的,跨品類的全面是更有潛力、更有價值的,這個感受很深。前一段時間國慶節放假,我去了日本,我在豌豆莢搜索了「日本」,我搜索的時候就想,為什麼更多的內容不能在豌豆莢裡直接看到呢?比如搜關於日本的視頻、關於日本的音樂,甚至是旅遊攻略,甚至是打折機票。這些內容都是「應用內搜索」能解決的範疇,這些信息,這些內容都來自於各個不同的App,這正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做了跨品類的內容聚合,滿足同一主題不同品類內容的需求。
我們看一個例子。(例)在豌豆莢搜索「「日本」」,我們看到最傳統的應用搜索的應用,「日本文化」、「酒店特價」的App,也有關於日本的視頻,動畫片「名偵探柯南」,日本的音樂。除此之外,還有來自「窮遊」去日本旅行的錦囊,這對去日本旅行是非常有幫助的信息。還有來自「旅遊攻略」這個App提供的美食信息。總體來說豌豆莢提供的是跨品類的搜索結果,這顯然比單獨搜索一個應用門類是更好的內容發現和體驗。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我上班打車,可能經常在車上無聊想玩遊戲,但是流量不是很夠,所以主要玩單機遊戲。在豌豆莢上搜索「單機遊戲」,搜索出來有很多內容,這些遊戲看起來很好玩。但問題來了,我自己有一個選擇困難,這麼多的到底玩兒哪個呢?從遊戲描述上看起來都非常值得玩兒。豌豆莢也提供了一個答案,這是來自「「知乎」」的結果,「知乎」上的大牛做了一些遊戲推薦。我們在用戶決策消費的時候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參考信息,這也是很好的內容發現的體驗。
    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從各個品類、各個應用中索引這些信息,幫助用戶更好地發現這些內容。整個過程、整個體驗都比單品類更好。這是第三點發現全面。不光是一個品類內的全面,多個品類的全面,能夠帶來更好的發現體驗。
    第四,用戶在手機上消費內容,因為移動網際網路天生是移動的,消費內容的場景也是更多種多樣的。在豌豆莢做移動內容搜索,做「應用內搜索」技術的時候,我們想打通應用內的內容和用戶之間的鴻溝,這是我們的初心想幫用戶解決的問題。通過「應用內搜索」的技術,用戶只需要搜索一個關鍵字就能夠找到各種各樣的應用裡的內容。能給用戶帶來這樣的便利,能幫助用戶解決這樣的問題,絕對不僅僅限於在豌豆莢裡輸入一個關鍵字來體驗。其實有很多更方便,離用戶更近的場景,把用戶和內容之間的距離拉的更近。我請大家看一個很有想像力的例子,這個產品還在開發中,先給大家看一些圖。
    這個故事的起源主要是上班路上打車的過程。我自己是急性子,每天用快的叫車,司機打電話過來跟說我大概多長時間到,接下來就讓我等,等的過程中我會頻繁的把手機解鎖,看司機已經到了哪兒,有多久到?離我多遠?這些信息本來也是快的提供的,是應用內的信息,也是我們可以做的一些事情。前一段時間我們有幾個同事做了鎖屏的產品,可以把手機的通知展示在鎖屏上。我們可以把用戶最需要的內容和信息展示在鎖屏上,這樣根本不需要解鎖,不需要啟動App就可以看到信息。甚至不只看到信息,甚至可以操作,可以打電話給司機,可以支付。這是非常方便的例子。不僅是用快的打車的例子,甚至可以在鎖屏上直接查詢北京天氣指數,播放你在追的美劇,甚至回復微信消息,種種應用內的內容和信息都可以展示在鎖屏上,離用戶更近一些,這是對用戶非常有幫助的。我們認為在用戶使用這些內容,在移動網際網路上消費和發現內容的時候,場景是非常多樣的,我們找到這樣的場景,把用戶和內容之間的距離拉的更近。這就是我們過去一年在探索「應用內搜索」這件事情時候主要的一些發現。
    我們認為開放的技術標準是我們要堅持的,Native  App,原生應用還是具有體驗優勢。同時有一些更新的認知,比如原來我們提「全面」主要專注在提供一個品類內的全面,我們搜到所有視頻網站上的視頻,現在我們認為全面不僅僅是單一品類的,是跨品類的全面,也是對用戶非常有價值的。我們發現用戶消費內容的場景非常多樣,我們可以在不同場景做不同的事情,把用戶應用內的信息和內容都展現出來,給用戶更大的幫助。這些都是過去一年我們探索中得到的心得,也是接下來我們在「應用內搜索」上繼續探索的方向。
    過去一年我們很開心,最開心的是我們做了這麼事情,有很多合作夥伴的支持,目前為止我們有50家合作夥伴和我們達成了合作,有更多的合作夥伴提供的內容和信息還在接入過程中。這些應用內的內容和信息是豌豆莢做「應用內搜索」最基礎的事情。我們也有一些很驕傲的事情,剛才大海分享的我們在4個月的時間建立了業界一流的搜尋引擎的基礎架構,而且已經開始探索產品化的實踐。另外我們也非常興奮,從去年到今年這一年時間,已經有1.8億用戶在豌豆莢不只是找應用和遊戲,通過豌豆莢發現了很多應用內的精彩內容,視頻、壁紙、音樂、旅遊錦囊、打折信息等,已經有1.8億用戶體驗到很順暢的應用內搜索體驗。我們也覺得很踏實,過去一年「應用內搜索」我們有了進一步認知,我們發現自己堅持的很多事情,我們堅持開放的技術標準、使用原生應用給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這些都是對的。我們也有更確定的方向,自己得到了新的認識,我們把全面走到更極致,不僅僅是同一個門類的全面,包括跨品類內容的全面,這對用戶有更大的幫助。我們希望探索更多的使用場景,讓用戶在更多的使用場景下最方便、最快捷的找到他想要的內容信息。這是過去一年我們在「應用內搜索」上的探索和發現。
    謝謝大家!
   
