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碧水入畫來(青山綠水入畫來)
2023-11-10 20:53:21 2
來源:經濟日報
圖①② 航拍的三明市建寧縣富強石材礦山景觀。(建寧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圖③ 航拍的三明永安市萬頃竹海景色。 (永安市林業局供圖)
作為我國南方重點林區之一,福建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達66.8%,連續43年位居全國首位。位於武夷山脈與戴雲山脈之間的三明市,更因其超過78%的森林覆蓋率而成為福建的綠色寶庫。
「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積極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多年來,三明市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用生態助推發展,將發展融入生態,繪就了一幅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優美畫卷。
好資源如何用
豐富的森林資源與優質的生態環境,一直是三明最亮麗的名片和最核心的競爭力。初春時節,記者走進被譽為「中國林改小崗村」的三明市永安市洪田鎮洪田村,目光所及之處,竹林鬱鬱蔥蔥、青翠欲滴,匯成了無窮無盡的綠色海洋。
2003年起,永安率先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並取得成功,成為了全國首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示範縣、全國首批林業改革與發展示範區。但新形勢下的森林資源保護工作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國有林、生態公益林被非法侵佔及零星盜砍現象突出,造成資源破壞嚴重,同時由於農村大量勞動力外流導致林區基層的防火力量明顯弱化。針對這種情況,永安市推行森林資源管護社會化、一體化機制,組建了福建省首家專業化森林資源管護單位――永安市金盾森林資源管護有限公司,實現從原來「自家林子自家看」到「自家林子由專業隊伍來看」的轉變。
金盾公司總經理助理胡永生說,公司下轄森林巡防大隊和森林消防大隊,採取森林巡防、消防「二合一」的方式,下設10個巡消防中隊。「我們將巡防隊員的管護責任區劃分為102個管護網格,每個網格的平均面積不低於2萬畝,做到全覆蓋、無盲區,隊員就是網格內的森林『管家』,中隊長則相當於小區的『物業經理』,業主對管護服務的滿意度是巡防隊員績效考核的核心指標。」胡永生說。
依託金盾公司專業護林員隊伍,永安市實現了森林資源管護網格化、全覆蓋,有力促進了林區治安穩定。管護山場被盜林木流失量從2012年的1760立方米逐年下降到2020年的約50立方米。隨著管護區穩定的輻射帶動,促進了永安全市森林經營區的平安和諧,林區盜伐、毀林、侵佔等破壞現象大幅度減少,林分質量明顯改善提高,森林資源蓄積總量持續增加,森林生態功能持續增強。永安市的森林火災也從之前的每年20多起下降控制在每年5起以內。
「不砍樹,也致富。」永安市林業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楊敏說,萬頃竹海是永安最美的風景。永安市竹林資源豐富,全市有竹林面積102萬畝,人均竹林面積6.7畝,居全國第一。藉助竹資源豐富的優勢,永安大力發展竹產業,減少森林採伐,讓竹產業成為富民產業。「我們利用竹子3年至5年的生長周期,替代必需生長30年至50年的林木,真正做到『以竹代木』甚至『以竹勝木』,實現了百姓富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楊敏說。
好項目圖啥來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三明發展的最大優勢,好生態才能帶來好產業。
在閩贛交界的三明市建寧縣,有一座隱藏在綠野仙蹤中的「藍寶石」礦山。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提到礦山,想到的就是散亂的石渣、漫天的灰塵以及渾濁的「牛奶河」。但這座由福建省富強石材有限公司經營的礦山卻入選了第一批福建省工業旅遊示範基地培育名單,還被自然資源部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沿著礦山的觀光木棧道拾級而上,一路都穿梭在茂密的樹林中,精緻的小木屋和清澈的泳池點綴其中,相映成趣,令人心曠神怡。
