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永遠懷念郭永懷精神徵文
2023-12-03 18:49:31 2
郭永懷也是兩彈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下面是永遠懷念郭永懷精神徵文的範文,快來圍觀吧。
20xx年永遠懷念郭永懷精神徵文一:
這天,錢三強來拜訪錢學森,既然彼此都姓錢,都住在一個樓裡,也就不用講什麼客套了。錢三強開門見山地說,因為要加強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請錢學森支援一位功底紮實的力學專家。錢學森一聽,兩眼放光說:「我來幹行不行?」
錢三強哈哈大笑說:「那當然歡迎了?可是你那攤子誰搞?還是另選賢能吧。」
錢學森眯著眼睛沉思了一下,然後鄭重地向錢三強推薦:「我看永懷可以。」
「郭永懷嗎?好!好!」錢三強也十分滿意,「他就在13樓住,我去找他談。」錢三強是個說幹就幹的人。
13樓204曾有過一個由郭永懷和他的夫人李佩及他們的獨女郭芹組成的家。郭永懷不大愛說話,好像總是在不停地思考問題,連走路也總是低著頭,而且他的步伐都是一大步一大步的,步幅和節奏很一致、很穩健,他似乎在搶時間,又像在用步伐度量著到達某個目的地的距離。
郭永懷兼職很多,要在好幾個單位上班,為了搶時間,汽車就成了不可缺少的「坐騎」。接送郭永懷的是一部綠色小轎車,車頭上飾有一個奔騰的銀鹿,早上那銀鹿染著朝霞而來,晚上那銀鹿又披著暮靄而去.。
和大多數中國著名科學家不同的是,郭永懷的家庭並非「書香門第」,他出生於山東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在童年和少年時不僅經歷了寒窗之苦,還承受過生活的重負。
1939年春天,中國教育界傳出一段佳話。報考第七屆留英公費生力學專業的有50多人,公布分數時,竟有三人同登榜首,沒有伯仲之分。這三人就是郭永懷、錢偉長、林家翹。可是力學專業的名額只有一個,幸虧有葉企蓀和周培源兩教授力爭,這三位高材生才得以同時被錄取。他們於1939年12月從上海登船出發赴加拿大留學,這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全面爆發,在這樣紛亂的時局下,還能出國留學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大家都很高興。誰知上船後,他們發現自己的護照上竟有日本籤證,上書:「允許在橫濱停船三日,上岸遊覽」。他們認為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時期,寧可不留學,也不能接受侵略者的籤證。中國的知識分子向來有愛國的傳統,在歷史上,「書生」在面對國賊和外虜時,拍案而起者有之、橫眉冷對者有之、投筆從戎者有之。郭永懷等年輕學子的身上也湧動著這樣一腔熱血,為捍衛民族尊嚴,他們不惜犧牲這一難得的留學機會,當即帶著行李下船。直到1940年,他才又有機會赴加拿大學習。
郭永懷是一個善於衝破障礙的人。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後期,噴氣式飛機已經出現,而且速度已經接近聲音的速度,於是許多飛機設計師和心懷壯志的飛行員都想超越聲音的速度。於是一架架新型飛機被製造了出來,一個個勇敢的飛行員向音速發起了衝擊。可不幸的是,一架又一架飛機折翼藍天,一位又一位飛行員無功而返,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於是有人稱音速是「音障」。就在這一時期,郭永懷從加拿大來到美國加州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師從有「航空之父」之稱的馮·卡門教授,開始進行如何跨越音障的研究。1946年,郭永懷寫成了高質量的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此後,他又到康奈爾大學擔任教授,並發表了許多重要論文,他的研究成果為人類突破音障,實現超音速飛行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還發展了新的計算方法,可以幫助解決突破音障的難題,錢學森將這一方法命名為「PLK」方法。其中「K」就是「郭」的第一個英文字母。「PLK」方法在力學和其它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在人類已經實現了超音速飛行,這裡面就少不了郭永懷的貢獻。
憑著他的研究成果和業務能力,想到美國任何一家科研單位都是沒有問題的,可是他在回答「為什麼要到美國來?」的問題時,十分坦率地說,到美國來,是為了有一天能回去報效祖國。因此,在美國,他就不能進入與國防尖端技術有關的實驗室工作了,而他也有意不去和那些「敏感部門」打交道,免得將來給自己的回國增添麻煩。