主持人:其實我們分享了過去一年產品的進展,也看到了最近「知乎」、窮遊以及還沒有接進來的「快的」,是我們未來的方向。大海也講了一些聽起來我們蠻難懂的為什麼把搜索做好的一些技術底層。這一年下來,一年前提的四個觀點到現在為止到底還認為是不是對的?的確有一些當時的說法已經不那么正確,我們已經更新了我們的認識。其實今天很像我們內部的會議,向所有的豌豆匯報我們的工作進展。今天我們的目的、形式和內容就是這個。我們是和大家分享在「應用內搜索」這件事情,整個行業,豌豆莢是什麼位置?我們是在很起點的位置,過去一年我們所做的事情仍然稱之為嘗試,也想跟大家說,我們到底認為哪些事情是對的,未來往什麼方向去。和平時不一樣的是不僅講我們看到的方向是什麼,更重要是講我們作出這樣判斷的理由。
   
下面進入Q&A環節。
提問:我的第一個問題是,最近蘋果發布了iPhone6,我看到很多新聞在談論iPhone6 在美國賣的有多火爆,特別是因為中國人從美國購買帶回中國。所以我想問iPhone有多流行?針對中國的蘋果用戶,豌豆莢是不是有發布iOS版的計劃?
王俊煜:我們有一些iOS的應用,比如說iOS版視頻搜索,它們針對iPhone,iPad。針對 iOS,最關鍵的是,我們的觀點是有更多的ios用戶比安卓用戶更需要內容的搜索而不是app搜索。而這裡的機會點是,當我想在iOS系統上搜索視頻,我不知道哪個app可以看到。像我之前習慣去Letv搜索視頻,但我發現通過ipad在Letv上搜索不到我想要看的中國好聲音,這讓我非常失望。所以,我認為豌豆莢發布ios版的視頻搜索能是非常有用的的。
但是,目前現在iOS版本的技術和Android有一些區別,我們的策略也有區別:Android我們是從做apps起家的,但是在iOS上,我們不想從app開始。可供用戶使用的應用中心已經存在,所以我們針對iOS的用戶推出了內容搜索的工具,所以這是我們在iOS上的一些嘗試。雖然策略不同,但是我們的產品都是從用戶的需求出發。
  
