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抗戰勝利70周年演講稿
2023-12-11 05:26:32 1
【篇一】七十年前,曾有株頑強的青草,衝破戰場上一片焦灰;七十年的冷雨,七十年的風吹,七十年的青青橄欖隨風而垂。曾有隻孤獨的雄鷹,尋覓天邊自由的高飛;七十年的翱翔,七十年的熱淚,七十年的盛世之夢夜夜回歸。曾有群偉大的人們,雙手喚醒巨獅的沉睡;七十年的荊途,七十年的光輝,七十年的英魂凝聚不朽的豐碑。
五千載泱泱中華,三千裡滾滾黃沙,十三億同胞炎黃兒女,六十年國讎家恨壯懷激發……有多少深沉的文化,就有多少深沉的苦難,有多少深沉的苦難,就有多少不屈的吶喊,是誰勾起了我的光榮之夢,持戟長嘯,誰敢犯我中華?面對高山,你定會感慨它的氣勢磅礴;放眼大海,你定會驚嘆它的洶湧澎湃;仰望青松,你定會讚美它的高大蒼勁;俯瞰小草,你定會稱頌它的堅忍不拔。是的,那是因為他們身上飽含著中華民族數千年頑強的意志,那是因為他們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不屈的精髓。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飽嘗艱辛而不衰,歷經磨難而不屈,千錘百鍊而愈加頑強,靠的就是正氣磅礴、盪氣迴腸的錚錚鐵骨,靠的就是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以其古樸與雄渾,悲壯與神聖,凝結成一股茁壯的血之根,閃爍在萬古蒼原之上。今天,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一同回到那艱苦的革命年代。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一千多年前,李清照一聲長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七百多年前,文天祥炳煥千古;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三百多年前,夏完淳氣壯河山。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百年前,秋瑾豪氣如雲,
「勝利了!我們勝利了!」七十年前,浴血奮戰的四萬中國人民普天同歡
七十年了,我們遠離炮火,卻從未熄滅對黑暗的怒火;我們告別戰爭,卻一直持續和愚昧的戰鬥。在無數場有聲無聲的鬥爭中,我們的祖輩用生命換來和平,我們的父輩用艱苦換來安康,我們和全世界愛好自由與和平的人們一起,捍衛這方繽紛美麗的土地
沒有偽飾,出自天性,我是中國人,我愛我的祖國。
【篇二】各位領導,各位前輩,各位來賓:大家好!
「天下黃埔一家親」,今天,作為黃埔軍人的後代在這裡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會」我感到非常振奮、非常榮幸!首先感謝省黃埔親友聯誼會給我此次難得的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機會。
抗日戰爭勝利已經70周年了,歷史漸漸遠去,但是,這場勝利的意義歷久彌新,永不退色。從國內角度來看,回顧鴉片戰爭以後的一系列慘敗及其割地賠款,抗戰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的完全勝利;從國際角度來看,中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之一,戰爭起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犧牲最慘重。中國抗戰的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因此,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將永載中華民族以及人類的輝煌史冊。
這場勝利實在來之不易,據國新辦提供數據顯示,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以上,(其中軍隊傷亡380餘萬)佔二戰中各國傷亡人數總和的1/3,這場勝利完全是中國人民用血肉鑄就的勝利;是在國共兩黨合作的背景下中國軍人堅持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萬眾一心、共赴國難,不畏強暴、同日寇血戰到底迎來的勝利。其中,出自黃埔的將士們義無反顧地奉獻出了自己的熱血和生命,忠實踐行了「親愛精誠,團結合作,衛國愛民,不怕犧牲」的黃埔精神。
