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五行的概念最初起源於(陰陽關係在五行關係中的體現)

2023-10-26 06:29:49 4

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 五種的運動。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條件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這種觀點中是建國以後,老中醫為了表明中醫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特徵而注釋的。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未來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當下還沒有大量可靠的證據證實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是否準確)。在這一觀點中,「行」被理解成運動。
《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作者、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撰著了《儒醫理論與心身疾病治療》,對陰陽五行學說進行了全面訓詁和重新解析。引起學術界重視。鄭玄《洪範注》:「行者,順天行氣也。」《春秋繁露》解釋說:「行者,行也。」五行的「行」首先是動詞,然後轉化成描述「動」的名詞。五行,也就是五種基本走勢。所以接著就用了五種運動方式來說明木火土金水。可見漢代儒家理解的木火土金水,是基於陰陽運動方式作出的定義,而不是五種基本物質。至於《左傳》中才出現「五材」 ,這並不表示五行就是五材。「行」字在古代從來就沒有「材」的含義,把「五行」解釋成「五材」也就沒有任何根據。這種把不同的文獻的內容沒經過文字訓詁而硬放到一起解說的做法,在學術上是不嚴謹的。 第一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於《洪範》。今人多理解為:
木的特性:日出東方,與木相似。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幹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火的特性:南方炎熱,與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與土相似。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穫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與金相似。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與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第二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於當代學者聶文濤對《素問》的訓詁。
五行的性質應從「平氣」、「不及」、「太過」三方面考慮。平氣時, 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太過: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從這三面考慮之後,才能體會出中醫學思維中對生命自我維護的理解。對人體能力的不同理解,正是中西醫學的差別所在。
第三種觀點
木,生發、條達、主仁,其性直,其情和。
火,炎熱、向上、主禮,其性急,其情恭。
土,長養、化育、主信,其性重,其情厚。
金,清淨、收斂、蕭殺、主義,其性剛,其情烈。
水,寒冷、流動、向下,主智,其性聰,其情善。 ①歸類法:事物的五行屬性是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得出的。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火等等。例如:以五臟配屬五行,則由於肝主升而歸屬於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於火,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以方位配屬五行,則由於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於火;日落於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於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水。
②推演法。如:肝屬於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於目的「筋」和「目」亦屬於木;心屬於火,則「脈」和「舌」亦屬於火;脾屬於土,則「肉」和「口」亦屬於土;肺屬於金,則「皮毛」和「鼻」亦屬於金;腎屬於水,則「骨」和「耳」、「二陰」亦屬於水。
③五行學說還認為屬於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都存在著相關的聯繫。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界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相關。現將自然界和人體的五行屬性,列簡表如下。
對人體來說,是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系統。 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與規律,沒有相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想克就不能維持事物在發展和變化中的平衡與協調,任何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的關係都存在生和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並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互為因果,相反相成,互相為用,推動和維持著事物的正常的發生,發展與變化。
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相生與相剋。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相生和相剋,在五行學說中認為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對人體生理來說,也是屬於正常生理現象。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剋的聯繫,才能使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使人體維持生理平衡,故說「制則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於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剋的關係,所以從五行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聯繫。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和「子」的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關係又可稱作「母子」關係。如以火為例,由於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由於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這樣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即是「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再以火為例,由於火克金,故「我克」者為金;由於水克火,故「克我」者為水。
相生與相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其正常協調關係下的變化和發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剋,如環無端,才能生化不息,並維持著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
(2)相乘與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正常的生克關係遭遇破壞後所出現的不正常相剋現象。 相乘:乘,即是以強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一系列的過度克制反應。
當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過於強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過,促使被克的「一行」虛弱,從而引起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異常。例如:木過於強盛,則克土太過,造成土的不足,即稱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虛弱,因而對它「克我」「一行」的相剋就顯得相對的增強,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過於強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範圍。但由於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不足,即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侮,在這裡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於五行的某「一行」過於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別強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克),稱作「木侮金」,或是發生反侮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對木進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作「金虛木侮」。 五行學說應用於生理,就在於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繫的統一性。
中醫五行分類表——五行與人體和自然界的對應關係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人體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
六腑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形體 筋 脈 肉 皮毛 骨
情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聲 呼 笑 歌 哭 呻
變動 握 憂 噦 咳 慄
自然界五音 角 徵 宮 商 羽
五味 酸 苦 甘 辛 鹹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化 生 長 化 收 藏
五氣 風 暑 溼 燥 寒
五方 東 南 中 西 北
五季 春 夏 長夏 秋 冬 (1)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用
從本髒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髒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髒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髒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髒,用五行學說來分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係。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係來判斷疾病的預後。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主預後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後良好。
(2)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用
①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於瀉肝木。 根據相剋關係來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制定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適用於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製作用來選穴和調節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的緣故。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常常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係,而且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較為具體和複雜的關係,從而有利於解釋複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