提問:我想問「應用內搜索」排序的問題,我搜索「十月圍城」有愛奇藝、搜狐,這個排序是自然排名嗎?未來會不會比如樂視付費了,其他視頻APP就不會出現了?「應用內搜索」最後還是商業化吧?
王俊煜:我們在應用搜索上有幾年歷史,有一件事情非常肯定,不管我們多商業化,搜尋引擎最核心的價值是給用戶提供他想要的東西,這個原則一定不能打破,包括在應用搜索上是更容易商業化,但是我們在商業化上也非常嚴謹,包括所有的廣告都會標出來。在「應用內搜索」上第一還完全沒有商業化,現在的排序完全是自然排序。第二,即使未來商業化,也不會用損害用戶利益的方法。而是用戶搜索視頻的時候他想要什麼,他可能想要高清視頻、想高更好的畫質、更快的播放速度、更少的廣告,我們會按照這樣的用戶需求做排序。但不會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修改排序,因為這樣有損於我們的核心價值,核心價值一定不能損害。如果你是我的話,我想你會用同樣的方法來做的。
   
提問:我們去年的時候發布了「視頻搜索」,「視頻搜索」我接觸的時間並不長,搜了一下,發現準確率不是那麼高,比如搜索「穿紅色衣服」,搜索結果有很多「背景是紅色」的壁紙,或者說顏色不是很準確。另外,視頻搜索如何避免涉及到一些內容的過濾的東西。
王俊煜:我們自己的搜索團隊是一年前左右建立的,這中間不斷地接到用戶反映像你說的情況,我們也會進行分析,分析以後對算法進行調整,一般來講我們不會人工對某一個具體的Query進行調整,因為那不是特別規模化、不是特別技術導向的方法。具體的怎麼做,包括特定的問題,大海可以補充。
    過濾上我們是按照國家政策標準嚴格執行過濾,或者更嚴格,不會更寬鬆。
李大海:就case by case,這個Query,是非常語義化的,其實在現在搜尋引擎裡都是比較難處理的問題,不光是豌豆莢,包括你去谷歌、百度去搜索其實也是一樣的,都是比較難的,需要真實了解用戶在字面以下的意思。再具體來說,剛才你提到「穿紅衣服」的關鍵字的搜索,可能對於圖片搜索場景可能更典型一些,視頻搜索要真正這樣搜索的人很少。大家可能搜劉德華的電影,或者美國西部片。我們知道就算這是一個問題,可能我們把精力花在用戶更需要的一些例子上去。
王俊煜:工作原理是我們要知道用戶想要什麼。我們分析的時候,機器給的和人工給的不一致,我們整個算法不斷朝著一個方向優化,我們最終做的更好。如果在豌豆莢裡面搜「穿紅衣服」的視頻,到底是想搜索什麼呢?或者你其實是想看到什麼樣的?我們可以看看技術上有沒有幫助把它做得更好一點,它最大的難點在於我們好像不知道該給什麼。

提問:我只是看過一個電影,看到裡面一個人穿紅衣服,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搜索。另外可能看到這件衣服特別好,想搜索出來,把這件衣服推薦給一些人。
李大海:總的來說,這是我們下一步的事情。把現在的事情做好,現在對於從整個視頻搜索用戶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需求還是比較少,所以暫時還不會把精力放在這上面。
王俊煜:未來如果能做到這樣的事情,像我知道的谷歌和亞馬遜有類似的技術,豌豆莢未來能做到將會是特別了不起的。但目前我們也不是特別大的團隊,優先級還是集中在剛才亞平介紹的幾個點上。
   
