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甲骨佔卜筮數怎麼寫(甲骨佔卜怎樣判斷結果)
2023-11-12 05:07:36
甲骨文數字象形字對照圖片
甲骨文數字象形文字圖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象形文字(hieroglyph)是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的,是一種最古老的字體。與表音文字不同,象形文字屬於表意文字。學習和使用難度較表音文字大,但信息密集度高於單純的表音文字。
擴展資料:
甲骨文自發現以來,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過多種不同命名:
1、從書寫材料角度,其文字刻寫於龜腹背甲和獸骨之上,因而有龜甲文字、龜版文、龜甲獸骨文字等名稱。
2、從文字用途角度,其文字用於佔卜記錄,因而有卜辭、貞卜文字、甲骨卜辭等名稱。
3、從書寫方式角度,其文字為刀筆刻劃,因而有契文、殷契文字等名稱。
4、從文字發現位置角度,甲骨文大多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遺址,因而有殷墟卜辭、殷墟書契、殷墟文字,簡稱卜辭、殷契、契文。
甲骨卜辭的殷墟遺址
由於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點,從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戰爭爆發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等人先後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帶進行了長達10年的15次考古發掘,不僅先後發現了總計24900多片甲骨,而且發現了商代後期的宮殿、宗廟遺址和王陵區,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銅器、玉器、陶器,從物質文化上提供了殷墟為商代王都的證據。殷墟成為世界聞名的古文化遺址,又一次震動了中外學術界。
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又進行了多次調查、發掘,大體弄清了殷墟的範圍和布局。位於安陽市區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為中心,東西約6公裡,南北約5公裡,總面積30平方公裡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帶是殷王居住的宮殿區,發掘出宮殿基址數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積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區,先後發掘出十幾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宮殿附近發現了兩座甲骨文檔案庫和鑄銅、制玉、制骨、燒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殷墟發掘延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收穫之豐,是中國考古史上罕見的。
為了紀念殷墟考古的偉大發現,1987年秋,安陽市在宮殿遺址區東北面修建了一座殷墟博物苑,復原和再現了3000年前殷王宮和一些建築的風貌。1976年春,在宮殿區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處,發掘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將軍婦好的墓。甲骨文記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佔卜後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徵西討,打敗了周圍20多個方國(獨立的小國)。有一片甲骨卜辭上說,婦好在徵戰羌方時,統帥了13萬人的龐大隊伍,這是迄今已知商代對外用兵最多的一次。婦好墓是殷墟發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銘文,是唯一能與甲骨文、歷史文獻相印證,從而能確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對殷墟70年的考古,特別要提出來的是對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證與發現:
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宮殿區發掘出一個甲骨坑,保存著帶字甲骨17096片,記錄著商王武丁時期的許多活動,看來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檔案庫,這批甲骨片的出土,對考證武丁時期的社會、文化、生活有極寶貴的價值。發掘時坑中還發現埋有一個身體蜷曲、側臥的屍骨,其身軀大部分壓在甲骨上,專家認為可能是檔案庫的看守人。
第二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發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與這批甲骨同時出土的還有陶器製品,這種甲骨與陶器共存的現象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寶貴資料。
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園莊東地發掘出一個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疊壓厚度卻達0.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記載內容豐富,而且問卜者都是武丁時期的王族成員和高級貴族。說明這個時期,佔卜活動已不限於最高統治者國王,王室貴胄都可以利用佔卜來預測吉兇了。
商朝的文化產物,我國最早的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用來佔卜兇吉。
不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用來佔卜兇吉,
而是把佔卜的結果用甲骨文記錄在龜甲或者獸骨上。
話說,這位大俠想問什麼?
甲骨文中「殷墟」兩字怎麼寫
商朝後期,盤庚即位後,遷都至「殷」,因此商朝也稱「殷商」。
樓上的解釋相當奇怪。「躬」的本意是整個身體,「躳」是「躬」的俗字並不是本字。而且「殷」是個會意字,形象是人在起舞擊樂,本意是「盛樂」。
甲骨文中,尚未發現「殷」字,最早見於金文。
「墟」字本字為「虛」,但此二字最早均見於篆書。
附圖:
甲骨文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化,古代人們為何喜歡在甲骨上寫字和佔卜?
因為當時沒有紙沒有布,沒有可以用來寫字的東西,所以只能在甲骨上寫
古人是如何佔卜的?真是用火燒龜甲嗎?
佔卜是中國比較古老的巫術之一,有很久的歷史。那時候人們對於自然不了解,生產力低下,被自然地力量所禁錮。所以先秦時代,凡國家大事,都要用龜甲進行佔卜問吉兇。後來到漢代,直到漢武帝時期,龜甲仍然是佔卜的主要形式之一。
《禮記·曲記》中記載:「龜為卜,蓍為筮。」這裡面的「卜」就是用火燒龜殼使其產生裂痕而預測禍福吉兇的方法。而「筮」則是用蓍草來佔卜的方法。古人通常認為「小事則筮,大事則卜。」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烏龜的背甲隆起來像天,但是腹甲平坦,就好像大地。烏龜仿佛背負著天地一樣,所以一般被認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靈物,龜殼也被用來預知存亡興衰。殷商時期,帝王的卜官用碳火燒烤龜甲,然後根據龜殼的裂紋來卜卦。
佔卜的時候,把龜甲放在火上灼烤就會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這種聲音被古代的人們理解為神在傳達什麼旨意,可以預測吉兇禍福。預知國事、戰事、災難、天氣等等。「卜」字的由來,就是因為火燃燒龜殼以後,很容易出現「卜」字般的裂紋。
首先用古文在龜殼中間刻下所要佔卜的事情,儘量寫得簡短一些,最好在三個字以內。然後把龜甲放在火上燒,等到龜殼裂開以後把它取出來。如果裂痕沒有經過那些字,說明是吉兆,如果裂痕在那些字上停止,說明是一般。如果裂痕穿過那些字,這就說明是兇兆。
《周易·繫辭》中記載: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亶亶者,莫大乎蓍龜。《禮記·禮運》記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古代的時候能把龜和麒麟、鳳凰、龍這些傳說中的動物一起並列,足以見得龜的地位很高。
《禮記·曲禮》疏引劉向曰:「蓍之言耆,龜之言久。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神,以其長久,故能辨吉兇。」所以春秋時期還有「筮短龜長」的說法,認為龜象長,卜更為靈驗。
但是龜甲卜卦已經失傳,後來都是用蓍草。但是因為蓍草的程序較為繁瑣,普通人很難掌握運用,所以後世又出現了三錢。就是用三個銅板來測禍福吉兇,民間較為盛行。
龜甲主要是由角質和骨質等有機質組成。一般為白底黑斑或黃底暗褐色斑。色斑多呈褐、黃、黃褐及黑色。在放大觀察下可見許多圓形色素點堆聚組成了邊界不規則的色斑。色素點愈密集,則色斑顏色愈深。
刻錄卜辭的時候,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依據,那就是伴隨著龜甲被灼燒的聲音同時出現的龜甲裂縫。在佔卜者看來,龜甲的裂縫看起來玄妙無窮。刻錄在甲骨上的文字痕跡,行之疏密,字的結構迴環照應。郭沫若曾經感嘆道:其契之精而字之美,令吾輩,千載後人神往。
殷商刻在龜甲、獸骨、人骨上記載佔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成熟文字。用灼燒龜甲來佔卜吉兇,是商代巫師們佔卜的主要方式。殷王武丁佔卜用的通常是龜腹甲。因為商王幾乎每事必佔卜,所以甲骨文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