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申說電影全集(我看人生大事神探大戰和七人樂隊)
2023-11-03 09:18:48 2
上一篇說了《外太空的莫扎特》、《獨行月球》、《明日戰記》三部科幻片,接下來說說稍早看的三部劇情片,《人生大事》、《神探大戰》和《七人樂隊》。
《人生大事》
很喜歡這種電影——事先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沒有不擇手段的炒作,一開始沒有很多的排片、沒有很高的預售……就完全憑藉著好口碑,一步步擴大影響,一點點增加排片,最後掙得盆滿缽滿……
七月份另外一部文藝片《隱入塵煙》其實也有點這個架勢,但是畢竟《隱入塵煙》文藝得太純粹,即便有大量「自來水」,也不可能獲得《人生大事》這樣的高票房……
而《人生大事》其實有商業的一面,雖然探討的是生死這樣嚴肅宏大的命題,但全片依然輕鬆詼諧,笑點密集,可貴的一點是,主創並沒有把精力用在商業算計上,從電影中能感受到創作者滿滿的誠意。
現如今許多賣座國產片屢試不爽的套路是,前半部分搞笑,讓你笑得花枝亂顫,後半部分煽情,讓你哭得梨花帶雨……但《人生大事》不是,全片的笑點和淚點密集地分布在各個段落,讓觀眾一會兒哭一會笑,淚還沒有擦乾呢就破防笑了,嘴還沒有合攏呢眼眶又溼了,笑過哭過後,心裡還有溫暖,還有對人生的思考……這樣的影片,不賣座才怪了!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一來缺乏性教育,二來缺乏死亡教育,本來都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卻都成了避諱。其實孩子只有明白了死亡,才能更懂得活著的意義。在死亡教育上,迪士尼的《尋夢環遊記》是一種方式,而《人生大事》則是另一種方式,都很溫暖,也都適合孩子,沒什麼可避諱的。
演員也是本片成功的最大亮點,不論是扮演小文的楊恩又小姑娘,還是完全顛覆人們想像的朱一龍,亦或是莫三妹的父親老莫,表演之精準、精彩、精湛,都讓人嘆為觀止!但配角就稍稍差點意思,比如選擇了背叛的莫三妹前女友,還有年輕時鬼混長大後還在國外坐牢的小文媽媽,都是溫婉賢惠的長相,與角色經歷多少有些不符。
天上的每一顆星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恰好看這部影片之前,我在和女兒看星星時,也曾講過這個傳說。女兒已經看了許多科普類書籍,一臉嚴肅地說那根本不可能。可到了四十歲,到了我這個年紀,卻開始寧願相信這樣的童話與傳說……
畢竟,當人抬頭仰望星空時,總應該湧出一些念想;畢竟,當我們思念逝去的親人時,一抬頭,就能與他相見……
《神探大戰》
雖然「香港電影已死」的論調,已經流傳了許多年,但是苦苦支撐的50後、60後香港電影人們,依然勤奮不輟地用一部一部的新作,證明著香港電影還沒有死。
尤其是看到韋家輝 劉青雲這樣的組合,即便本片並非銀河映像出品,也沒有杜琪峯參與,但多少骨灰級港片迷,都期待著從該片當中,嗅到銀河映像出品的熟悉味道。
對港片的評價,流傳度最廣的一句是「盡皆過火,盡皆癲狂」。《神探大戰》便把「過火」和「癲狂」這樣的特質淋漓盡致展現了出來,劉青雲扮演的神探,不瘋魔不成活,破案破到了精神分裂,又因為精神分裂破了更多的案……這種人物性格設定,在內地影片中是不可能出現的,當然內地演員裡,也很難有一個劉青雲這樣的類型,能演好這樣的角色。
雨夜屠夫案、飛屍案、魔警案……彌敦道的追逐、廟街的打鬥……黑化的警察、瘋癲的神探、復仇的青年,還有德國諺語「與怪物戰鬥,小心自己成為怪物」的隱喻……
屬於港片的節奏,屬於港片的質感,屬於港片風格……一切依然是香港電影的味道,哪怕是《掃黑風暴》中的董區長在這裡變成了歐陽Sir,也不覺得違和。
看完很爽,然而你依然會覺得,這部影片離經典港片差距還是有點大,儘管韋家輝是編劇出身,也曾寫出過非常非常經典的劇本,可本片的劇情實在漏洞太多,比如大著肚子的孕婦蔡卓妍,跟著劉青雲一起跳樓、跳海、打鬥,還能平安生下孩子,剛剛生下孩子又跳海、又開槍……而李若彤飾演的高級督察,像個始終被人牽著鼻子的木偶,不知道這樣的智商,怎麼升到那個位置的……
不光是劇情太離譜,而且有些劇情實在似曾相識……一群本是體制內的警察,或因為受到冤屈不公,或因為心理扭曲道德淪喪,或因為被仇恨蒙蔽、或因為金錢等等原因而黑化,組成一個戰鬥力超強的團隊,類似這樣的劇情最近也太多了吧?《寒戰》裡彭于晏那一撥人,《怒火重案》裡謝霆鋒那一撥人,《拆彈專家2》裡的劉德華……本片裡林峰率領的又是這樣一群人,這樣的設定實在太缺少新意……
其實如果拍「魔警案」,最近四川省樂山市沐川縣那名曾經見義勇為、連救兩名落水群眾,卻又因愛生恨,開槍打傷兩人、持械打死三人的李姓警察,他的故事搬上大銀幕,豈非更加搭得上「魔警」二字?