1956年,周總理代表黨中央,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郭永懷毅然回國了,在臨行前,他當著許多美國朋友的面,把自己的手稿、筆記一頁頁投入火中,望著那飛去的灰蝶,他的夫人李佩覺得太可惜了,那是郭永懷的心血啊!可是郭永懷說,那些東西都記在了他的腦子裡,這樣做是為了回國方便。
郭永懷想得非常周到,此時,他已經是卓有成就的著名科學家了,是美國數學學會會員,又正是年富力強之時,美國有關方面一直在密切注視他的動向,1953年,就連英國人邀請他去講學,美國政府都不同意,更何況現在是要回到新中國去。
郭永懷一家就要返回新生的祖國了,這是在當時是很有影響的事,胡適曾經為如此富有才華的學者回國,發出感嘆說:「連郭永懷這樣的人都要回去了,可見人心向背。」
太平洋不太平,那時的太平洋尤其風雲莫測,果然,在回國途中,和他們同行的一位中國科學家,就因為在行李中攜帶了筆記等,受到了美國當局的嚴格搜查,那些筆記被強行扣留。這件事讓李佩更欽佩郭永懷的遠見了。
當郭永懷等中國學者走過羅湖橋時,何祚庥和胡翼之已經在迎接他們了,何祚庥還帶來了錢學森的一封信,郭永懷打開一看,那信竟如同一團烈火,把他的心燒得熱熱的。錢學森在信上說:「這封信是請廣州的中國科學院辦事處面交,算是我們歡迎您一家三口的一點心意!我們本想到深圳去迎接你們過橋,但看來辦不到了,失迎了!我們一年來是在最愉快的生活之中,每一天都被美好的前景所鼓舞,我們想你們也必定會有一樣的體驗。今天是足踏祖國土地的第一天,也就是快樂生活的第一天……自然我們現在是『統一分配』,老兄必定要填寫志願書,請您只寫力學所,我們拼命歡迎的,請您不要使我們失望……」
20xx年永遠懷念郭永懷精神徵文二:
我同郭永懷先生和李佩先生相識是在1953年,地點是加州理工學院,當時郭先生利用學術休假到加州理工學院和錢學森先生進行合作研究。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他是一位很有造詣的彬彬學者,屬於我的老師輩。在此期間我和郭先生的接觸很少。兩位先生的合作顯然很有成效,因為不久錢先生就發表了以龐加萊、萊特希爾、郭永懷命名的著名論文PLK方法。
中科院力學所成立,錢先生急切地盼著郭先生回來和他一起工作而且告訴我們郭先生將很快回來了。果然,1956年10月郭先生全家從美國康奈爾大學回到北京。火車抵京那一天由於某種原因錢先生未能到車站親自迎接。因為我能認出郭先生一家人,所以就派我去了。接到後郭先生夫婦和女兒郭芹住進了北京飯店。
郭永懷先生的到來明顯加強了中科院力學所的領導力量,分擔了錢所長的許多工作,明顯加速了中科院力學所的建設。錢郭二位先生相互了解很深,有深刻的友誼,各方面都十分默契。他倆研究問題,心領神會,很快便能得出統一意見,郭對錢也十分尊重。這是辦好中科院力學所的絕好條件。事實證明也確實是這樣。
初到中科院力學所,郭先生的名義是學術秘書,不久改任副所長。郭先生很快便把幫助錢先生整頓所的秩序,訂立規章制度。例如,郭先生把所圖書館每月增訂外文期刊的工作統一抓了起來,改變了過去隨便有哪位高研同意便訂的混亂做法,避免了許多重複和浪費。郭先生直接抓圖書館的工作,不久中科院力學所圖書館便成為全院最好的圖書館之一。又如1957年全國第一屆力學大會之後,決定創辦力學學報,郭先生承擔了繁重的主編任務,使力學學報一開始就有個高起點,他調來在所工作的北大數學力學系研究生畢業的董務民擔任責任編輯,為力學學報的徵稿、審稿、定稿確立了一整套規則。郭先生的領導下力學學報越辦越好,成為我國最好的學術期刊之一,在讀者中享有很高的聲譽。至今在經過五十多年風風雨雨之後,郭先生對力學學報的影響尤在。
郭先生在國外主要是從事理論工作和解析工作,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他選定的課題都是國際上的難題。他不畏艱險硬是堅持用解析方法把它們做到底,得出重要的結論。這些工作使他在國外學術界有很高的聲譽。為此人們往往把他看作一位單純的理論家。使我感到意外的是,他也很重視新技術和實驗工作,而且為新成立的中科院力學所帶來了新技術和實驗手段。這至少包括當時世界上出現不久的激波管技術和等離子體動力學。後來我了解到,原來在郭先生準備回國之前,他曾經專門考察過他認為為我國科學發展所需要的新技術和新領域。
嚴格說錢先生和郭先生都是以應用數學為主要工具的理論家。這裡說的理論家是那些其本人主要從事理論研究工作,但同時對於其所進行的理論研究的實際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對理論研究的現實和可能的應用有明確的認識,對理論研究還需要那些實驗研究的相互配合有充分的認識。因此兩位先生有過人的寬廣視野和長遠戰略思考。一次郭先生當面問我,領導一個研究所的人應當是有理論見解的(好的以實驗為主的科學家同樣可有很高的理論見解),還是什麼別的人。我的回答是前者。當時他感到滿意。我想這是因為如果科學研究缺少高一層次的理論指導、理論研究或實驗研究便會失去方向,落到跟著別人走的地步,難以有所創新。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