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有關遊學計劃的作文大全

2023-12-04 07:35:36 2

  篇一:遊學作文範文

  躬行不枉讀聖賢

  鴻蒙初判,天地剖分。有三皇治世,聖賢序倫。那些來自太古的理想與教訓,那些來自先哲的洪文與經典,受歷朝尊奉,享百代醴煙。然,倘謹囿於經書的三寸裝線,不歷世事的千百興變,讀爛聖賢,也怕枉然。

  歷古至今,世殊時異,然人性無改,故大道長恆。先人所著,自有可鑑。那些甕牖繩樞、揭竿而起的綠林赤眉之徒,縱曰替天行道,縱慾均田均富,也難成道興民和,反添了哀歌喪幡。又如權相賈似道,不學無術,雖操權柄,只教大宋江山塞外傳急如飛雪,宮中遊樂尚促織。是故在野者不修身,則行乖而德敗;為政者不明道,則政亂而國衰。欲成高風者,不可不讀聖賢之教;欲立大業者,不可不得先哲之理。

  又可嘆,科舉以來童生秀才,又傾向另一個極端。窗外之事不聞不問,無訓之為不歷不行;足不出戶,皓首窮經。言則佶屈聱牙,文必經史子集。只求鰲頭獨佔,出將入相。只可惜:春風得意馬蹄疾,卻立不得濟世之業;金榜輝煌朱字首,卻留不下青史之名。聖賢章典,豈功名二字可屈折?古來經籍,非窮誦百過可神會。大道雖一,事勢有異,死抱章句,焉以興時善而制時弊?只可惜,枉將聖賢治世的教化,演繹成了儒冠誤國的笑話。

  因而,聖賢之書,不可不讀,亦不可死讀、枉讀。明理行道,須相輔而並行。先哲道理,莫不出於實踐,更應進步於實踐。荀卿上承孔孟之道,下順戰國之世,橫集諸子之言,論性惡,隆禮教,制王霸,成一代顯學,為後世皇朝所奉行。上善若水,需長流而長新;微言常行,方日衍而日盛。

  哲思出乎實踐,豐乎實踐,其價值亦應實現於實踐。思厥墨子,創非攻城守之術,摩頂放踵,奔波天下,救百城萬姓於戰火荼毒。空談道德,無以化民;閉門窮經,無以成事。動人以行,興業更以有為。常曰聖賢寂寞,顏、曾之賢,窮居陋巷,獨善其身,坐而論道,終鄰裡不化,不可不可謂寂寞一世。然先聖醇風化民、復禮興邦之宏圖,雖傳志百代,仍是桃園幻夢,豈非寂寞千年?唯以實踐之力,將三代之世的許諾兌現人間,方使聖賢得儔,舒心展顏。躬行身教,自勝經書百卷;秉政興德,更出說教千番。

  暗淡了多少金榜朱名,歷史僅僅銘記了那些走出書齋的身影。方今之世,聖賢的理想仍如暮天長星;需以躬行之為,將那一脈光輝播揚人間。願青衿之士,明至理,重實踐;以一己切實之為,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躬行苦旅

  讓人類走向智慧巔峰的,絕不是漫若星河的幻想臆造,而是黃沙陣陣的駝鈴古道上,那一排倔犟的腳印,他們用踽踽獨行,為人類的發展與進步做無畏無懼的先驅者。躬行苦旅,方能尋覓正道,摩挲大地方能洞曉天機。

  躬行即實踐。在思想的國度裡,只有實踐才能讓人充滿篤定和信念地把自我的旗幟立在曾經的荒蕪之上,只有那些沾著探索者和實踐者鮮血的思想之花才開得最驚豔。

  在文化的苦旅上,唯有躬行,才能感知那深沉的脈搏。

  古有蘇軾,被貶黃州後,從廟堂之上跌入江湖之遠,他卻把漂泊的一生寄托在寒山秋水,用被世俗侮辱的高尚心靈與生活的本質之美直接對話。最終在仕途最坎坷的時候,仰天大笑,縱筆潑墨寫就傳世名篇《赤壁賦》。今有國學大師餘秋雨,為了尋根的執念一路尋去,足跡遍布九州大地,向那古老而美麗的文化基因真誠叩拜,最終把一部《文化苦旅》虔誠地捧進中國文化的殿堂。