提問:我們在用戶習慣上,比如我想看「心花怒放」,我是在微信上直接買票或者手機上已經有「貓眼電影」,不會想到到豌豆莢搜索,這個是用戶習慣。所以在你們的推廣上,是怎麼尋找新用戶呢?
王俊煜:其實我們的思路是反過來的,我們說大勢所趨,我們做事情是順勢而為。這個產品具體是亞平在管理,我知道它的背景故事反而是我們發現了大量用戶在豌豆莢裡搜索正在熱映的視頻,我們才做了這樣一個產品。
劉亞平:其實電影票的案例很有趣,最開始做這個產品的時候,我們做的視頻搜索很多用戶在用,最終我們分析用戶不滿意的原因是什麼——「變形金剛4」的時候用戶最不滿意的是搜索不到「變形金剛4」,「後會無期」上映的時候用戶最不滿意的是搜索不到「後會無期」,一段時間並不能解決豌豆莢可以看同步電影,這件事暫時也不太可能。有沒有別的方式可以幫助用戶解決問題呢,用戶現在有需求,對「變形金剛」和「後會無期」這件事情表示了關注,想看這個電影。我們就在想有什麼應用內的信息幫助用戶解決這個需求,找到「貓眼電影」,雖然不能直接幫助你在豌豆莢裡看到這部電影,但是可以提供一個地圖,你可以走到那裡去看,這才有了和「貓眼電影」的合作。
    關於用戶習慣的問題,用戶習慣本身也是在逐步培養的,到底哪個更好?「貓眼電影」總體來說還是很好的產品,用戶也不是特別多,沒有特別特別普及,所以很多用戶可能不知道在哪兒買票,可能到電影院櫃檯買,但是豌豆莢的用戶搜索以後就知道「貓眼電影」可以買票,這就比他以前的方式好很多。
    除此之外,還有幾家類似的應用,我們和「網易電影票」「格瓦拉」都有合作,在電影票這個門類上,用戶搜索的時候不光搜索到電影票還可以搜索到低價電影票,這是很有用的解決方案。
   
提問:你怎麼推廣讓我知道我想買電影可以用豌豆莢?你怎麼讓原來不用豌豆莢的人用上豌豆莢?
王俊煜:這不是我們現在主要的思路,不是通過電影票吸引用戶來到豌豆莢。
    從我做CEO的角度來講,我們大概做的這幾年實踐來看最有效的方法是這個產品要足夠好,聽起來可能像廢話,但是確實足夠有效。這個產品做的足夠好,用戶用了一次以後非常滿意,那就會用第二次,他下次看到身邊朋友在糾結在哪兒買電影票的時候,他會跟朋友說豌豆莢可以買。這個方法是多年來行之有效的,特別是產品上的創新、技術上的創新,這是很難賣的,用戶有時候很難想像他到底是什麼樣的體驗。包括亞平剛才講的鎖屏這個產品,我們團隊給我講這個idea的時候我都不是特別相信,但是做出來以後確實比我想像的要好得多,所以最後,豌豆莢還是會靠體驗和口碑來吸引用戶使用我們的產品。
    回到「應用內搜索」,其實也是一樣,「應用內搜索」大海也做了一年多時間,我們很少給用戶講「應用內搜索」,因為這是技術概念,我們讓用戶體驗,這裡面的視頻體驗怎麼樣、電影票體驗怎麼樣,我要搜索「日本」的體驗是怎麼樣的。我們認為它最大的價值是打破了不同應用之間的壁壘,曾經每個應用都是獨立的,我們現在把它打通了。之前我們保守一點認為用戶習慣沒有那麼容易改變,所以我們要抓視頻、閱讀、音樂,其實我們做了一年以後,發現情況比我們想像的更樂觀,亞平剛才講到跨門類的整合,我們發現用戶接受的速度很快,電影票這樣的案例不是我們規劃之中,反而是用戶行為促使我們把更多門類接進來,把更多門類打通,這也是今天「應用內搜索」進展良好的一個原因。把不同應用之間的壁壘給消除掉,而且比原來想得更快一點,把不同應用的門類之間的壁壘也給消除掉。
   
提問:具體使用習慣來說,感覺目前豌豆莢已經漸漸退出了我們的生活,在微信出現之後,或者很多安卓應用市場發展更好之後,大家偶爾一時興起下載應用或者搜索應用,但是常用的信息在市場或者微信中有很好的繼承。現在微信也包括遊戲和其他各方面的應用、理財都有集成進去,隨著它進一步涉及到「應用內搜索」的話,豌豆莢會不會面臨和它直面對決的市場格局?
王俊煜:我理解這是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關於「應用搜索」、一個是關於「應用內搜索」。這兩個不是特別完全一致的概念。「應用搜索」是豌豆莢更早的關注點,「應用內搜索」是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做的事情。對於「應用搜索」來講,在兩三年前我們有一個感覺,隨著大家對手機越來越熟悉,應用的發現需求就更多,我們本身做豌豆莢也是幫用戶發現,去消費內容的入口。對於內容來講,對於應用的實質是內容和遊戲,從兩年前我們開始研發「應用內搜索」技術。今天主要分享「應用內搜索」的進展和在應用的前提下所做的擴展。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我們假設其他產品也更多做「應用內搜索」,會不會成為我們的競爭威脅,如果看看歷史,在桌面市場上有很多搜尋引擎,有社交還有門戶,他們起始點不一樣,當用戶想到谷歌、想到Facebook,他們想到的場景都不一樣,儘管最後都回到應用內或者回到內容。比如我經常在Facebook上看新聞,有時候在Twitter上看新聞,有時候也在谷歌上找新聞,雖然最後的終點是一樣,但對我來講它解決的問題不大一樣。
    我們關注的是搜索領域,搜索這個領域在桌面上是傳統的網頁的搜尋引擎,手機上對應的是什麼?我們想解決的是這個問題。社交已經是解決的很好的問題,也不是我們會有興趣的點,這是我們對接下來的一些看法。
   
