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貓是什麼貓馴化的(動物界的精神貴族)
2023-11-06 06:02:03 2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麼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不同品種的狗子之間千差萬別,有短腿肚子貼著地的柯基,也有大長腿的靈緹,有氣勢威猛霸道的藏獒,也有身材嬌小的吉娃娃,有毛色鮮亮濃密的阿拉斯加,也有身上光溜溜長著一臉褶子的沙皮狗——這些狗狗不但外貌差異明顯,而且性格和叫聲也大不相同。
可是,與狗相比,除了非常特殊的暹羅貓和加拿大無毛貓,不同品種貓咪的外形特徵就沒那麼明顯的差異了;還有喵星人的性格,不分品種,總是那麼的高冷....
更有趣的是,狗狗與它們的野外祖先,無論在外貌還是性格上都有明顯的區別,哪怕是沒有主人的流浪狗,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餵養和訓練,也能培養出較好的服從性,和主人建立起不錯的感情。
然而...貓咪就很不一樣了。
對於一些從來沒有過主人的流浪貓來說,即便你堅持給它投食,誠心要收養它,喵星人也不見得領情,可能連碰都不會讓你碰一下,對人類世界時刻保持著警覺心理。
即便是家貓,你眼中的萌萌小動物,在人類看不到的地方,同樣是野性十足。
BBC的著名紀錄片《貓的秘密生活》( Horizon: The Secret Life of the Cat)中,研究人員給在薩裡郡的一個村莊50隻貓戴上了標籤與GPS項圈後,驚訝地發現,貓咪的活動範圍極廣,並不是人們通常印象中,房前屋后街頭巷尾的瞎逛——打個比方,它們一宿折騰的範圍,平均跨度幾乎等於天安門到中關村的距離。
霸氣側漏的喵星人盡顯「捕食者」本色
而且,家貓的「隱密社交活動」內容,有可能去是「會見」野生「同類」,互相「結合」;也有可能是在踩點、物色獵物,安排下一步的「狩獵」來改善「口味」,搞些刺激。
暗中觀察
它們的捕食者本性暴露無疑——雖然家貓被人類投食了貓糧並不愁吃喝,但仍舊不能改變它們骨子裡對「野味」的嚮往和追求。
作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狗子從數萬年前的狩獵採集時代就開始被人類馴化,在漫長的歲月裡承擔著狩獵、護衛、放牧、拉車等日常工作,屬於人類的重要「生存夥伴」,在人類的篩選中,不斷往「社會性」動物方向發展。
而且,原本是純食肉型動物的狼,在被馴化成狗的過程中,獲得了澱粉消化能力,逐漸進化成了雜食性動物~這也構成了狗和人類共同生活的生物學基礎——畢竟,能吃到一起,才能過到一塊。
所以,我們看到,即便是外形特徵、叫聲非常接近於狼的哈士奇,它們的性格和眼神已經有了本質性區別——一個把人類看作了食物和競爭對手;另一個則成了人類的夥伴。
相對於狗子,貓咪的馴化歷史,則要晚得多。
貓這個小身材,在人類的狩獵活動中,沒有多大作用。
因此,貓咪的「馴化」,基本上始於農耕社會。
按照通常的認知,人類對貓的馴養源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埃及。
此時的埃及氣候並不像如今這般乾燥,在尼羅河的哺育下,發展出了早期的農耕文明。
有了糧食的人類,必然會被鼠患所困擾。
這時候,最早的家貓出現在了人們的生活中。
雖說除了捉老鼠,喵星人們幾乎從來沒承擔過什麼其他的工作,捕鼠也只是它們的天性而已,但卻不妨礙古埃及人將其「封神」,把貓咪尊為高貴的「大仙」。
金字塔壁畫——人類正在祭拜「貓神」
貓,在古埃及人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它們是太陽神拉的正義化身,也是戰爭女神賽克邁特的象徵,更是女神貝斯特最形象的代表。
而這位頂著「貓頭」的貝斯特女神,又被看成是「法老的母親和養育者」、女性生育能力的「保護者」,在後人發掘出貝斯特的神像旁邊,有時候還會伴有一群小貓,寓意人丁興旺。
古埃及壁畫:貓首人身的貝斯特女神,手持驅逐邪靈的叉鈴和獅子頭裝飾的項圈
古埃及人為貝斯特女神修建了大量神殿,並定期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讚美她的豐功偉績。
有史料記載,古庫巴司泰大街的貓神殿周邊,每逢祭祀大典,最多的時候,能雲集數十萬趕來給貓進行頂禮膜拜的虔誠信眾。
由於貓的眼睛能在黑暗中發光,埃及人又認為貓眼能儲存陽光,可在黑夜中驅除惡鬼。
於是,愛美的埃及女子為了將貓眼散發的神秘氣質轉移到自己的雙眸上,發明了一套特有的「貓式眼線描繪法」,來使自己的眼睛能夠變得性感且炯炯有神。
在古埃及,屋宅遭火災的時候,必須先搶救家貓(不過,很可能貓比人跑得還及時),如果家貓若不幸去世,主人需佩戴哀紗,削眉剃髮,以示哀悼。
同時,人們都喜好將貓咪的形象描繪在陶罐等各種器皿和壁畫上,以表達對貓的崇敬。
貓咪死掉後,但凡有點條件的,也會下本兒給做成貓木乃伊,並將它和盛有食物的碗一起下葬,以供來世食用。
裝有貓木乃伊的精美棺槨
再後來的古希臘羅馬人,也都非常喜歡貓,將貓視為吉祥物。
