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祭祀風俗詳細過程(春節祭祀風俗是怎樣的)
2023-10-10 12:50:21
春節祭祀風俗詳細過程?祭祖先一般設龕或香爐於廳堂,歲時節日(辭年八節)延續不斷奉祀之近祖忌日多另加「拜忌」,遠祖久了、多了,便省了「拜忌」和拜節,改為年間「春分」、「秋分」祭祀,俗稱「春秋二祭」祭祖先也有墓祭的,民間祭祖掃墓,多在新正、清明、冬至舉行七月半為鬼節,又稱為「盂蘭盆節」,多在野外燒「三十六香」、「紙斛」,祭祀孤魂野鬼,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春節祭祀風俗詳細過程?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春節祭祀風俗詳細過程
祭祖先。一般設龕或香爐於廳堂,歲時節日(辭年八節)延續不斷奉祀之。近祖忌日多另加「拜忌」,遠祖久了、多了,便省了「拜忌」和拜節,改為年間「春分」、「秋分」祭祀,俗稱「春秋二祭」。祭祖先也有墓祭的,民間祭祖掃墓,多在新正、清明、冬至舉行。七月半為鬼節,又稱為「盂蘭盆節」,多在野外燒「三十六香」、「紙斛」,祭祀孤魂野鬼。
祭天地父母。設香爐於大門頂,每年時節、每年正月初九、每月初一、十五祭祀。民間有「正月初九天地生(天公生)」之謂,民間舊俗,這一天人們備辦祭品拜天公(天地父母),並告誡孩子們漱牙水、洗臉水不可倒落地上、溝裡,應倒桶裡,待次日才倒掉,否則被視為對「天公」,對「天地父母」不敬,恐遭天譴。這一天,民間不宰牲畜,誠感天地好生之德也。
祭佛祖,又稱北極玄天真武上帝。民俗多以其「香火」及插其令旗於大門頂,同「天地父母」爐一起,每年時節、每月初一、十五祭祀之。佛乃宗教之一類,僧尼不祀神,但老百姓自古神佛不分,且相延不斷。
祭太陽公。民間有「三月十九太陽公生」之謂,是日中午,婦女們把祭品擺在天井或門外日頭下,焚香拜日頭。
祭土地公。土地公又稱伯爺、伯爺公,民間有「三月廿九伯爺生」之謂。舊俗多設爐於門後牆腳跟,每年三月廿九及每月初二、十六,定期奉拜,祭物不拘,飯菜牲品果餅等均可。相傳,歷史上伯爺原名叫伯益,是遠古時期帝堯、帝舜、夏禹三代之賢人,是掌管山川原野和湖澤的虞宦。伯益先後教民造耕地、耕種、砌石壘土蓋頂造房子,造福於民。後來,民眾深感其恩,一致尊奉他為大地之神,到處建廟供伯益神像以奉祀,祈求他保佑合境平安、六畜興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風俗一直相沿下來。久而久之,人們漸漸把伯益叫成「伯爺」,把「伯益公」呼為「伯爺公」。就因為人們奉伯益為土地之神,故所到創基立業之處,都必先建造「伯爺廟」、「伯爺宮」奉祀之,以祈基業興隆,乃至人們建房造屋,也要先設「伯爺爐」,日日供奉,直至工程完工謝土。而「伯爺宮」一般都建得簡陋低矮,概為人們紀念遠古時初創建的房屋皆屬簡陋的緣故。祭拜時每焚香五支,焚化紙錠五分,意奉東、西、南、北、中五土伯爺也。凡是老闆的,拜畢祭品用以宴請夥計、員工、親友等。
祭五穀母。民間有「六月十五、十月十五五穀母生」之謂,舊俗多在飯桌牆上掛五穀母像(神農像),每年農曆六月十五、十月十五及喜慶時祭拜之。民間之稱「五穀母」,一說是神農氏,一說是五穀之神。農民用米筒裝滿白米,貼一圈紅紙便算是「五穀母」爐,也有掛「五穀母」像的,進行祭拜,祭品多為米麵做成,有如梭子形的名「尖擔」,有籮形的稱「谷籮」,有谷穗形叫「谷穗」,連同三牲祭品擺在「飯桌」上敬拜。
祭招財爺,又稱財神爺。民間商家商戶,不論生意大小,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及每月初一、十五有奉拜招財爺(財神爺)之俗。民間傳說「招財爺」(財神爺)為範蠡,跟隨「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在吳國做了3年人質,幫助越王滅了吳國後,覺得越王可共患難而不可同歡樂,遂棄官經商,自號「陶朱公」。生意點到必賺,極為興隆,故有「五湖寄跡陶朱業」之名句。後人遂敬為財神,稱其為財神爺、招財爺,凡做生意者多設置「財神爺」、「招財爺」神案,定期祭拜。尤其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更是大辦「三牲」或「五牲」禮品,焚香頂禮膜拜,以祈求生意大賺發財。拜畢,全部祭品宴請店員、工友、重點顧客及親友,故也稱「牙祭」,此俗又緣於宴席越豐盛,請的人越多,生意會越興隆的傳說。民間也有奉趙公明、子貢和關公為財神爺的。
祭灶神。灶神,俗稱「鑊灶老爺」,又稱為「順民公」(九天司命公或司命帝君)。民間有「十二月二十四順民公生」之謂,舊俗多在每年農曆這一天及歲時節日祭拜之,其神位多設於灶臺牆壁上或煙囪旁。傳說灶神司百姓善惡,禽畜興衰,能消災添福等。故人們除定期祭拜之外,平時每有好吃的東西,都先置其爐前奉拜。民間傳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匯報人間善惡各事,各家各戶要備辦祭品奉拜送行,正月初四灶神落天,人們一早備拜迎神歸位,祈望灶神「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