提問:剛才介紹的一些使用場景,比如說日本遊。不知道現在產品規劃設計了多少應用場景?想知道應用場景的設計邏輯是什麼?像日本遊肯定是跟「窮遊」合作,「窮遊」給你去提供不同的應用。你們做好了這個應用場景之後,其他的應用場景應該找什麼樣的公司合作?現在有沒有什麼意向?
劉亞平:總體來說,這個問題有點像是問到我工作的終極命題,到底做什麼樣的產品。從兩方面來講,一方面用戶的需求是什麼。剛才講「貓眼電影」的案例,「貓眼電影」的購票接入是用戶逼著我們做的,用戶搜索「變形金剛」沒有,用戶會不滿意、會抱怨,這啟發我們,我們想會不會有這樣的需求在「變形金剛」熱映的時候想搜這樣熱映的電影。
    在旅遊產品上,我們設想,用戶想旅行的時候,應該關注什麼呢?我相信有類似的方案,但是用戶還是要找,比如錦囊、美食,特價酒店的APP,當時的問題解決得不夠全面,從用戶需求出發我們看到這樣一些點,這就是我們出發的原點。未來相信一定有更多類似的情況,我們也是順著這個思路一路下來做了視頻搜索,因為很多用戶在豌豆莢,我們還只提供應用搜索的時候他在豌豆莢搜索了視頻和音樂,我們逐步的一一滿足,因為我們的能力沒有辦法一下子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所以我們也不斷地探索用戶的需求,是這樣一個過程。
    另外一個方向是可行性。可行性有幾方面,一方面是技術上的可行性,我們是不是能夠做這麼複雜的事情。跨品類的搜索,我需要知道各個品類的排序規則,用戶當天的場景,能識別用戶的意圖。我們要在這部分上技術上解決,還有很大一方面,可行性要得到合作夥伴的支持,如果沒有「窮遊」、沒有「貓眼」,這件事情我們做不了,還好我們和合作夥伴關係非常好,能夠把這件事情推進下去。所以我們平時做產品也是這樣做的,未來我們作事情的方法也不會有什麼變化,更多的場景我們會持續做下去。也許有一天在豌豆莢裡能搜索到各個商品的比價信息,我們想過很多場景,只是現在限於對用戶需求的判斷,限於技術能力限制,限於合作夥伴,我們還只能實施大家已經看到的部分。
   
提問:我們永遠都在updata最被需要的點上,通過這個點來提高我們產品的影響力,可以這樣理解嗎?我們能夠明白有一些合作,比如先認識了「窮遊」的人,關係好,合作就達成了。另一部分可能是比較有目的性的,比如我就想搜「川菜」,我就能知道我到哪個飯館吃飯。有沒有特別有目的性搞定的一個應用場景?
劉亞平:這是兩方面,我們和窮遊關係好不是私家關係,而是這件事情上合作非常順利,合作順利的是基礎是什麼?確實他們希望做一個應用開發有很精彩的內容,想讓更多用戶看到,不僅是現有用戶,還有很多潛在用戶,希望他們看到自己APP的信息,用到自己APP的內容。對我們來說,我們的用戶有這樣的需求,想查詢這些內容,我想去日本旅遊不知道哪裡找到這樣的攻略和美食信息,這是共同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合作起來就非常順利、非常容易。
如果我們發現豌豆莢的用戶在搜索的時候有更多的出版物的需求,相信很多提供出版物產品的也希望更多用戶用他們的產品,這就是共同的基礎,我想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是類似的。