而在同期的東亞農耕文明,貓咪更是正式成為了人類生存所必須的家庭動物,得到了食物、住所和重點關注愛護——即便正如前面所說的,貓咪勤奮的捉老鼠,很大程度上,只是它本性的釋放,並不見得就意味著喵星人具備了為人類「工作」的「服務意識」。
這時候,開始努力發展農業的古人,亟需解決鼠患——畢竟,相對於同樣能捉老鼠的蛇啊、貓頭鷹這類外型比較一言難盡的動物,軟萌的貓咪們顯然更容易讓人類接受。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們都給了這些毛絨絨的小傢伙極大的自由;而貓咪也經常能在人類聚集區找到豐富的食物。
就這樣,雙方進入了一種良好的互惠循環,這就是人類與貓咪之間奇妙緣分的開始。
沒成想,到了中世紀的歐洲,貓咪,尤其是黑貓,卻被刻意的「妖魔化」了。
甚至,貓被悲慘地帶上了宗教人士為它「量身打造」的「道德的枷鎖」。
在中世紀的油畫、書籍插畫裡,對貓最典型的「污衊性」表達,就是它舔自己屁股的猥瑣姿態。
這種被人類認作極其不文雅的動作,原本只是貓咪們的日常清潔行為。
可在當年被宗教化的「動物觀」中,這卻被視作了一種赤裸裸的自慰,是無恥的魔鬼的誘惑——貓舔屁股把身體盤成一個環狀,像極了誘惑亞當和夏娃嘗試禁果的那條毒蛇。
因此,貓這種動物,被認為帶有極強的性慾望和魅惑的本能——如果你喜歡貓,就等於淪落成和它們一樣的放縱的「獸類」。
而且,在其他中世紀的畫作中,貓咪總是長著人類的眼睛,甚至人類一樣的眉毛,帶著冷酷、憂傷的表情,舉止怪異甚至兇殘,讓人絲毫沒有愛它們的衝動,更別說主動去擼,上去「吸貓」了。
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之所以把貓咪畫得如此古怪醜陋,源自於中世紀宗教對貓的另一個負面認知——貓是邪惡力量的代言。
1233年,羅馬教皇曾經頒下聖旨:黑貓是惡魔的使者,它將地獄與罪惡聯繫在一起。
尤其是在中世紀迫害女性的大規模「獵巫」活動中,貓咪也跟著遭了大難。
那些被打上女巫標籤的無辜女性們,很多是獨居的老處女或者寡婦,她們通常會養貓來作伴和幫忙捕鼠。
此情此景之下,宗教審判人士就腦洞大開地發散出了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想像——貓咪,尤其是黑貓,那是巫婆們和魔鬼溝通的「使者」,遊走於黑暗的魔界和人間,到處播撒邪惡和疾病的種子。
就這樣,狡黠而頑皮、靈巧而機警的貓咪,性格被反向解讀了一番——你看,它們獨來獨往,經常失蹤,這就是去和魔鬼「結合」去了;它們愛舔自己的屁股,行為放縱;它們邁著獨特的,性感的步伐,用各種慵懶的身姿和叫聲來挑起你的欲望;它們在黑暗中布局,悄無聲息一步步接近目標,殺死敵人.....
特別是在中世紀歐洲黑死病橫行的年月,貓咪竟然被當作了帶來黑死病的「元兇」慘遭過多輪迫害。
除了日常的驅趕和毒打,它們多次遭遇了大規模的官方屠貓行動——當黑死病肆虐時,他們會把上成千萬隻貓集合起來,從高臺扔下或綁在火刑柱上焚燒,或者做成貓型花車進行迅遊和抽打鞭笞,以表示驅趕邪惡力量。
而按照現代科學分析,黑死病的就是烈性腺鼠疫。
這個屠貓的後果,可想而知...
經過了數個世紀的「黑暗時代」後,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終於帶來了人類對貓的寬容和重新接受,西方人又開始熱烈的擼貓了。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繪畫中,抱著貓的貴婦
無論東西方文化圈,到了近現代,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貓咪也不再是人類因捕鼠需要而留在身邊的「生存工具」,很多時候,更像是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精神慰藉的朋友、伴侶和家庭成員。
尷尬的是,很可能,你的「愛喵」,它自己可並不這麼認為。
老實說,即便被「馴化」成為了「家貓」的喵星人,具備了相對良好的社會性和較為溫順的性格,但注意,這也是「相對」而言。
通常來講,在小貓崽在出生後的四到八周,是同人類建立「感情」的關鍵時期。
這段時期,小貓如果沒有與人類接觸,就會變得野性十足。儘管家貓的體內仍具有馴養的基因,但它的行為以及對人的親密程度還是更接近野生動物。
同時,一般的貓都能較好地掌控自己的命運——它們獨來獨往,多會自己選擇配偶,不像豬牛羊那樣的家畜,任由人類操作育種。
而相對於「田園貓」來說,那些人類刻意鼓搗出來的,漂亮的「純種貓」,有時候智商低的實在是可怕,而且體質也更加敏感脆弱。
千年來,貓咪們總是遊走於馴化和野性之間——它們可以和人類親密無間,也能隨時獨自一喵勇敢探險。
實際上,在喵星人眼中,把它當作「家庭成員」的人類,很可能就是個「工具」~人類願意這樣餵養和照顧自己,那屬於他們的「巨大榮幸」。
所以,人們經常又戲稱——貓咪吃過就忘恩主。
對於喵星人而言,人類確實改變了它,但又很難說人類已經完全「馴化」了它。人和貓的歷史,其實更像是一種「互相選擇」的過程——貓咪自己選擇進入人類的生活,並按照本喵的需求和喜好,自己馴化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