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五道輪迴的順序(生肖屬龍是那幾年)
2023-11-01 14:16:20 1
佛教「六道輪迴」與道教「五道輪迴」相比有什麼不同?
「輪迴」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佛教信仰中的「六道輪迴」與道教信仰中的「五道輪迴」又有怎樣的異同呢?
說起我國的傳統文化,自然離不開佛教和道教這兩大已發展千年的宗教。中國傳統思想勸人向善,這兩大宗教亦是如此。在發展的過程中,兩大宗教的部分教義相互借鑑並產生融合。在兩種截然不同的信仰中,我們竟能看到類似的神明。
例如:
道教的華光大帝,在佛教的形象為華光天王佛;
道教雷部馬天君,則是佛教的護法四聖之一。
......
不過,由於信徒的追求不同,所以,佛道的某些概念亦有差別。
佛教信仰中的「六道輪迴」,是依託於「三世因果」存在的,這是一套相對嚴謹的宗教理論。在佛教中,「輪迴」又稱流轉、輪轉、生死輪迴,意思是眾生生死死,在死亡後,靈魂又輪迴重新投胎成為另一個人,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
所以,這裡所謂的「三世」,並不可望文生義地將其理解為「前世現世來世」,這個概念是對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段的泛稱。「六道」所指的是六種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態,依照所處境界的不同被分為天道、阿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及地獄道。
想要剖析佛教的輪迴,還得結合佛教思想勸人向善的基本觀來看。
佛教教義認為:人所做出的善行和惡行都屬「因」,這些「因」會釀成不同的「果」。對「果報」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來世託生的「道」。
可以說,這種思想與中國人信奉的「善惡有報」觀念如出一轍,生前多做好事,便能得到善報,來世前往天道或人間道享受福報。若生前作惡多端,死後輕則墮入畜生道,重則淪落下界,在餓鬼道和地獄道中受苦。「三世」循環往復,這種命運的轉輪是為「輪迴」。
之所以佛教會出現這種理念,完全是因為佛教徒的修行方式及追求所決定的。因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有生滅相,而僅有一本住法圓滿而寂靜的狀態,所以,佛教徒的最終目的,就是「涅槃」(無為、自在、不生不滅),超脫輪迴,不再局限於被擺布的命運。
顯然,這種追求與道教的理念是相悖的。
修道者希望通過不輟的修行,將來能白日飛升或兵解成仙,永恆地留存在世界上,達到「仙道貴生」的目的。對於修道者來說,他們所修的並不是「來世」,而是永恆的「今生」。
既是如此,「輪迴」的概念在道教是否適用呢?
由於理念相悖,所以,最早的道教是並不存在「輪迴」這一概念的。既然,修道者能夠通過修行永遠留存於今生,那麼,他們自然不會進入輪迴。
不過,張道陵祖師所創建的道教發展到北魏時期時,寇謙對教義進行了一番修改,與佛教思想進行了某種程度的融合。
寇謙認為:並非所有修道者都能修煉有成,他們仍要受輪迴之苦,終有一日進入來世。所以,為了鼓勵信徒修行不輟,寇謙提出前世的修煉對今生亦有影響,今生的修行會為來世奠基。從這以後,道教開始有了「輪迴」和「功德」的概念。
王重陽創立全真派後,這種思想被寫入道書:
「所以來生而身有等殊,壽有長短。既生復滅,既滅復生。轉轉不悟而世世墮落,則失身於異類,透靈於別殼。至真之根性不復於人,傍道輪迴,永無解脫。」
「人生欲免輪迴,不入於異類軀殼,嘗使其身無病、老、死、苦,頂天立地,負陰抱陽而為人也。為人勿使為鬼,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
道教引入了「輪迴」的概念,並借鑑了佛教的「六道」,創造出「五道」的說法:
一道者,神上天為天神;
二道者,神入骨肉形為人神;
三道者,神入禽獸為禽獸神;
四道者,神入薜荔者,餓鬼名也;
五道者,神入泥黎者,地獄名也,神有罪過入泥黎中考。
這「五道」說把生命分為五類,分別為天、人、禽獸、餓鬼、地獄,合稱為「眾生」。最低、最痛苦的是地獄,最高、最清靜的是天。天神與人同屬眾生,「各有壽夭」,都有一個生命周期。然而,雖然道教有五道之說,但修道者的終極追求並不是飛升天道,仍是永遠留存在世界上,「與道合一」才是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標。
道教以生為樂,並進而追求長生不老。甚至於,道教認為:人的生命並不取決於「天命」。正如《西升經》所說,「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人的生命存亡、壽夭長短,決定於自身,而非由天命決定。人只要修道養生、與道合一、安神固形,就可以長生不死。生與道合一,生與道相保,即是道教的基本教義,更是道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徵。
不過,在與佛教思想的融合過程中,道教的留存出現了變通。
此後的道教認為:「守虛無者」是修道者的最終形態,以這種方式證道者可以與自然融合,這一點與佛教的「涅槃超脫」高度相似。對於道教來說,飛升仙界只是修行的一個階段,成為仙人的「守神者」可以居住在天宮,在此地向更高的境界修行。
在修行方式上,道教更傾向於今生的修行。修道者本著「無量度人,仙道貴生」的信念濟世度人,並以此作為修行之本,這一點,與佛教視前世現世來世等同的思維略有不同。
六道輪迴正確順序是什麼?