提問:沒有做「應用內搜索」的時候看到很多人搜索音樂、搜索不同的內容,你們可能就做這方面的事兒,這也算是大數據吧。那數據的應用在你們做產品的時候多不多,能不能舉個例子?
王俊煜:這也是需要補充的,亞平講的方法論,如果大家只聽這個好像我們拿這個方法論到處在亂試的感覺。其實整體來講我們還是看和內容的關係,基本的判斷很簡單,內容上更需要打破,從用戶的需求,包括開發者需求,應用者的下載量都是很容易能夠看到的趨勢和判斷。不管是我們做的「貓眼電影」、「窮遊」、「知乎」都在內容分類下面。內容分類也有讓我們比較精細的地方,比如我們對內容的定義,我們自己規劃的時候更狹窄一點,比如視頻、音樂等等,之前沒有想到「電影票」也是一個內容、「知乎問答」也是內容、「窮遊錦囊」也是內容,這是我們實際做的過程中,說大數據有點誇張,實際就是分析用戶的需求,看用戶到底做什麼,它提供給用戶很多可能性,我們看用戶自己挖掘到什麼可能性,然後我們把這個可能性給放大。整體來講我們聚攏的方向是在內容上,因為內容放在不同的應用裡會分散,用戶的需求更強,所以我們需要打通不同內容之間的壁壘。也包括內容應用的開發者,包括用戶,把各個內容應用裡面的內容給凸顯出來,其實也是增加他們曝光的機會,是這樣的過程。
李大海:我們做旅遊的時候,當時確實是一個同事提到搜索旅遊目的地是用戶需求很強的。我們就分析數據,確實很多人在搜索「日本」,「日本美食」、「日本地鐵」,我們就想他搜索這些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可能他最近想去日本玩兒,我們為什麼不在他輸入「日本」的時候就滿足他的這些需求呢,這是我們這個最初做這個產品的思路。
   
提問:一個產品設計是什麼樣子的,有可能會給他帶來不同的用戶,這個產品的設計目的可能會讓一部分用戶離開,另外一部分比較適合他的用戶會受到吸引。原來豌豆莢是應用商店,我是從應用商店時代開始使用的,用到現在豌豆莢已經有太多太雜亂的內容,如果只是從應用商店的角度來看,它太複雜。如果以搜尋引擎的角度來接觸豌豆莢,你覺得它沒有網頁版,沒有iOS統一的客戶端,跨平臺。所以說可能在設計時候的定位可能決定用戶的選擇,就目前來看1.8億的用戶群是多少人是覺得之前應用商店的設計能滿足我的需求,現在滿足不了。多少人是沒有經歷過應用商店的時代,純粹以移動搜尋引擎的角度認識豌豆莢。還有多少人是豌豆莢品牌的粉絲,不管你什麼樣都追。
劉亞平:具體說多少用戶是原來追應用商店的,多少用戶接觸豌豆莢的時候就是移動搜尋引擎,我現在沒有特別定量的數據來回答,但是有一個數據可以佐證。豌豆莢做了視頻搜索,以及這幾個垂直門類之後,今年6、7月份的時候有大概20%的搜索關鍵詞是無關應用和遊戲,可能是電子書、壁紙這樣的東西,也有接近20%用戶是專門搜索這些內容的。因為搜索是目標明確的行為,所以搜索的時候輸入關鍵字就代表他知道豌豆莢是能夠搜索到這些內容的。

提問:20%的意思就是說可能有重合,用戶可能也許是用豌豆莢做應用搜索,但是偶爾也踏入20%之內,不能用這個數據分析用戶分層。如果說你們之前一直做的事情是想轉型,大家都認為你們是應用商店,說這個定位太窄,而且前途有限,希望大家都以移動搜索的眼光看待豌豆莢,現在品牌轉型成功了嗎?
王俊煜:成功了。時間軸再拉長,再早一點的用戶可能覺得豌豆莢是手機助手。