家國天下息息相關,我藉此次機會談談抗戰中我們一個百姓家庭的故事。我的爺爺石xx是黃埔一期生,1903年出生於四川秀山縣一個私塾兼蜂農之家。13歲便離開老家獨自勤工儉學,最終進入xx大學(今天的人民大學)法科學習法律。在校期間深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尤其是一批革命先驅者的引導(恩師石瑛後任南京市市長,被譽為民國第一清官),石xx深感戰亂年代,軍事之於強國的重要性。1924年春,由李大釗(中共黨員,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委員)、石瑛(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譚熙鴻(國民黨一大代表)三人聯名介紹,與孫元良、曾擴清等八人報考黃埔軍校。在上海經毛澤東面試後,赴廣州正式考入黃埔軍校笫一期,石xx被編入四隊步兵科學習,時年21歲。當時石xx已經是朝陽大學大四學生,還差幾個月即將畢業,怎忍割捨放棄?我們見到他填寫的《陸軍軍官學校詳細調查表》上「何以要入本校」一欄中這樣寫道:「神州陸沉中原鼎沸強鄰環視外患頻來是以吾不顧數年之功舍彼就此以期他日有成內拯同胞於水火外挽狂濤於已頹秋毫之意即吾毅然入本校之宗旨也」。這份表格是《黃埔軍校將帥錄》的作者陳予歡先生提供的,也是我們所看到的爺爺僅存的墨跡。陳予歡稱讚:石xx行楷之功力及其文採,均為-期生中的佼佼者。從字裡行間我們看到了爺爺一顆愛國的赤子之心,他在國家命運攸關之際,毅然作出了棄筆從戎的重大抉擇。
在校期間,石xx參加了兩次東徵,棉湖決戰。1926年參加北伐,隨東路軍一路徒步徵戰,經滬入寧,血戰龍潭,可謂九死一生。1928年春,石xx進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軍官團,該團由中外百餘軍事專家授課,學生均為黃埔一至五期畢業生中有作戰經驗者,組建該團的目的是為儲備異日幹城之選。1929年2月石xx於該團畢業,同年在南京結婚成家。1930年石xx所屬軍官團編為教導一師參加了中原大戰。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日戰爭一觸即發,石xx在中央軍校學兵團從事教學,並投入於德械裝備師的籌建工作,為全面抗戰加緊準備。1932年夏,因招生建師工作繁忙,積勞成疾,突發劇烈腹痛,送鼓樓醫院後竟不治身亡。「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石xx再也不能與同學戰友們開赴抗日的前線,我們從未見過面的爺爺定格在了29歲,去世時我父親才三歲。爺爺短暫的一生不斷地追求知識,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他短暫的一生因為有了黃埔的經歷而讓後輩們倍感自豪!黃埔精神也從他的身上影響到後代。
爺爺去世後,我父親及其兩個堂兄玉成、玉文三人獲準入遺族學校學習,父親太小未能入學。遺族學校專門招收追隨孫中山先生為革命而獻生的烈士遺孤,免費由國家培養教育,宋慶齡和宋美齡先後任校長,是當時國內最好的學校。該校的校訓是「雙手萬能、手腦並用」,學生獲得了全面發展。抗戰爆發後,南京兵臨城下,遺族學校被迫停課,玉成回四川老家,玉文陪同我奶奶和我父親到奶奶的娘家安徽滁州避難,玉文當時十七、八歲,高中生。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日本獸軍大肆屠城,隨後即侵佔了滁州。奶奶一家藏在琅琊山琅琊寺中。玉文瞞著家人開始了一個人的抗戰,他沒有槍,只能運用智謀,避開鬼子隊伍,發現個別散兵便故意暴露,單兵作戰,就這樣,赤手空拳的他先後殺死了3個鬼子。
一次兩個鬼子抓住這個學生娃要他扛槍挑貨,送到很遠的目的地後拿到了返回的通關路條,趁鬼子忙著殺雞燒飯,他拿槍把玩,鬼子並未介意一旁男孩的舉動,突然間玉文扣動扳機「砰砰」兩槍便幹掉了兩個鬼子。
又一天,他在後山突然撞上了兩個扛槍的日本兵,緊張對峙後,鬼子逼迫他帶路尋找「花姑娘」,為了將鬼子引開琅琊寺,玉文帶他們朝山下走去。在山谷盡頭發現一座茅草屋,一個老農獨自看守著一頭豬。其中一個鬼子停下來要殺豬吃肉,另一個鬼子則繼續往前尋找花姑娘。留下的鬼子拔下槍刺殺豬扒內臟,又指使老人和玉文燒水燙豬。玉文悄悄與老人商定,合力將鬼子幹掉,玉文伺機從後面撲上去抱住鬼子,兩人拼命廝打翻滾,鬼子用手中的刺刀往後猛戳,玉文的小腿被劃開一尺長的口子,他對老人猛喊:「趕快動手!外面那個鬼子回來我們就沒命了!」老人抓起小板凳將鬼子砸暈,玉文趁機奪過刺刀將鬼子刺死。
據史料記載,當時佔領滁州的日軍是有著「殺人魔鬼」之稱的日軍第13師團,該師團參與了南京大屠殺,僅其山田支隊第65聯隊就將被俘的中國官兵及難民5.74萬人,斷絕飲食數日,然後再集體屠殺。家國讎恨促使一個18歲的青蔥少年自覺地成長為一名戰士,玉文之舉充分說明,中國人絕不是任人宰割的綿羊。作為遺族學校的學生,他知道自己是黃埔軍人的後代,他一定牢記國家的抗戰宣言:「如果戰端一開,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面對兇殘的敵人,石玉文繼承叔叔的遺志,自覺履行中國公民守土抗戰的責任。這,就是黃埔精神!
「前世之事後事之師」。元朝開始即有「倭寇之禍」,明朝戚繼光沿海掃蕩倭患,清末中日發生甲午戰爭籤訂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民國時期九一八事變建立了「偽滿洲國」,七七事變後八年浴血抗戰,直到當今的釣魚島爭端。七百年來日本侵略中華始終賊心不死,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和高度的警惕。七十年前,先輩們用自己的血肉身軀為我們贏得了寶貴的和平!中華民族的後世子孫必將繼承先輩們大無畏的精神品質,永遠珍惜和平,捍衛和平!
讓我們向在抗戰中英勇犧牲的所有中國軍人致敬!向在抗戰中衝鋒在前的黃埔軍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