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約克城」號航空母艦
2023-11-12 05:25:12 1
著名的海底探險家羅伯特·D·巴拉德繼發現「泰坦尼克」號之後,又有新的重大發現。1998年5月,巴拉德先生帶領他的海洋探險隊,在當年美國老兵比爾·薩吉、哈裡·費裡爾和日本參戰人員大崗春三、森村次郎的陪同和美國海軍艦艇的協助下,在太平洋的中途島附近海域發現了半個世紀前日美中途島海戰中沉沒海底的美國「約克城」號及日本「赤誠」、「翔鶴」、「蒼龍」、「飛龍」號航空母艦等戰列艦艇,以下是他發現「約克城」號航空母艦後寫下的一篇記述文章。
在美國海軍潛艇探照燈的照射下,「約克城」號航空母艦顯露了它那已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的龐大身影,航空母艦甲板上的防空高射大炮的炮筒仍然直指天空。
中途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我們在當年中途島海戰中有為數眾多的各種戰艦沉沒的海域連續搜索了四天四夜。當年,在這片浩瀚的水域和廣袤的天空間,美日雙方參戰部隊藉助各種艦隻和戰機,展開了一場大規模廝殺,死亡者數以千計,共有5艘航空母艦被擊沉於太平洋海底,它們在這片洋面下3英裡的澡處沉睡,一躺就是五十多個年頭。如今,我們決心找到這些曾經英勇「捐軀」的戰艦,使之重見天日。我和探險隊員們在中途島海區航行,找遍了美國「約克城」號艦母有可能沉落的每一處洋底,最後,經過無數次的艱辛與挫折,我們終於與它在大洋深處如期而遇。令人振奮的消息來自電腦區域網路的一個終端顯示器,有一個可處理多種信號的電極板被置於水下17000英尺的洋底,與水面的網上電腦連接,可及時地把海底信號發送上來。來自夏威夷大學海洋測繪學院的聲納專家卡倫·桑德先生馬上對電腦顯示屏上出現的一個黑色團塊作出推斷,認為它很可能就是「約克城」號航空母艦躺臥于洋底的艦體。
同樣來自夏威夷大學的另外幾位海洋測繪員操作著名叫MR-1的海上雷達,這是一個外形像魚雷的東西,我們一直用鏈條將它拖於「蘭內·庫伊斯特」號探測船的後面。海上雷達把聲波信號集束髮射到洋底,將其反射波收集起來,再由電子計算機把這些反射回來的信息傳輸到電子影像顯示器或掃描儀上。在我們用這種方法發現了「約克城」號後,又先後找到了躺在洋底的4艘日本航空母艦。
我們這次的海上搜索行動開始於1998年5月2日,自那日起,我們的船拖著MR-1海上雷達,在面積為20×10英裡的海上搜索圈內不停地搜索。這個面積與當年我帶隊搜索「泰坦尼克」號和「比斯馬」號沉船時預先劃定的搜索圈大小几乎相等。
到了5月5日,有關這個搜索圈的海圖已經被我親手建立起來的、由電腦構成的通訊網絡所覆蓋,電子掃描儀可以被看作反映這片海域全景的海底地形圖。我在上面用電子繪圖儀描繪出一條帶箭頭的線,以直觀地顯示出海底搜索行動的進度,並用聲納數據在箭頭旁作出注釋。卡倫·桑德先生於5月5日探測到一個目標物,它大約800英尺長,43英尺高,這個目標物很可能是海底突出的山脊,但它的長度恰好與「約克城」號的長度相當,而且隆起部看起來也極像「約克城」號的輪廓。如果該艘航空母艦的一部分已經沉入了海底淤泥中,那這一推斷便顯得更有道理了。
我決定重新起動海上雷達,並將美國海軍專用的多級鏈條海底控測車徐徐送下海底。15000磅重的無人駕駛潛水艇被系在一根金屬鏈條上,可潛入水下20000英尺深處,同時它可以通過內置控制電纜與水面作業系統相連接。一個操作手和一名助理坐在操作艙裡,通過操作槓桿控制著金屬鏈,以便能使多級鏈車向任何方向移動,他們同時也控制著鏈條車上捆綁著的電子攝像與顯示裝置。
