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過端午節風俗詩句(重提民俗之菽水承歡)
2023-11-30 16:11:19 2
點擊題目下方平江鄉友網,每日為您推送平江最新最有趣的內容
作者:彭以達
人到老年,常常對新發生的事件記憶不起來,然而對六、七十年前的幼兒時期見聞的事卻十分清楚,仔細地去推敲,確實仍然有很多好的東西,儘管現實中已蕩然無存,但把它記錄下來,傳承下去,還是挺有意義的。例如現在讀到成語「菽水承歡」時,我們只知道常用以稱晚輩對長輩的供養。可是我們小時候卻認為是一種常態化的習俗——即在自己生日或父母生日時作兒女的晚輩都要用黑豆或黃豆煮湯放糖,用蓋碗裝好送到長輩手中,供他們食用。
我小時候,因為是父母的唯一男孩,特受寵愛,但每次父母煮好豆湯送給祖父母吃時,儘管我看著十分嘴饞,卻從來都沒有沾過一點光,而使我很不高興,此時,母親總是一改往日的慈祥,並以十分嚴肅的神情說:「這是只能給公公、婆婆(祖父、祖母)吃的」。也許是多次經歷後習慣了,我也漸漸曉得熬製豆湯是只供「大人」吃的。至於其中的具體原因也沒有再去追問。
我逐漸長大,讀書,知道古人說的「菽」,就是豆或豆類的統稱,菽水也就是豆子煮的湯了。讀毛澤東給李淑一的信中有「寄上三百元,聊佑菽水」之說。何以如此謙稱?後讀《論語·禮記·檀弓》「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通過這段對話,孔子告訴人們,在貧困的情況下,只要用普通皆有的豆子煮湯去侍奉雙親,因而能取得雙親的歡悅,也就是說盡孝了。故對父母盡孝並不在乎所供物質的貴賤,關鍵是有那份愛心,能把心意放在父母身上,父母自然會感到安慰,表現歡悅,這就是兒女們孝的具體行動。因此,千百年來,中國民間就以菽水承歡作為踐行孝道的習俗延續下來。
百善孝為先。今天我們在發揚傳統美德的時候,重提「菽水承歡」的習俗,在自己生日或父母祖父母生日的時候,精心熬製一碗香甜的豆湯送到老人們的手中,看著老人們笑眯眯地喝豆湯,讚美晚輩「懂事、有孝心」時,那種親情之間的感覺更是十分愜意的幸福,此事簡單而行,不妨大家照著做做看,對此有詩嘆曰:
菽水承歡古所傳,
人間百善孝為先。
常懷敬意思親故,
共享天倫樂無邊。
(作者系城關鎮人,縣政協原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