五行的起源

五行是中國古代道教哲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用於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佔卜等方面。五行的意義包涵借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它強調整體,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係。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是原始的系統論。
五行來源
陰陽本於易經,而五行出於八卦,都基於河圖數理
先天八卦反映物理基本能量態勢的分類(天幹,如動能):比如乾為自旋(庚)、兌為向心(癸)運轉(辛),坎為頻率(壬)、離為波長(丁),震為電勢(甲)電流(丙),巽為電場(乙)波幅,艮為磁球物質(戊),坤為駐波力場(己)。其中甲電與戊磁、辛運動(動能)與乙振動(勢能)互為鏡像。
而後。天八卦反映能態所對應的物質狀態(地支,如動量),河圖就是物質四象的分野工具: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四象為八卦構成之物質基礎,與五行物質四象未辰醜戌一一對應。後世把四象附為金木水火,實非五行本義之所在。
故八卦是自然物理量的分類(經),而陰陽五行歸納各物理量間的數理關係(緯)。五行合化可直譯為物理方程,概括宇宙的根本運行規則。一個自然平衡、自我修復的系統,必然八卦齊備、五行運化——如同人體(洛書全息)。

五行是怎樣來的?

五行是怎樣來的一、近代學人顧頡剛先生說「五行是中國人的思想律,是中國人對於宇宙系統的信仰」,他為五行說的起源提出二個論點:「五行說起於戰國的初期」;「鄒衍是始創五行說的人」。(《古史辨》第五冊,P410)《史記·曆書》中有黃帝建立五行的記載,顧先生對此提出懷疑說:「假使五行說早從黃帝時傳下來,則到商周時已有久遠的歷史,早該起了巨大的影響,為什麼我們在商代的甲骨文字裡找不到它的痕跡呢?為什麼我們在東西周的文籍(《尚書》,《周易》,《詩經》等)裡,除了《甘誓》和《洪範》之外,也找不到它的痕跡呢?為什麼我們在諸子書(如《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裡也找不到它的痕跡呢?」 又提出《呂氏春秋》中《蕩兵篇》、《應同篇》有關五行的記載「雖錄入《呂氏春秋》仍可信其為鄒衍的學說」。二、五行源自五種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此論認為先民為了對宇宙萬物概括認識,歸納出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五行物質說的產生依據是《尚書·洪範》的相關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五行是自然界五種最基本的物質。另外漢代《尚書大傳》解釋說:「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左傳·襄公27年》載「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左傳·昭公25年》載「生其六氣,用其五行」,《國語·魯語》載「地之五行,所以生殖。」均從五種實際物質來認識五行。而這五種物質之間又存在相生相剋的關係。如相生關係:木生火,這是盡人皆知的常識;火燃燒以後會留下灰燼,就是所謂的土;金屬礦藏大多埋在地下,所以說土生金;對於金生水,通常解釋為:金屬在高溫下可以融化為液體;而所有的植物生長時都需要水,所以說水生木。相剋關係:植物種子最初埋在地下,當它發芽生長時就會破土而出,或一般的農耕工具均為木質,可以鬆土,意味著木戰勝了土;用金屬可以製成鋒利的工具,用來砍伐樹木,是金克木;金屬礦石雖十分堅硬,可一旦在火上高溫加熱,便會熔為液態,這便是火克金;水能滅火,這是水克火;堆土可以擋住水流,就是土克水。五行物質說在歷史上一直佔據重要地位。在近代,由於西方文化的傳入,特別是唯物論的普及化,這種學說的影響愈加深入而廣泛。但這種觀點目前在學術界受到空前的質疑,以五種物質解釋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存在一定的牽強之處。三、源自殷商時期的五方觀念。「行」在甲骨文中代表著方位,所以,有人認為,五行的原始涵義是指五方。時間和空間是人類認識萬物的基本形式。按東、南、西、北、中五方劃分空間和方位的觀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河南安陽挖掘的殷墟墓的平面圖及上古明堂宗廟平面多半呈字形,這種字形的構造,建造起來不僅費力,而且費時、費料。因此,有人認為取這一形狀構成某些建築,是有象徵意義的,這種意義,應是早期對方位空間的膜拜。最早,五方原本只是四方,即東、南、西、北,後來逐漸地四方變成五方,因為四方觀中已經蘊涵了五方觀,要確定四方,必須首先確定中央,《詩經·商頌·玄鳥》中就有「古帝武湯,正域彼四方」,即從中央看四方。因此,說四方,就已經意味著五方。與此相關的,五時最早也只有四時,即春、夏、秋、冬,只是為了與五方「門當戶對」,故在四時之外畫蛇添足地生造了一個「長夏」,用來和「中央」之位匹配。因此,有人認為五行的「五」起源於古代先民對五方的崇拜。四、源自手指的計數。郭沫若先生則認為,五行之「五」與人身的手足之數相同,因此,他提出五行源自古人對人體的觀察。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釋五十》中指出:「數生於手,古文一二三四作,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何以橫書?曰,請以手做數,於無心之間,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為一,次指為二,中指為三,無名指為四,一拳為五,六則伸其拇指,輪次至小指,即以一掌為十。」