提問:所以你們有清理垃圾的功能?
王俊煜:這個問題後面會說到,這也是我們經常辯論的問題,這兩個所謂的定位上我們怎麼樣定。第一是往前看,大多數用戶沒有用過豌豆莢,儘管現在有1.8億的用戶,市場的變化非常快。第二,我們認為不認為它是重複的,我非常同意我們每個產品都有一個定位,不可能面面俱到所有事情都做的一樣好,我們最後辯論的結果是,應用是移動內容搜索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實今天應用作為其中一個門類還是最大的門類,我們至少應該保證它是獲得足夠好的體驗。今天還有那麼多的用戶,即使我們整個定位已經在內容上,但是還有那麼多的用戶繼續用豌豆莢,並沒有因為改變而被趕走,說明我們的轉型是成功的。用戶有多快認為豌豆莢是一個應用搜尋引擎而不是一個應用商店,這不是我們的關注重點,我們的關注重點是在「應用內搜索」上能夠給用戶提供多大價值,我們為此做優化。跟此無關的事情我們慢慢減少,因為把這些都加進來讓我們的產品變得更複雜。比如像清理功能,我們在慢慢做裁減,以及做一些分割的工作,這是我們核心的策略。我也不是特別贊成把用戶一定貼上標籤,他是視頻用戶還是應用用戶,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分不同的APP是最經濟的方法,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才堅持做一個應用,我們相信除了在單個門類裡面,我們把這個門類不同應用之間的壁壘打通,跨門類的搜索結果會產生更大的價值,這也是我們做這個戰略判斷的基礎。

提問:如果說應用搜索和加入其他內容的搜索是稍微有區別的分類的話,為什麼不區分開來。「貓眼電影」也是「美團」分拆出來的一個品牌。為什麼你們一開始沒有分拆出來,而是直接用豌豆莢做。
王俊煜:我理解用戶的需求很不一樣,我們還是堅持一個品牌是因為都跟內容有關係,我們認為豌豆莢應該是跟內容有關係的品牌。儘管我們講了很多變化,但也有很多東西是不變,豌豆莢的產品應該是美的,應該是精緻,這些是品牌綁定的形容詞,我們希望強調這些東西。

提問:之前只是在微博上交流,之前聽說在iOS上把幾個細小分類的App上做出來,在安卓上是一個大的分類,iOS上影視搜索是獨立出來了,以後電子書之類的,是不是一個單獨的搜索做一個APP?
王俊煜:我們在iOS上是有這樣的打算,基於我們更早一點的判斷,不同的分類之間在iOS上給打通,如果這個假設變化了,我們的策略也會變化。我們會先看用戶的需求和他的行為有什麼變化,因為起點不是特別的一樣。整體來講,整個App還是單獨App,其實不是一個特別大的原則,其實是戰術性的事情。
   
主持人:特別感謝大家的問題,雖然「應用內搜索」還在起步階段,但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和一年前已經大不一樣了。一年前大家問的還是「應用內搜索」有什麼價值,剛才大家的問題是接下來你們的產品是什麼,怎麼讓大家用起來,我們也歡迎大家把一些問題在之後的時間再提給我們。今天的發布就到這裡結束。

同类文章
華為官宣,4月17日發布nova11系列新機

華為官宣,4月17日發布nova11系列新機

  4月10日消息,華為在今日官宣,宣布將在4月17日召開華為 nova11 系列及全場景新品發布會。  根據目前了解到的信息,華為在4月17日14:30分召開的華為 nova11 系列及全場景新品發布會將會發布華為 nova11 系列手機以及華為 Watch 4 系列、華為手環 8 等新品。  目
VIVO NEX雙屏版上手體驗 驚喜十足略有缺陷

VIVO NEX雙屏版上手體驗 驚喜十足略有缺陷

    vivo自發布NEX手機之後,就給我一種敢於嘗試,敢於創作的品牌形象。大膽的將前置相機藏在屏幕下的機械結構中,這樣的做法成就了零界全面屏的誕生。剛在NEX發布不久的vivo又給我們帶來了驚喜——NEX雙屏版。    這是vivo另一種全面屏的表達方式,去掉前置相機,用後置相機代替自拍,並在手
華為智能體脂秤WiFi版體驗:家庭標配的智能家居

