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趣聞
2023-11-06 19:35:07
低調的巴金
巴金的兒子李小棠在復旦大學讀書四年,學校許多領導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兒子。李小棠畢業後就到上海市政協文史室工作,一幹就是二十多年,沒有一點怨言。1993年,巴金89歲生日時,上海市政協主席陳鐵迪來寓所拜訪巴金。當看到自己屬下的工作人員李小棠時,陳鐵迪奇怪地問:「你怎麼也來了?」這時,巴金才笑呵呵地解釋道:「小棠他可是我的兒子呀!」直把陳鐵迪驚異得半天沒喘過氣來。
林語堂
一所女子學校請林語堂演講,因正值畢業班的「職業周」,所以給他的題目是「文學職業」。林語堂開口就說:「我勸你們不要選文學為職業。在中國有一個著名的女詞人,叫李清照,她就是嫁了丈夫、解決了吃飯問題,才能做出好詞來的。假如李清照靠賣詞為生,她的《漱玉詞》怕是換不到三碗綠豆湯。而趙明誠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大功,就是養活了一位女詞人。所以,我相信你們最好的職業是婚嫁。」一番話,學校師生聽得目瞪口呆。
「一毛不拔」的金庸
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女作家林燕妮和亦舒分別給金庸主編的《明報》寫專欄。每日一篇,很是辛苦。轉眼過了一年,到續約的時候,林燕妮跑來要求漲稿酬,金庸不同意,一本正經對她說:「你那麼愛花錢,給你再多也是全花光的,不給!」過了幾天,亦舒也要求漲稿費,金庸還是不同意,也是一口回絕:「你那麼節儉,給你再多你也捨不得花,不給!」
孫中山的醫術有多高
1892年,孫中山以各門功課一百分的優異成績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
學成後,孫中山被澳門華人公立的鏡湖醫院聘為西醫科主任。他是這所中醫院第一位聘任的西醫,每日上午在該醫院免費出診,不收分文。下午在寫字樓應診,周日10點至12點在此接種牛痘。當時鏡湖醫院沒有西藥,孫中山想出「自願贈醫」、「藥局贈藥」的辦法,由他向鏡湖醫院借款白銀1400兩,開辦中西藥局。孫中山贈診後,由這個藥局贈西藥給病人。
就這樣,有很多中外人士都被孫中山的妙手診治好了。他對於解剖手術方面,特別精通,曾經在鏡湖醫院的一次手術中取出一顆腎結石,大如雞卵,稱重一兩七錢。當時,能取出這麼大的結石,實屬罕見。
第二年,中西藥局遷到廣州,孫中山便通過醫術來結交官吏商紳,籌劃革命運動。清朝官吏都因為他名氣高、學問大,從來沒把他作為懷疑對象,直到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事情敗露後,他才流亡海外,到檀香山開始職業革命者的生涯。
戊申年(1908年),孫中山在新加坡時,中興報記者口患疾病。孫中山僅通過觀其面色便知其病,馬上開出藥方,一星期之後,該記者大病痊癒。
孫中山當年迂至廣州行醫,由於他醫術精湛,待人親切,無論門診或出診,診費一律隨意而付,加上他特別擅長外科手術和治療肺病,在澳門行醫不滿三月就聲名鵲起,招致了葡萄牙醫生的嫉妒。澳門法律規定,醫生從葡政府取得行醫執照後方能在當地行醫。孫中山受到葡萄牙醫生排斥,所以不能在澳門立足。他後來在自傳中也談及此事。
蔣介石吃醋
民國初年,上海《民國日報》原為國民黨元老葉楚傖、邵力子創辦。該報時常發表小言論評論時事,並辦《覺悟》副刊不遺餘力介紹新思潮、新學說,備受讀者歡迎。至國民政府定都南京,葉楚傖、邵力子即赴中樞任職,《民國日報》乃由陳德徵接辦。陳氏忽發奇想,在報上票選中國最偉大人物。結果是陳德徵第一,蔣中正第二。讀者為之譁然。此事被蔣介石獲悉,這個傢伙居然惹到我頭上來了,乃下令《民國日報》將陳德徵趕出報館,永不錄用。
抗戰軍興,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中央日報》也在陪都出版。是時,陳德徵也在重慶,窮途末路,無人理睬。當時的《中央日報》社長兼總編輯陶百川,原在滬與陳共事,乃為陳德徵補上一名主筆,以解決生活困難。一天,蔣介石查閱《中央日報》花名冊,發現陳德徵也在其內,遂嚴詞斥責陶百川,再度把陳德徵逐出報館大門。此後,陳德徵便下落不明了。
再敘一樁有關老蔣的軼事。當時重慶嘉陵賓館經常舉辦舞會,招待中外嘉賓。一次,蔣介石宋美齡夫婦也去了。其間,蔣介石覺察宋美齡兩次不回原座,第三次和一位西裝筆挺的中國人一起跳舞,有說有笑的。蔣介石無名之火頓生,醋意大發,問左右「那位和夫人跳舞的是誰?」侍從長黃仁霖便說,他是交通部參事、留美博士潘光迥(乃知名學者潘光旦胞弟)。事後,蔣介石遂通知交通部,永不錄用潘光迥。潘光迥倒也知趣,既然不能在重慶工作,乃前往香港自謀生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