這個說法符合漢民族「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觀物取象」認知把握客觀世界的方法。五、源自五時氣候特點和物候特點的抽象。五行的產生源自古人對中原地帶五時氣候特點和物候特點的抽象。這一觀點目前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與認可。《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即認為氣候的變動,伴隨著規律的發生。五行學說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黃河中下遊流域,這一範圍內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而夏季尤長於其他三季。通過長期觀察,古人發現春季氣候溫暖,且萬物皆由春溫之時而生發;夏季氣候炎熱,且夏熱之時萬物長大繁茂;長夏氣候潮溼,且萬物多在雨溼之時變化結實;秋季氣候乾燥,萬物收斂凋零;冬季氣候寒冷,萬物閉藏。根據這一特點,古人便以木、火、土、金、水這五種概念來取象比類,以木的升發的特性來代言春天溫暖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於此時而生機勃發的物候特點;以火的炎熱向上的特性來代言夏季炎熱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於此時而長大茂盛的物候特點;以土的孕育變化萬物的特性來代言長夏之季溼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於此時由禾而變為秀實的物候特點;以金的沉降清肅的特性來代言秋氣涼燥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於此時而收斂凋零的物候特點;以水流於何處必然會滲藏於地下的特性來代言冬氣寒冷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於此時閉藏的物候特點。由此可見,這裡的木、火、土、金、水並不是什麼物質的名稱,而只是春、夏、長夏、秋、冬的氣候特點和生化特點的一個抽象用語。正如《尚書·洪範》所說。這一觀點是「五行物質說」的延伸。六、源自天之五星。在生活單純、對自然界缺乏足夠認識、靠天生存的人類早期,變幻而神秘的星空非常容易引發人們的關注,觀天認識氣候、季節、天地運行節度是人的必須。伴隨著星象的變化,大地出現的季節、氣候、農作物的生長,亦進而使人們對天象、星象產生膜拜心理,因此,「佔星術」一直佔據著古代先民生活的重要位置。「五行」一詞的最初含義是指五星的運行,是人們對天空中呈現的不斷變化的五大行星的描述。「五星」即九大行星中肉眼可觀測到的水、金、火、木、土星。由於五大行星在天體中是有規律運行的,所以古人又把五星稱作五行。當時的勞動人民根據天象來定季節、律歷,總結探討四季時令氣候變化的規律,為生活和生產實踐服務。而曆法、陰陽天幹地支就是觀日月星辰、察季節運行的結果。七、認為五行思想不是中國的本土文化,中國的本土思想是三才天地人以及陰陽辯證。五行學的原身有一定的外來成分,在古希臘,人們認為世界是由4種基本物質構成的,也就是:氣、水、火、土。後來人們稱這種學說為「元素說」。商朝的時候,中國的對外貿易十分的發達,主要貿易的對象就是與西域乃至中亞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來看,銅器的使用最早在兩河流域,青銅器的使用,中亞地區也要比我們國家早幾百甚至上千年,青銅技術就是從西方沿著絲綢之路輸入的。看一個商代玉器的照片,明顯的西域風格,和埃及金字塔壁畫或者是漢謨拉比法典神柱上的圖案如出一轍,而和我們本土的風格卻相去甚遠。古希臘的「元素說」很可能就是在商朝傳到中國來的,並逐漸演變成五行學。商朝的科學家,將元素說中的氣,專門提取出來,形成了另外一個獨特的學科,在《古墓探寶》我們講過「望氣」,以後會具體談到「行氣」、「養氣」。剩下的三種元素,土、水、火,再加入金、木,就衍生出了五行。五行的相生相剋,其原理,它的原形就是金屬冶煉的整個過程。從這個金屬冶煉的過程我們就可以清晰地認識到,五行是怎麼來的,歷經商周兩代近1000年的發展演變,五行學到戰國定型。五行學說發源於天象日月五星運動及其規律,這一說法才是真的。陰陽太極、六十甲子、三元九運、八卦、易經(《周易》真正面目是一部曆法)、風水學、手相掌紋學等許許多多的古老學問莫不來自這一源頭。這些東西被後來人們稱為「玄秘」之學,完全是後來人們未能真實了解這些古老學問的原因導致的。出於農耕民族掌握四季變化與生存立身的需要,中國古人觀測天象是很勤奮的,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尚書》、《詩經》、《春秋》、《左傳》、《國語》、《爾雅》等書有許多關於星宿的敘述和豐富的天象記錄,史記有《天官書》,《漢書》有《天文志》。中國是世界上產生天文學最早的國家之一。這主要表現在中國上古時代的曆法上。遠在5000多年前,中國就有了《陰陽曆》,每年計366天。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時期,已有專門的官員負責天文曆法,當時採用的是《陰陽合曆》,將閏月放在歲末,稱為「十三月」。西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時期,天文學家用圭、表測量日影,確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來指導農牧業生產。
古代是把天象的變化與人事、方位的吉兇聯繫到一起的。如日食是上帝對當政者的警告,彗星的出現象徵關兵災。歲星正常運行到某某星宿,則地上與之相配的人、地方、州國就會五穀豐登,而熒惑運行到某一星配,這個地區就會有災禍等。古人還認為,天象的變化是水旱、饑饉、疾疫、盜賊等自然、社會現象的預兆。