華為智能體脂秤WiFi版體驗:家庭標配的智能家居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大家開始注重生活質量和養生,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需要一款能實時了解自己身體的體脂秤。本文體驗的華為智能體脂秤WiFi版,就是這樣一款產品。它可以準確的測量包括體重、脂肪率、心率在內等17項身體數據。下面小編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番。 外觀簡約,鋼化玻璃面易打理小編我是一位極其注重乾
vivo Z5x上手體驗 續航給力,後置三攝給你想不到的拍照體驗

vivo Z5x上手體驗 續航給力,後置三攝給你想不到的拍照體驗

  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快速發展,千元機厚積薄發,受到很多消費者的青睞。在現有資金的支持下,小編買了自己喜歡的一款性價比千元機:vivo Z5x,接下來是我使用過後的一些切身的體會!  舒適的手感  當你拿到一款新手機,你的第一直觀的反應會考慮到它的握持手感如何。要知道,vivo Z5x搭載了500

榮耀Play4 Pro紅外測溫版還能這樣玩 滿滿的童年回憶

  榮耀Play4 Pro紅外測溫版加入了非常有意思的紅外測溫功能,通過紅外測溫功能可以直接測量物體溫度,只要你攜帶著手機就能隨時進行測溫。榮耀Play4 Pro紅外測溫版+榮耀智慧屏X1的組合讓我們想到了小時候看電視的場景,這兩者組合有什麼新玩法?趕緊戳視頻看看。
vivo S6視頻太給力 超級防抖助你「身臨其境」

vivo S6視頻太給力 超級防抖助你「身臨其境」

  隨著抖音、vlog的崛起以及5G時代的來臨,視頻拍攝將成為年輕人的下一個主要社交工具。特別是對那些喜愛旅遊的人來說,更是如此。vivo S6在今年的推出,讓更多年輕人看到了路途中用手機視頻拍攝的便捷性和高質量,現在已經成為了有口皆碑的代表產品之一。  4月中旬,備受年輕消費者喜愛的vivo S6
OPPO Ace2遊戲體驗:高刷新率屏幕會帶來怎樣的體驗升級?

OPPO Ace2遊戲體驗:高刷新率屏幕會帶來怎樣的體驗升級?

  OPPO Ace2是Ace系列獨立後的首款產品,作為一款有著強悍遊戲性能的手機,它會帶來怎樣的體驗呢?今天,我們就對OPPO Ace2進行上手操作,一起來感受一下吧。  優異的硬體配置 帶來更澎湃性能表現  作為一款遊戲性能強悍的高性能手機,OPPO Ace2採用了目前最為旗艦的硬體配置。手機搭
「超大杯」的性能玩遊戲如何?榮耀30 Pro+實測

「超大杯」的性能玩遊戲如何?榮耀30 Pro+實測

  喜歡玩手遊的用戶或許都知道,一款遊戲體驗出色的遊戲,不光要有強悍的配置,還需要在軟體方面進行更針對性的優化,軟硬結合才能帶來更好的遊戲體驗。作為榮耀剛剛推出的旗艦級手機,榮耀30 Pro+在遊戲方面又有怎樣的表現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榮耀30 Pro+的遊戲體驗如何。  在配置方面,為了讓遊戲畫
榮耀30 Pro+體驗:拍照強大的全能旗艦

榮耀30 Pro+體驗:拍照強大的全能旗艦

  今天,榮耀30 Pro+正式開售,大家都買到了嗎?作為榮耀全新推出的5G旗艦機型,榮耀30 Pro+不但擁有精緻時尚的外觀設計,在性能方面也表現出色,榮耀特別針對手機的拍照進行了全面的升級,從硬體到算法都達到了目前行業領先的水平。  根據DXOMARK的測試,榮耀30 Pro+的拍照最終得分為1
拍的更遠看的更清晰 榮耀30 Pro+長焦體驗

拍的更遠看的更清晰 榮耀30 Pro+長焦體驗

  拍照已經成為手機最為重要的功能之一,不少用戶在選購手機的時候都會率先考慮手機的拍照性能,因此在今年發布的手機當中,我們明顯可以感覺到關於各大廠商在拍照上紛紛發力,手機的拍照能力有了很大的升級。  其中,榮耀30 Pro+是表現最為搶眼的手機之一,這款手機在DXOMARK上的得分為125分,目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