  文學即人學,只有在與人民,與自然最貼近的位置,才能感受到那強烈的人文共鳴。好文章不是等出來的,更不是熬出來的,而是找出來的,在實踐的苦旅中拾起點滴真切的文思,在山水阡陌之中隨手擷取新鮮的感動,連綴成一篇暖烘烘的人文關懷。

  在思想的苦旅上,唯有躬行,才能諦聽那哲學的鐘磬。

  老莊哲學講:道存於下。就是越微末的部分往往是真理最閃耀的所在。明代王守仁,政治失意,遠謫邊疆。窮山惡水,蠻荒寂寞讓他不得不拿起犁杖親自生活,體察生活的苦辣與悲喜,他和貧窮抗爭,在失望裡掙扎,在痛苦裡拼命呼吸,在野性的生命衝撞裡堅毅的站立著。他沒有被命運窒息,卻低頭看見了如故的強大的內心。他提出了「心學」之說,開程朱理學之後的蔚然新風。

  哲學如同觀景,站得越高,看到的定是模糊的煙景。而親自深入生活的細節,打開心靈的桎梏,讓自由的靈魂匍匐在大地之上,在生活的點滴中尋找指引,在世事沉浮中體味感悟,在千帆過後的一片白蘋秋水間沉澱自己練達成熟的內心,這才是哲學的態度。

  在國家復興的苦旅上,唯有躬行,才能實現那雄渾的大夢。

  在戰火紛飛之時,中華大地上有過對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深刻討論。中國的有識之士沒有停留在紙上談兵,而是用血肉模糊的手掌託著刻線磨滅的指南針,在荊棘之間艱苦開路,耳聞外寇野狼嗜血的嚎叫,眼觀四周凋敝的世道,卻從未呻吟過行路難。他們實踐,他們探索,他們成功,他們失敗,他們血灑法場,他們凱旋歸來,他們終於在成敗雲煙散盡後,把一份留著血跡和淚痕的泛黃地圖交給中華雄師。

  國家發展要符合國家的特質,要與文化同氣連枝。順暢協調的政令來自於對本國的悉心觀察和準確的把握。優秀的政治家一定會在尋常百姓家中為國冥思苦想。因此中國騰飛的力量就潛藏在神州沃土之下,等著我們每一個人躬行著尋覓,虔誠地挖掘。

  勿使奇思成笑譚,躬行苦旅踏千山。一脈執念長情,定須踽踽獨行。

  沐水乘風

  在方形的教室裡,我們是否也應去體會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的樂趣?

  ——題記

  一屋一師,一課一門的日子在每一個學生的生命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這便是中國的教育。日日夜夜,沉浸於書中,看著方形的文字,拘束在前人的窠臼中,這便是當今中國的學生。為什麼定要等到二十歲後,才能享受真正的知識與人生?是人也,當沐水乘風,遊歷於江湖。

  古之從師者,不拘於淺淺的講授,不拘於一屋一室之限。從師表伊始,孔子便為後之為師者留下了榜樣。「吾與點也」,一句簡單的讚許便是道出了師者傳道授業的真諦。為師之人,當許學生以真知,當肆學生於自然,當任學生以遨遊。不去追尋大同的理想,也可走出教室,於天地之間找尋奧秘。

  後之嶽麓書院,二程之理,便可在遊學講歷之風,沐得理學精粹。今之從師者,亦有不行之既成之「大道」,以求真知者。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公,身為美國兩院院士,鼓勵中國的生科愛好者走出前人的圈囿,以真知酌見得自我之提升。

  鄭淵潔拒使其子從義務教育,18歲成人便不再管教,亦成人之大理也。

  我想,身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繼承者,既然我們明智地汲取了「科舉」的優點,為何反不能如古人一樣,借歷史僅為圖創新,復古禮且為創今朝。遊與天地之間,沐自然之湯湯之水,馮造化之徐徐之風,遊學求知呢?中國的教育又何為不能在奠基夯實之時一躍而成世界之榜樣乎?

  於是時,有人已開始率「未冠者」行於鄉野自然之中,復遊學之趣。遊學固然是一個明智的解決方法,斡旋於課堂內外,使學生找到讀書的樂趣。可是,僅僅是這樣,便足夠了嗎?