第一次把多級鏈條車送向「約克城」號時,遇到了失敗。在它下降到大約5000英尺的深度時,金屬鏈出現了裂縫,海水由裂縫滲入,造成了鏈子內置的電纜線短路,鏈車運行失靈,水下探測燈和攝像裝置都斷了電。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對電纜線破損的地方及時地進行修理。但可行的辦法是將該部分去掉,並對新的拼接點進行環氧處理。為給鏈索進行加固,環氧處理必須經過24個小時後才能投入使用,因此,我們不得不耐心地等待。
待修理工作完成,下一次嘗試開始後,我戴上特製的「約克城」棒球帽,來到鏈車控制艙。在那裡,有十多個美國海軍人員正等待著再次將多級鏈車往海底放送。這一回,當鏈車在人們屏息靜氣的操縱下潛落到了海平面下15600英尺的深處,也就是說,距海底目標物只有大約1000英尺時,電腦顯示屏上又一次出現了一片黑暗。
這次,有兩個裝著精密儀器的巨型玻璃密封箱被海底洋流強大的壓力壓裂了,洋流擊破了攝像裝置,破壞了電腦的電極板,並把聲納裝置從鏈車上衝走了。在美國海軍技術人員對它進行搶修的時候,我們把探測船開到了離中途島180英裡的東北部海區,以便尋找到新的目標物,因為那裡是當年日本海軍的4艘航空母艦被擊沉的地方。
在用海上雷達對這片新海域進行了全面的勘察之後,我們確定了兩個可能的目標物。我們把鏈車送下了洋底,不妙的是,鏈車剛沾上水,一個液壓裝置就出了毛病,壓力降到了原來的60%。後來鏈車終於在花費了8個小時後抵達了洋底,但剛到洋底就被拖了上來。其大致經過是這樣的:
在花了更多的時間進行令人備受折磨的搜索之後,聲納系統開始工作,發送出了「砰、砰」聲,它讓我在那一天當中第一次產生了可能要發現什麼的預感。在那個令人心跳加快的瞬間,我確信已經找到了獵物,只是還沒親眼看到它而已。
在鏈車控制艙,聲納發出的「砰、砰」聲越來越大,顯示出目標物好像就在它的近處。正在我準備確定我們是否發現了沉船時,一個從海底向上突出的、由海扇石組成的小山丘出現在顯示屏上。海洋真會捉弄人,與之相類似,接下來我們又以同樣讓人心焦的方式發現了一處火山巖。在經過幾天的探測搜索之後,我們找到的另外許多目標都被證實為海底巖體。我離開控制艙,獨自在甲板上走了一會兒,用心品味著這一連串挫折帶來的打擊。
後來,我們不分白天黑夜,也不管天氣好壞,返回到原先為「約克城」號劃定的搜索圈,玩命幹了起來。多級鏈車又一次被送入水下,上面的潛水艇又一次壞在了半途上。於是,我們只得再次對鏈索進行搶修,這就意味著我們又要等待24個小時。
5月19日的早晨,深海多級鏈車終於抵達了16650英尺深的洋底,與顯示屏上的黑色團塊距離非常近,控制艙的聲納突然間嗚叫起來,幾乎與此同時,我在電子監視器上看到了幾塊像泥球一樣的東西一閃而過。而「泰坦尼克」號被發現時的情形此刻也閃現於我的腦際,似乎是一種強烈的靈感刺激著我,我意識到我們已抵達了希望的邊緣。此時聲納傳來的信號顯示它測到的目標物好像是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我真想大聲歡呼起來,但在人員擁擠的控制艙,哪有發洩個人情感的空間。我當然也擔心,它或許又是一次失敗的發現。
鏈車離目標物越來越近,並慢慢地向目標靠近。上面裝的攝像裝置和照明系統運轉良好,在平坦的甲板上,已經可以看到一個被炸彈炸出的黑洞。接著,我又看見了這艘船體的主要結構,並知道了此刻自己是在哪裡一一那裡正是一艘航母的船尾。現在,我們終於發現了「約克城」號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