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唐景崧此人?唐景崧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表現?
2023-11-10 23:55:37 3
唐景崧是清朝末年大臣,任臺灣巡撫之職,同時也是清政府最後一位臺灣巡撫。在其任期之內,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廷慘敗,與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此次條約中,臺灣島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既然他所在的任地都已經被朝廷割讓給他國了,他自然就不能再在臺灣為官,而清廷從此以後也再沒有臺灣布政使一職了。
唐景崧是一位不甘平凡,抓住時機就想往上爬的人。唐景崧中進士之後,便留在禮部工作,後補主事之職。此後的十八年間,唐景崧都鬱郁不得志,一直做著京中小官。唐景崧不是淡於名利之人,只不過是沒有合適的時機往上走而已。
後來法越戰爭爆發,唐景崧明白自己的機會來了。所謂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他自請前往前線,聯繫劉永福黑旗軍及其他民間組織,共同與清軍抗擊法國。戰爭前線雖然有喪命的危險,但是卻也是他能擺脫現在的低微官職,往上衝的關鍵。事實上他也賭對了,此戰後他被賞四品卿銜,後來被調往臺灣,任臺灣布政使。
歷史上對於唐景崧此人的個人評價實際並不高,而一切都源於甲午中日戰爭中唐景崧的表現。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後,臺灣的抗日戰役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他任臺灣巡撫後,查明敵情,上奏朝廷:「查倭人雖鴟張於北,而志不忘臺。六月以來,時有倭輪遊弋測水,故臺灣設防與臨敵同。」唐景崧此後再日本啟動一級戰備,足以見他在這一點上還是比較英明的。「臺灣逼近閩粵江浙,為南洋第一要害……欲固南洋,必先保臺,臺若不保,南洋永遠不能安枕。」對於臺灣的重要戰略位置,他有著非常明確的認識。
首先他加強臺灣的海防,「以廖得勝統滬尾諸營,佘致廷帶三營副之。……委知府朱上泮帶四營助守澎湖」,「劉永福仍守臺南」。
他「並募炮隊前往協防;又開水旱雷一營,擇要分置」,順便籌建牽拉電線,以便能迅速的指揮作戰。
其次聯絡會黨等民間武裝,共同抵禦日軍的侵略。唐景崧在中法戰爭中,拉攏劉永福一部,取得了抗法戰爭的勝利。中日戰爭後,他再一次動了這個心思,「請旨下號召海內豪傑,無論海寇、馬賊,有能奪回失地一處者,予爵賞,世守其土;有能捐輸槍械助人立功者,爵賞同。」
最後他四處籌集軍餉,以保證戰略物資的供應需求。他除了積極向中央政府申請財政撥款外,便是四處遊走在民間商戶中,籌集各地經費。而這些籌集的軍餉,大部分都被用來購買武器,以抵抗日本的船堅利炮。
看這上面三點,大家肯定覺得唐景崧做的還是不錯的,為什麼歷史上卻給他負面評價呢?關鍵就在接下來的事情上了。
甲午戰爭戰敗後,清政府與日本政府籤訂的《馬關條約》中有割讓臺灣島一項,而清政府也同意了這一款項。
在臺灣島被割讓給日本後,唐景崧仍然滯留臺灣,帶領軍民共同抗日。他集臺灣軍政大權於一手,建立民主國家,其本人為大總統,共同抗日。為了得到國際上的支持,唐景崧還以臺灣島上豐富的礦產資源為資本。不過《馬關條約》籤訂後的抗日,並不是唐景崧愛國主義情懷,而是迫不得已。也就是說,並不是他不想離開臺灣,而是離不開。等到後來,臺灣獨木難支之時,他毫不猶豫的就帶著剩下的經費逃回到臺灣對岸的桂林,在桂林隱居,致臺灣人民於不顧。
唐景崧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表現有好有懷,是一個毀譽參半的抗日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