  遊學,是一種新的想法,但它僅僅是想法,那些實踐者們,難道真的可以達到古之聖賢的目的嗎?真的能夠接觸中國模式教育之弊嗎?我們所說的且行且思又可以得到怎樣的成效呢?恐怕如果繼續這樣的話,高興的不應是教師與學生,而是那些挖掘遊學商業價值的人們。

  沐水,當沐清瀝自然之水;乘風當乘純潔淡雅之風。真正的教育,當以天地為課堂,在既成的知識之間,培養學生自我的能力,讓他們自己挖取想要的,給予他們自己探索的機會。真正的遊學,會是一次次全新的穿梭與探求,也必將達到我們的期冀。

  沐水乘風,如曾晳一樣,與老師或與弟子坐在自己的世界,勾畫自己的世界,挖掘自己的世界。

  行將作止的模式教育,也將為後之學者,作出一部靚麗的詩篇。同後世教育一起,順乎山水之間,留下記憶,留下痕跡。教育之興,可待矣!

  且行且思

  站在高山之巔,我以我堅實的足跡,丈量大地的巍峨;行走天地之間,我以我自由的靈魂,漫步思想的聖殿。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以腳步漫遊世界,以思想遨遊天空。且行。且思。

  或許我的身體束縛了我的腳步,但我的思想早已衝出這重重桎梏;或許我的目光所及儘是蒼茫之瘡痍,但我的雙腳定將引我走向這九州八荒。且行且思,思他人之不能思,行他人之無處行。思而不行,殆而無獲。

  樹影搖曳,那是大地的太息;風聲沙沙,那是天空的慨嘆。獨坐幽篁裡的你,王陽明,怎知自己正是那群竹的笑柄?三日的苦修讓你一無所獲,長久的格物使你身心俱疲,高喊著「格物致知」口號的你,在這竹林之中,格出的只有身體的病痛,和眼中那殘存的不甘。「思而不學則殆。」豈止是學,若思而不行,也亦殆矣!我思故我在,無行則無獲,而其身猶不解矣,且身心俱敝,豈不痛哉!行而不思,愚之甚矣。

  大雨滂沱,那是上天的泣涕;青磚嘔啞,那是歲月的悲啼。當長城的方磚被標價刻字,當沉睡的古蹟已人聲鼎沸,當「到此一遊」被學者們嘆惋——他們,旅遊者們,明文的規定阻擋不了他們抬起手中的筆,不痛不癢的處罰牽絆不了他們邁進的足——就這樣,就這樣,舉起手中的相機,他們拍下的只有自己的洋相。「行成於思毀於隨。」而現如今將出遊視為成長之行的又有幾何!行之為行,不在區區之合影,無論所謂刻字留念。行者,使心與身並駕齊驅也。只有心靈跟上腳步,你的足跡才會給心靈更多成長的理由。且行且思,以遊無窮。

  搖扇不語,那是哂笑的宋榮;踏花而過,那是御風的列子。我,微命三尺,書生一介。高三的現實使我躋身書山題海,遨遊諸子百家。雖然不能踏徽杭之古道,訪齊魯以尋根,然我之思想早已將這萬水千山走遍,走遍春夏秋冬。

  或許我們的足跡不能遍布世界,但我們的思想可以暢遊宇內;且行且思,行於心,故人之無處行也;而思於天地,人之不能思也。故夫思於天地,則行於天地,行非足之行,思亦非神之思,乘宇內之正氣浩然而遊於無窮者,此言得也。

  思而不行,而滯於心者,殆矣;行而不思,而緩於心者,愚矣;

  且行且思,思於無窮而行無窮,而敏於心,樂於心者,不亦說乎?

  行思

  形在魏闕之下,心存江海之上。

  且行且思,由行至思。寂然凝慮,思接千載,行萬裡路,思百代過客、千年文化。悄然動容,視通萬裡。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

  上海師生同追遠、拜謁,去探求千年文化之旅,掙脫書本的束縛。行思之道,拓寬久浸書本的學生,對中華文化魅力的探思。放下書本,行之思之,是一種文化的積澱,更是一種性格的提升。

  行之且思益,創遊學風尚。

  古有蘇轍遊於太學,訪泰山、嵩山之妙,閱洞庭、鄱陽之美。正所謂「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蘇轍為學嚴謹,讀書萬卷,然而走出家門,訪名山大川之時,才發覺自己所知甚少。通過遊學,至使他對自然、對社會文化進行了深入的了解思考,才有後日文章精妙之思、行文脫俗之理。