富強石材董事長彭宜斌說,自2006年開始生產以來,開春種樹就成為了富強石材堅持至今的傳統。在開採初期,環保投入的資金甚至佔去了絕大部分的利潤。不抓緊賺錢反而先忙著種樹,那時很少有人能理解這種行為,但彭宜斌有他的堅持:「建寧是閩江的源頭,在這裡開礦,我們就必須保護好生態,礦山才能走得長遠。」如今,礦區內林木蔥蘢,層巒疊嶂,棄料場上幾乎看不出採礦的痕跡。
「近年來,公司先後投入上億元用於打造綠色礦山,建成室外遊泳池、觀光木棧道、觀景平臺等,園林式礦山景觀基本形成。我們打算將礦區變成景區,正規劃建設多種旅遊資源為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主題礦山公園。」彭宜斌說。
生態優勢要轉化成為發展優勢,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必不可少,但是,發展什麼樣的產業,招引什麼樣的項目,直接影響到發展質量。「十三五」以來,共有46個高耗能、有汙染等不符合綠色發展導向的投資項目被建寧拒之門外。
青山綠水、亙古純淨。建寧好生態,引來了「金娃娃」。一款名為「明一天籟牧場巴氏鮮牛奶」的產品在福建市場頗受消費者歡迎,「明一天籟牧場」就位於建寧縣裡心鎮上黎村。走進天籟牧場,道路兩側的櫻花絢爛奪目,房車基地、研學中心、荷蘭風車、戶外兒童遊樂園等構成了一幅田園牧歌式的寧靜畫卷。
明一國際集團總裁陳宏鑫解釋,之所以選擇在建寧投資建設,就是因為建寧地處閩江源頭,是三明生態文明建設最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這裡有優質的土壤、水、空氣,最適合發展綠色食品和生態產業。依託好山、好水、好生態,明一國際紮根建寧,打造規模巨大、體系完整、現代化程度高的萬畝高山生態牧場和高新科技生態產業園。
目前,建寧縣正積極培育綠色發展引擎,推動農產品向綠色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向文旅康養方向發展,引導傳統產業向綠色產業轉型發展。
致富經怎麼念
行走在三明的鄉間田野,處處是青山起伏、綠水蜿蜒的旖旎風光,仿佛置身於山水畫之中。近年來,三明充分發揮自然與人文的豐富旅遊資源優勢,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逐漸打響「中國綠都・最氧三明」品牌,讓青山綠水既有顏值又有價值,讓山水畫變身致富經。
對於初到三明市泰寧縣的遊客來說,位於杉城鎮際溪村的「耕讀李家」森林康養基地幾乎是必去的一個參觀點。曾幾何時,際溪村還是省級重點貧困村,村民生活主要依靠種糧種煙和外出務工,村集體經濟來源單一,要依靠政府幫扶,破解際溪村貧窮落後的面貌成為杉城鎮黨委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4年,依託村內自然人文景觀資源稟賦豐厚等優勢,際溪村啟動實施了「耕讀李家」建設項目,保護性開發「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傳統古村落。經過幾年的發展,際溪村就從一個村財不到5萬元的落後山村,發展成為如今村財近30餘萬元的鄉村振興示範村。
作為「耕讀李家」的運營管理方,泰寧縣杉城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日生告訴記者,「耕讀李家」項目建設不是簡單地「推門見山見水」,而是堅持發展理念,創造性地開發山水田園的綜合效益。
李日生介紹,「耕讀李家」項目把生態發展貫穿旅遊開發全過程,把丹霞、森林、田園、村落等風貌原真性地呈現給遊客,著力打造「離凡塵最遠,與心靈最近」的村落式森林康養基地。通過景區開發和崖壁鐵皮石斛種植項目等,將村裡的山地、林地、崖壁等自然資源變為「聚寶盆」,每年收取林地、崖壁等資源使用費12萬元。將歷史文化內涵轉化為鄉村旅遊發展優勢,實施各種文創旅遊項目,將村集體閒置房屋出租作為研學營地,民宿旅館通過租金收益、資源有償使用等方式,實現村財增收,村民致富。
綠色發展必須以富民惠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讓發展更有溫度,讓人民幸福更有質感。泰寧縣文旅局局長江茂求表示,多年來,泰寧縣始終堅持「旅遊興縣」戰略不動搖,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讓青山綠水可持續轉化為無價之寶,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基層群眾。目前,以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產值超泰寧縣GDP的三分之一,旅遊收入在農民純收入構成中佔四分之一,旅遊從業人員佔全縣總勞動力的五分之一。(經濟日報記者 劉春沐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