陰陽五行學說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一時期呢?

陰陽五行可以說是我國古典哲學的核心,是我國古代的樸素的唯物哲學。陰陽五行可以分為「陰陽」和「五行」,兩者看似是分開的,但是又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五行閉合是陰陽,陰陽也是兼併五行的。陰陽五行學說最早應該是起源於我國古代的夏朝。而且我們從《易經》裡面也是能夠看到對於陰陽五行作出的一些解釋和運用。

陰陽五行是我國古代哲學的基礎,並且是我國古典哲學的一個源流,我國唯物主義的最早起源也是於此。在唯物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這一個觀點其實和陰陽學說是非常一致的,並且被運用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陰陽和五行兩者是形式和內容的關係。陰陽是通過金木水火土五行反映出來的,而無形則是陰陽內容裡面的存在形式。所以兩者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陰陽學說在夏朝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當時的人們認為陰陽代表了天地萬物的源泉,陰陽相合從而使得萬物相生,自然界無論是氣候的變換還是四季的交替,最終都是陰陽結合的一個結果。任何事情都是能夠一分為二,也就是分為陰陽兩面。這實質上是對於宇宙萬物的一種抽象概念,將宇宙的一切進行了對立統一,從而形成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所以陰陽學說可以說得上是我國古代哲學的源流,至今依舊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

陰陽五行的概念現在已經融入到了我國的中醫還有曆法當中,從中醫的很多典籍裡面我們是能夠看出陰陽五行的觀點,而且中醫是非常注重對於陰陽五行的運用的。對於曆法,我們通過陰陽學說來掌握氣候的變化規律,從而能夠更好地進行作物的種植。

五行的來源是什麼?