  閱喬嶽以培形樓,酌滄波以喻畎澮。正是由於行千山、走萬川,才使東坡對人生思考揆度有了更深刻的見解,對人生的價值意義有了一定程度的見解。正由於行思之妙,創一代遊學風尚。

  行之且思學,創文化價值。

  孔子周遊列國、四處講學。在講學過程中,孔子也歷經對文化的思考過程。正是他對遊學出於傳播思想的前提下,遊學後競發現文化價值之深、之切。回魯後,潛心研究堯舜、商周文化,編《中庸》、撰《春秋》。

  孔子對文化價值的思考,由行而至,以思為終。告誡我們一種先行後思的文化方式,鼓勵我們在書本的束縛中掙脫出來,創立一種集體人格。這是一種行之思學、更是一種文化道德上先實踐後思之的方式。

  行之且珍惜,創態度至上。「莫春者,春服既成」、「風乎舞雩、詠而歸。」暮春三月,並沒有困於繁瑣事務之中,而是放下沉重的包袱,遊玩行遠,放鬆自己。這怎不是行思的更高境界?放鬆心態而行,只為與自然萬物、蚍蜉朝夕,只此山河、守此歲月,這怎又不是人格態度的更高境界?只為與自己、與天地共生,與生活相息相隨。

  酈道元遊山川而記《水經注》;徐霞客行天下而思已,還有更多的現代人甘願放下身心的負擔,放下思想的桎梏,一起去行之而思之,去體悟唐宋傳奇、齊魯之樂、徽杭古道,此乃人生之至樂也。

  行思之理。在於對自己、對文化有更多的認識和思考,對文化的發展有更多的見解。這是一種集體文化發展的根源所在,也是民族興旺之所在。巍巍華夏,行思千年不朽。

  尋根

  尋找文學的根脈,是同李太白一起夢遊天姥,採摘白雲紅霞的愜意灑脫;尋找哲學的根脈,是同王陽明一起格物致知,體悟花開花滅的睿智達觀;尋找涵養的根脈,是同陶淵明一起採菊東籬,感悟悠然南山的閒適超然。處於迷茫的我們,應去尋找文化的根;處於迷茫的中國,應去尋找華夏的魂。

  遊學尋根,即是在泱泱中華文化中撫古追昔,從而立己身之命,謀將來之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當今中國文學若要發展,須尋文學之根。

  泱泱詩海平平仄仄的源頭是離騷,傳統文學是那一莖芰荷一株橘樹一兜蓮芝,播撒著五千年來醉人的芬芳。莫言抓住中華文學的根脈,從鄉土中汲取營養,成長為一棵文化的軒轅柏,從而勇獲諾獎,聲名鵲起。反觀當今文壇人心浮躁,作品立意低俗,既無音韻之諧,亦無警世之能,所以正應尋文化之根。老莊道學,三曹華章,新安文學,桐城散文,當代文學若能取一觴真義於此,定可大有提升。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當今中國社會若要發展,須尋哲學之根。

  百家爭鳴之時,思想碰撞,字字珠璣;朱熹張栻之辯,引經據典,鏗鏘有力。文明若要發展,須追溯於社會。社會若要發展,須追溯於哲學,中國處積貧之時,逢羸弱之際,正是應用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迎風破雨,獲得獨立。方今社會凜然正氣之下,總有人揚不淳之風,宣不正之氣。此等情況,正應取法哲學,以孔子風草之喻應之,以老子無為而治應之,如能及此,方能社會進步,文明傳承,黎民浩倡,相躋大同。

  君子夫不全不粹不為美也。當今國人若要提升素質,警醒內心,須尋涵養之根。君子之心事,天清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孔子的聖賢風範,孟子的浩然正氣,嵇康的凜然不屈,滌生的警心克己構成了中國君子文化的不竭河流。《大學》有言:自天子及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當國人越來越缺少內心的寂靜,缺少靈魂的獨舞,缺少素質的源泉,正應追尋涵養的根。先秦的禮儀,西周的國風,魏晉的峨冠博帶將成中華典雅的君子之風,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尋文學之根成現世文學之發展,尋哲學之根成現世社會之進步,尋涵養之根成現世素養之提升。從遊學而尋根,從尋根而提升自我,從提升自我而振興國家。中華軒轅柏的巨根從五千年前蔓延開來,紮根於地,又延展於未來。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根,正如不能忘記自己的魂,我們應該讓這根更粗更壯,讓這魂越粹越精,去讓後世的華夏子孫不忘記中華的根,中華的魂。