六道輪迴正確順序:人道(人)、天道(天人)、阿修羅道(魔)、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三惡道)。然在六道中,卻以人道為中心,因人心的善惡觀念而隨心所欲的去追求,造成報果。
一般把六道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天道,修羅道,人道為三善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為三惡道。
如果要劃分等級,也只能按所受果報來分,享受福報的為三善道,以天道為先,其次是修羅道,再者是人道。
而三惡道是想享受惡報的三道,是以地獄道受惡報最重,餓鬼次之,畜生最輕為順序。
擴展資料
六道輪迴是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後來釋迦牟尼佛出世,隨順此世界觀用以度化世人斷諸煩惱永離生死。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在一定程度上能為信眾帶來福報,所以佛稱其「多牛,多馬,多珠寶」。
六道表示因造作善惡各種業(行為、語言、思想皆稱為業)而帶來的六類果報,並隨順當時世界觀稱輪迴至某一道為「生」,離開某一道為「死」。
眾生依此斷惡修善的真實利益。隨著眾生的煩惱逐步減輕智慧得以開啟之後,才在《中阿含經》、《入楞伽經》、《眾許摩訶帝經》、《頻婆娑羅王經》中開啟真實法義。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六道輪迴
人死後投胎進入幾種道
道教五道,佛教六道。
道教
五道乃是道教本身輪迴轉世體系,今人多知六道而不知五道輪迴。道教認為人應修性守道,清靜寡慾,否則迷淪有欲,淆亂本真。不能返樸歸根,與道同體,其神便入五道。據《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載:
一道者,夢神上天為天神(神道)
二道者,夢神入骨肉,形而為人(人道)
三道者,動物夢神入動物,為動物;人夢動物,形而為人(畜生道)
四道者,夢入薜荔,薜荔者餓鬼名也(餓鬼道)
五道者,夢入泥黎,泥黎者地獄人名。(地獄道)
佛教
六道是佛根據業報身所受福報大小劃分的。分別為: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天道又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人道和天道為善道,其中眾生造作善業多於惡業,樂多苦少。
阿修羅道雖然享有天人福報,但其心因緣受種種染汙,造種種不善業,待其天人福報結束後,便會隨惡業業力墮入人、畜生、餓鬼、乃至地獄道中。
畜生、餓鬼、地獄稱作三惡道,其中眾生造作惡業多於善業,苦多樂少。其中地獄眾生以識為食唯苦無樂。
道教有沒有輪迴的說法。
道教沒有輪迴,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是說有輪迴,而是在談天道的偉大,萬物靜 歸其根是說萬物可以通過「靜」來恢復本心,即《陰符經》所說的「自然之道浸,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靜,故陰陽勝」道家始終認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輪迴是佛家帶來的說法。
六道輪迴是佛教的說法還是道教的說法,六道又是那六道
輪迴理論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 六道者:一、天道,二,修羅道,三、人間道,四、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
「輪迴」是什麼意思?道教中的「五道輪迴」指什麼?
「輪迴」的意思是,佛教當中相信人是有靈魂的。肉體會死亡,但是裡面的靈魂卻可以不斷的循環,從一個身體裡脫離而出投胎成為另外一個人,從而可以無止息的循環,生死相續。
道教中的「五道輪迴」指神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輪迴的說法是釋迦牟尼佛把古印度婆羅門教的輪迴思想重新打造,最後歸為己用來發展佛教。人的壽命有長有短,如果死了就跟重生是一樣的,因為這個人的靈魂還在。但是如果靈魂沒有「領悟」或者「修仙」,那就必定會在紅塵中不斷沉淪,輪迴不斷,無法解脫。
「三界眾生,輪迴六趣,如旋火輪。」大智度論卷十六說眾生輪轉五道,迴旋其中。 大乘心地觀經卷三:有情輪迴,生於六道,如車輪之無始終。成唯識論卷四說,有情眾生,由四根本煩惱,輪迴生死,不能出離。 」-自如觀佛三昧海經卷六。
因而佛教按照善惡來分,分成六道。
道教和佛教的輪迴相比,少了阿修羅道。道家講究陰陽平衡,人就是大自然陰陽調節後的產物。如果生前做的壞事多,那麼死後的魂體屬於陰性,會去幽冥界,去餓鬼道、地獄道或者畜生道。如果生前積德向善,好事做的多魂體就會偏向陽性,回去天上當神仙,入神道。然後根據修行等級,再來劃分是鬼仙、人仙、神仙、天仙、地仙等等這些仙級等級。
輪迴的說法,給了貧苦大眾一個虛假的希望,畢竟沒有人知道死後到底是怎麼樣。但是這個說法把人的善惡和死後的狀況做了個聯繫,起碼體現了道教對生命的尊重,對修性守道的追求。最後達到脫離「五道」,生道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