《易經》中只講了陰陽與八卦的理論,那麼五行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後來也被中醫加以利用用來治病養生呢?其實五行產生也是比較早的,人們注意到自然界五種事物的屬性,並領悟到他們之間的關係,並由此聯繫到人自身身體的狀況,並發現這種聯繫是存在的,於是五行理論也對養生影響深遠。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我們的老祖宗在考慮世界是由哪幾種基本的物質組成的時候,經過歸納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有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構成的,那就是金木水火土。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未來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如跟五味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矛盾、統一的模式,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以及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行學說最早出現在道家學說中。它強調整體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係。如果說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原始的普通系統論。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物質組成學說,與西方的地、水、火、風四元素學說類似,但在偏重純科學的近代,這種集哲學、科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社會學等諸多科學於一身的理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研究,更談不上汲取精華和發揚光大了。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代表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五行的起源

五行是中國古代道教哲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用於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佔卜等方面。五行的意義包涵借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它強調整體,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係。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是原始的系統論。
五行來源
陰陽本於易經,而五行出於八卦,都基於河圖數理
先天八卦反映物理基本能量態勢的分類(天幹,如動能):比如乾為自旋(庚)、兌為向心(癸)運轉(辛),坎為頻率(壬)、離為波長(丁),震為電勢(甲)電流(丙),巽為電場(乙)波幅,艮為磁球物質(戊),坤為駐波力場(己)。其中甲電與戊磁、辛運動(動能)與乙振動(勢能)互為鏡像。
而後。天八卦反映能態所對應的物質狀態(地支,如動量),河圖就是物質四象的分野工具: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四象為八卦構成之物質基礎,與五行物質四象未辰醜戌一一對應。後世把四象附為金木水火,實非五行本義之所在。
故八卦是自然物理量的分類(經),而陰陽五行歸納各物理量間的數理關係(緯)。五行合化可直譯為物理方程,概括宇宙的根本運行規則。一個自然平衡、自我修復的系統,必然八卦齊備、五行運化——如同人體(洛書全息)。

同类文章
房子是風水嗎?

房子是風水嗎?

房子的設計將永遠被派生,而許多年輕人在現在的社會上像許多奇怪的東西一樣,也想讓房子涉及一些非常奇怪的公寓,但從風水看起來,房子的房子必須是一個某些狀態
常春藤可以設定陽台嗎?這麼糟糕很糟糕。

常春藤可以設定陽台嗎?這麼糟糕很糟糕。

常春藤可以讓陽台改善財富從風水的角度來看,常春藤可以放大陽台。因為可以在財富中說,我有很少的改善。此時,每個人都會逐漸面對面
是陽台上的青銅蜻蜓養殖嗎?

是陽台上的青銅蜻蜓養殖嗎?

陽台的銅輥養殖是好的對於陽台的青銅鄉村繁殖的做法,它可以帶來所有的財富,以改善,減少妨礙賺錢的障礙。此時,每個人都非常堅定,每個人都會繼續提高非常良好的自信
什麼是最完美的風水套?

什麼是最完美的風水套?

風水還有許多元素,我們可以選擇最好的家庭,然後是廣場的廣場。方方正功的房子很好對於廣場的風水佈局,可以說家庭減少了漁民受阻的問題。減少減少後,很自然地走得順利
提高銅是好的嗎?

提高銅是好的嗎?

銅玫瑰花是銅粗糙,這些植物很常見。一般來說,人們也想在家裡培養銅線,主要是因為銅輥本身讓人感覺很像銅錢,讓人們喜歡這種生活在這方面

在你的臉上有一個人的生命是不好的嗎?臉的象徵是什麼?

生活中的一些人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傷害的影響,四列財富,導致臉上留下疤痕,傷疤不僅影響人們的美麗,而且對人們的財富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當左眼跳躍時,它只是約束。

當左眼跳躍時,它只是約束。

對於一個人來說,很容易解釋自己或發生了什麼。這是可以理解的。風水的陳述更為專業,因為一切都暗示,眼瞼也不例外。這種情況很容易讓人們保持警惕,也為一個好人
你必須知道家庭發燒

你必須知道家庭發燒

這是很多人的夢想。這一天,也許伴隨著歡樂和令人不快的悲傷,也意味著等待你的未知財富。正如俗話說,“大老”,已經有一個溫暖的港口,你準備安排它
房子的高級高層高層較高或低水平的好楓水正在關注

房子的高級高層高層較高或低水平的好楓水正在關注

風水問題對我們來說更重要,風水在很多方面產生了影響,在選擇地板時非常重要,無論是地板的層,地板的位置,都是特別的,對我們來說都很特別風水的影響很大
為什麼山毛櫸說,說不溫和是很好的?

為什麼山毛櫸說,說不溫和是很好的?

山毛櫸是一個非常普遍的風水樹。這也很好在風水,因為在古代高度突出的考試中,所以桉樹也是同音的“中吉”,有很好的意義。為什麼山毛櫸說這是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