  行萬裡路

  水滴,總要在溪流中奔跑過,在江河中沉澱過,被礁石打磨過,走過千萬裡山水,才能奔騰入海。我們也是如此。古語有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緣何?書本上給出的是前人的總結,卻並無具體過程。唯有行萬裡路,方能將所學所想化為所用。唯有經世歷世,方能知曉何為致用。如何致用,更有許多是世事情態在書本之外,唯有行萬裡路,有所歷練,方能得真知。

  為行萬裡路,方能成才。

  古人很早便有遊學風尚,不論是李杜文章,還是潘江陸海,任他雄奇壯美,還是沉鬱頓挫,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才華。他們的傳記中常有「遊於三輔,因入京師」之言。寥寥數語,卻概括了他們最重要的一段人生。這期間,酈道元踏遍山水,乃有水經一注;司馬遷積累史料,終成無韻離騷??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書上的文字是死的,行萬裡路卻可以將世事與文字相印證,知識與泥土和足跡混合在一起,便有了生命與活力。唯行萬裡路,方能成才。

  唯行萬裡路,方能成事。

  餘秋雨一直希望為中國文化找一個可供對比的坐標,他將地點選在歐洲。然而圖書館的史料太過刻板,是不能成事的。他親赴歐洲,拜訪龐貝,稀釋旦丁。他曾將羅馬的黑夜與西安對比,輕嘆「一個城市有了歷史的光輝,就不再需燈光點亮黑夜。」這樣的語言,這樣的深刻,豈是史料能及!

  千萬裡路,一步步的品味過,思考過,方能成事。去歐洲旅遊的遊客,人手一本《行者無疆》,不正是對這一道理的最佳解讀嗎?

  唯行萬裡路,方知人生。

  有一個男孩,他加入志願者的隊伍,最初只為逃避學校。他走過新疆,雲南,分發糧食,看望孤兒。直到有一天,一位偷獵羚羊的劊子手向他跪下,說:「求你讓開吧,我不殺它,全家都要挨餓。」他深受觸動,回校學習。他知道他無能為力。他更認識到他有責任去改變。

  有時候,我們囿於書本畫給我們的條框中,怨書本教條,怨教育死板,卻不曾想那無來由的惆悵不過十年少輕狂。唯行萬裡路,方能在世界的眼中,映照出真實的自己。

  行萬裡路,為的是將書上的白紙黑墨畫作地上的山水文章,將遙遠抽象的終點化作清晰可見的過程,將麻木渾噩的生活化作多姿多彩的人生。

  我想,這大概就是復旦附中的目標,也是我們人生的目標吧:行萬裡路,成才、成事、成人。

  知行相輔應如一

  王陽明曰:知行如一。總會有時囿於理論的條條框框而遠離了現實的親身實例;總會有時只顧手邊的方便快捷而忘記了技巧的事半功倍。故曰:知行相輔應如一。遊學,已成了文化學習的新途徑。從徽杭古道到齊魯尋根,且行且思讓人融合貫通。誠然,書本是學習的基礎,但走出書本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升華?

  知是船帆,行是清風。一帆風順,方能揚帆遠航。

  當世人靡靡於浮華文風,王安石、他獨立反對。倘若沒有山洞的親身經歷?倘若沒有未盡山洞的遺憾?他又怎會得出有志與力,且有物相之才能成功的道理。是知行如一,讓他深刻認識了人生道理;是知行如一,給了他興利除弊的動力。故曰:知行相輔應如一。

  知是陽光,行是雨露,披光沐雨,方能脫胎換骨。

  十年山間採藥,一生床前濟人。李時珍,面對殘損的醫書;面對患病的黎民,他以知行如一完成了自我蛻變。怎能忘記那遍識百草的腳步?又怎能忘記那挑燈編撰的身影?對理論的執著,以及對實踐的掌握,使醫學鴻篇巨著《本草綱目》得以問世。我們只有二者兼顧,才能讓自己極盡升華,功成名就。故曰:知行相輔應如一。

  知是高山,行是流水,高山流水,方能奏響時代篇章。

  當社會主義的腳步停滯不前;當國家需求迫切增長。鄧小平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創性地走出了一條市場經濟的發展之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缺少實踐,怎麼有高樓大廈的林立?缺少理論,怎麼有偉大藍圖的設想?因為知行如合一,國家的發展才會如此迅速;因為知行合一,時代的美好才會如此貼近你我。故曰:知行相輔應如一。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處於瞬息萬變的時代大潮中,難道我們只會死守書本,閉門造車嗎?難道我們會只知遊覽,忘記基礎嗎?不、不會,知行相輔應如一。拋棄了知行合一,就等於放棄了未來,就等於葬送了你我的前路。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身臨其境要比紙上談兵深刻的多。朋友,讓你我攜手,用實際行動去鑑證知行如一!