《神探大戰》肯定值得一看,但如果非要跟若干年前的《神探》比較,那多少會讓人失望。而至於香港電影是否已死,就不能不說下一部——《七人樂隊》。
《七人樂隊》
《七人樂隊》與倍受期待的《獨行月球》同天上映,如果不是骨灰級的港片迷,估計很少有人會當天選擇先去捧場《七人樂隊》。
但我偏偏就趕了個大早,一個人先去看了《七人樂隊》,再和老婆孩子去看《獨行月球》。
「七人樂隊」就是洪金寶、許鞍華、譚家明、袁和平、杜琪峯、林嶺東、徐克七位大佬,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直至未來,各自負責一個年代,執導一個故事。通過七個單元故事表現出香港一路走來的發展變化,展現香港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時代光影。
對於這種關於港片情結的電影,我以為又像去年的《龍虎武師》和《梅豔芳》一樣,成為我一個人的包場,沒想到這場竟然還有另一個觀眾,也早早來到了影廳,估計也是個港片迷。
即便不是單人包場,但比起《獨行月球》動輒爆滿的場面,還是非常悽涼。可看了《七人樂隊》你又會明白,這幾位早已在電影史上留下了光輝篇章的殿堂級導演,壓根沒打算要拍一部票房多高的商業片,他們已經不需要票房來證明自己了,只是年老時聚在一起玩了一把。
不管是排片量還是票房,《七人樂隊》遠低於《獨行月球》是正常的市場現象,所以我也極其不屑那些動輒把《七人樂隊》和《獨行月球》放在一起對比票房的文章,該有多業餘的人,才寫這樣的東西?
也有人認為,這是香港導演們受《我和我的祖國》系列啟發,接力拍出的一個類似《我和我的香港》的作品。但是看了影片你會知道,它也沒有那樣宏大的敘事結構,並沒有打算去講一部關於香港歷史與發展的史詩,這就是七位導演分別根據自己的趣味、自己對香港的情感,各自完成的一個小品。
洪金寶執導《練功》,講述一群在五十年代的天台上,于占元師傅教「七小福」等弟子練功,如何付出艱辛、收穫希冀;
許鞍華執導《校長》,展現六十年代香港校園中的教育工作者,怎樣滿懷善意、春風化雨,成為後來一代香港棟梁的溫暖回憶;
譚家明執導《別夜》,為八十年代香港年輕人的愛情、詩意和送別奏響驪歌;
袁和平執導《回歸》,以一老一少隔代人妙趣橫生的日常碰撞,表達親情和文化的相處相融;
杜琪峰執導《遍地黃金》,則以荒誕又寫實的幾筆,勾勒出那個看似「遍地黃金」的時代——世人身處其中,倉促下注,迎來夢醉夢醒;
林嶺東遺作《迷路》,將關懷投向失重於時代與鄉野變遷的老人,惶恐之下埋挽嘆;
徐克執導《深度對話》,以有趣和驚奇描述未來,致敬香港、致敬膠片。
只有懂香港、懂港片、懂這幾位港片老炮的人,才會真正從這部完全由膠片拍攝的影片中,感受到那份獨屬於香港的風情。如果不懂香港電影歷史的話,壓根不會理解洪金寶為什麼要拍的于占元師傅訓練出「七小福」的故事,也不會理解袁和平執導的短片中,電視裡為什麼一直放映著關德興版的《黃飛鴻》電影……
七個故事中,個人最喜歡徐克的《深度對話》,今年已經72歲的徐老怪,滿腦子依然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可惜作為一個小單元,篇幅太短,不夠過癮。
在《獨行月球》和《明日戰記》的夾縫中,《七人樂隊》的票房註定不會好,但是那有什麼關係,電影市場上畢竟需要各種各樣類型的影片,能有一些影廳放映這樣小眾的作品已是進步。
唯一讓人唏噓的是,很多年後,年輕人問起「徐克是誰?」「杜琪峯是誰?」「袁和平是誰?」,甚至問起什麼是「港片」?我們這代人該如何回答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