  且行且思

  一步、二步,然後匍匐前進,向心中的聖殿獻上畢生的力量。朝聖的路上,他們一生都在行走,不悲不喜,帶著信仰上路,且行且思。

  且行且思,不是疲於奔波的勞碌,而是在行走中沉澱心緒,找尋生命的意義。且行且思,不是沒有憑據的彷徨,而是在讀過、聽過之後,尋訪根源,探求歸處。葉芝說他要走了,要去找尋沒有喧囂的地方;梭羅說他要離開,要在最接近天堂的河畔建一座木屋;海德格爾說他要前行,要去最求詩意般的棲居,用如夢的語言告訴自己且行且思。

  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不是寫下一段令人難忘的詩句,而是他們孜孜的找尋,是他們在路上。

  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一次次的拜謁旅程,黃玉峰和他的學生們走向了傳承了百年的文化;順流而下,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酈道元摸過絕巘上的松柏,聽過峽谷中的狼鳴,一本地理著作也見證了他的行走;周遊列國,傳道解惑,孔子帶著弟子們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雲煙,走向儒學的神聖。

  每一分成績,每一本著作,都絕不是前人經驗的複述,是每一次行走的收穫與體驗,是見多而識廣的智慧。

  生命的本身便是一場行走,從生到死,從啟程到歸途,是任何書本都無法給與的體驗和感悟,是旁人不能插足與代勞的朝聖之路。季羨林是走在筆墨裡的學界泰鬥,一生伏案,筆耕不綴。從印度文字到古老文明,他用一個人的行走為幾代人的啟程開闢了捷徑;柏楊在吶喊和呼喚中行走,從文字到漫畫,從心到形,即使身被監禁,心靈依然在叩問的途中,他用一個人的行走讓中國人看清醜陋,重拾美的渴望。

  生命的朝聖,早已超越了文字的淺薄,跨越了生死的束縛,是心的自由,靈魂的釋放,是一生行走的執著和信仰。

  你念、或者不念,生命就是這樣,且行且思。

  啟程吧,緊隨行走的信徒,去那聖殿看看,為了途中的自己而匍匐於地。

  思行合一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規律洗鍊,實踐詳實。復旦名班,且行且學,故人才輩出。唯有思行合一,才能讓知識、閱歷、思想無力提升。

  若「思」為水,則「行」為舟,欲行千裡,缺一不可。行未必是遊學,而是實踐與運用,讓智慧源於生活,歸於生活。思行合一,智莫大焉。

  思行合一,讓知識鮮活貫穿。新課標之改,重在實驗操作。知識依舊,但學法不同。強其感性即強其理解與記憶。對比國外的教育,提倡的是操作與實踐。也只有思行合一,才能讓知識鮮活,讓思路明朗。

  機械記憶的謬誤,在於死讀書。思行合一,靈動了知識,充實了智慧。思行合一,讓閱歷成熟深厚。

  人活於世,所謂老成,無非閱歷深、見識廣。人愈廣博,越易成功。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工作之餘,堅持四處遊學,盡領風土人情。這對他的公司的發展大有裨益。閱歷的豐富讓他更有預見性,更知道行業的目標。於是,他對機遇把握得更加得心應手。這就是閱歷的作用,這就是思行合一的作用。

  不出門的秀才不會成熟,多行一處,多一份閱歷。思行合一,讓思想廣闊深刻。

  古代孔子,萬聖之聖,一生遊學,讀萬卷聖賢書,行萬裡山河路,起智慧的精深無需多言。再如王陽明,苦思五年,行路十載,閱風雲變幻,悟人世滄桑,有陸五心學留世,成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

  再如我們所知,雅典和希臘的智慧是偉大的,這是因為他們城邦之小,人口流動之大,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在不同城邦的文化中找到不同並思考本質與真理,才有了不朽的西方文化。

  裝在匣子裡的人永遠不會有思想,思行合一,思想才會輝光普灑。

  我們就像山洞裡窩著的人,昏昏(厄厄)噩噩地聽著外邊的消息,妄想知天下事,自作聰明。只有當你走出山洞才會知道自己的愚鈍並感嘆知識的美麗。並不是說只行不思,要兩手並重,用知識充實行程,用行程激活知識。

  思行合一,你會發現知識的鮮活,閱歷的多彩和思想的美妙,你會讚嘆生命的多姿,自然的變幻的美好。於是,思行合一,枯燥變得有趣,無聊變得靈動。

  思行合一,原來,學習是一生的快樂;原來,求知竟是永恆的美麗。

  篇二:遊學記作文

  「太棒了,今天就去浦東幹部學院了!」原本是星期五的計劃,因為可能下雨,這學期的第一次遊學就改到了今天。同學們高興極了,因為這畢竟是今年第一次春遊。大家都很好奇,幹部學院裡有什麼好玩的?那裡能學到什麼知識?那裡離學校遠不遠呀?我們帶著滿腹的疑問上路了。我們徒步來到浦東幹部學院門口——好大呀!滿眼都是綠色,嫩綠的草坪,奇異的植物,各式建築掩映在鬱鬱蔥蔥的大樹背後,真的好像一個大花園。進入院內,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個大池塘,裡面養著許多野鴨。忽然,我發現有一隻與眾不同的水鳥。我瞪大眼睛仔細看,原來是一隻美麗的黑天鵝!它披著一身黑色發亮的羽毛,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高貴又美麗。我們繼續往前走,又發現一隻母天鵝帶著幾隻小天鵝在散步。一看到小天鵝,好多人都驚叫起來:「啊,這不是醜小鴨嗎?」有人甚至撫摸了它,惹得母天鵝「嘎嘎——嘎」地衝過來,差點啄到我們,那架勢好像在說:「走開!走開!不許碰我的孩子!」最後,我們又參觀了遊泳館、籃球場和圖書室。一位阿姨還向我們介紹了浦東幹部學院的歷史和建築風格,讓我們大開眼界。

  篇三:遊學(六年級作文)

  放學了!隨著揚聲器傳來每天最讓我們期盼的音樂,一天的緊張,終於得到了鬆弛。

  我漫步在校園的走廊裡,左顧右盼,此時鬆弛的心才會有機會去找回屬於我自己的閒情雅致。走廊裡各個班級都盡其所能、各顯神通,把牆面布置得五彩繽紛、真是令我目不暇接,所有的牆面都利用得完美無缺,沒有一絲一毫的多餘。學習在這百年名校濃濃的書香環境裡,感覺那真是一種求知的愜意,也是一種心靈的綻放。

  我拾級而下,來到了一年級小朋友的領地。只見那一條條彩繩下繫著一隻只可愛的手繪小動物,掛在空中。一陣微風吹來,為這些小動物們注入了靈性與活力,它們翩翩起舞,一個個憨態可掬的樣子,簡直要把我萌翻了。在一年級主題「我能行」的映襯下,一張張五彩的記事貼記錄著每一個小朋友的夢想,有的想當老師,有的想當太空人,有的想當警察??,真是人小志大呀!一行行歪歪扭扭、稚氣未消的字裡間,透出了他們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我伸手去撫摸書櫃中的繪本,不知為何,當觸及它們時,仿佛看見一雙雙稚嫩的小手也在翻閱著滿是書香的紙頁,一個個聚精會神,津津有味??

  隨著我眼神的轉移,一幅相框映入眼帘。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相框,它是那麼與眾不同,那麼惟妙惟肖。一片片生機的綠葉拼成了一隻漂亮的孔雀,活靈活現。更為絕妙的是,一顆黑色玻璃紐扣點綴了孔雀那傳神的眼睛,真有一番巧奪天工的感覺。這是一幅精靈瑰奇的作品,它無時無刻不在吸引我要駐足欣賞。我凝望著這幅精美的作品,心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位心靈手巧,對美的追求有超越常人理解的小畫家,他(她)一定憧憬著將來成為一個著名的畫家或設計師。我被這種濃濃的情懷所震撼,也被這雅致的意境所感染,甚至忘卻了時空的存在。

  天漸漸暗了下來,興致高昂、意猶未盡的我只能背起書包,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學校。

同类文章
北京遊記作文700字

北京遊記作文700字

  北京,不僅是我國的首都,也是一個旅遊的好地方。下面為大家的分享幾篇北京遊記作文,一起來學習一下吧北京遊記作文700字  今天是我們北京之行的最後一天了。我們來到了北京最著名的地方「天安門」。  我一來到這裡,就感覺城門樓上毛主席爺爺的照片好像真的一樣,不論我站在哪個角度,他似乎都在看著我

假期遊記作文

  美好的暑假已過半了,假期你又去了哪裡遊玩了呢?下面為大家分享幾篇假期遊記作文,歡迎閱讀假期遊記作文  篇一:假期遊記  8點40,出發。一路浩浩蕩蕩,緊趕慢趕,終於在中午12點,與在百色的同學順利會師。既然來到百色,當然要去百色革命烈士紀念碑,我們在那裡,很鄭重的獻了花圈,並上煙拜祭。為

迪士尼樂園遊記作文

  迪斯尼樂園是世界著名的遊樂園,下面為大家分享幾篇迪斯尼樂園遊記作文,歡迎閱讀篇一:迪斯尼樂園遊記  「迪斯尼好玩嗎?」沒有去之前,我可真不知道。去了才知道,迪斯尼真奇妙。  春節,我與爸爸媽媽一同去了香港迪斯尼樂園。一大早,我們就出了門,節日期間香港地鐵上人不多,迪斯尼地鐵專列上人也不多

鼓浪嶼遊記

  鼓浪嶼是著名的風景區。別名「圓洲仔」,下面為大家分享幾篇鼓浪嶼遊記作文,歡迎閱讀  篇一:鼓浪嶼遊記  因為帶著小小姐和姥姥,我們將行程定為了4天3夜。又因為太喜歡鼓浪嶼上的生活,因此行程上安排在島上住了兩個晚上。因為是自助遊,所以航班和入住酒店都是提前訂好的。在網上查了攻略,看了很多遊

作文:海邊遊記

  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宛如詩人一般,下面為大家分享幾篇作文海邊遊記,歡迎閱讀篇一:海邊遊記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去海邊玩。  一到海邊,我和姐姐就迫不及待地向大海跳去。由於我沒帶泳衣,所以我沒下水。於是,我就把褲子捲起來。我和姐姐一起來到海水旁,我倆把腳放在海浪能衝到的沙子上,忽然,來了個

北京遊記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也是旅遊的好去處。下面為大家分享幾篇作文北京遊記,歡迎閱讀篇一:北京遊記  今年寒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往了美麗的北京。我們十時就出發了,到了機場,裡面人隱士海,我們三個拿了機票,通過安檢,就在候機樓等著。  晚上,我們吃到了美味無比的全聚德烤鴨,它的烤鴨油水很多,吃的我

南京遊記作文

  南京,六朝古都,其旅遊景點眾多,下面為大家分享幾篇作文南京遊記,歡迎閱讀篇一:南京遊記  朱自清曾說過: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時代侵蝕的痕跡。在古老的金陵城(南京)裡,你可以摩挲,憑古吊今;你可以悠然遐想,六朝的興廢。王謝的風流,秦淮的光彩,莫愁的眼淚,都是韻味無窮的千古絕唱。紫

參觀四川省博物館作文

  素享「天府」盛譽的四川省,擁有秀麗的山川和遼闊的沃土,遍布各地的名勝古蹟和豐富多彩的出土文物,反映著四川歷史的發展進程。下面是相關的作文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參觀四川省博物館作文【篇一】  今天,薛老師帶領我們小記者班去參觀四川博物館。  我們一路上有說有笑的,沒過多久到了。啊!四川

作文參觀禁毒館

  毒品,它會讓一個人走向犯罪死亡的道路;它會讓家庭陷入痛苦後悔的支離破碎中;讓社會變得動蕩不安。小編整理了相關的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作文參觀禁毒館【篇一】  毒品是一個惡魔與死神設下的陷阱和深淵,而吸毒則是為這陷阱和深淵做一個鋪墊,讓的人走進著誘人的陷阱……  禁毒館有一個真實的案例

參觀宋慶齡故居作文

  宋慶齡故居坐落在北京風景秀麗的什剎海後海北沿,宋慶齡從1963年4月遷居於此。下面是相關的作文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參觀宋慶齡故居作文【篇一】  宋慶齡故居主體建築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層西式樓房,宋慶齡於1948年底遷到這裡居住,故居內陳設保持宋慶齡生前原樣。在這裡,宋慶齡接待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