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絕句古詩大全(實至名歸的詩聖)
2023-10-10 10:35:42 1
如何評價中國詩詞史上的「詩聖」?
杜甫
不通讀杜甫詩作,不了解安史之亂那段顛沛流離的人生,怕是難以成文。
杜甫老先生死在旅途之中,後人為他遷葬時找到元稹,為他寫了墓志銘。
當時元稹才高名聲大,因為距離杜甫離世並不久遠(四十年左右),所以他對杜甫的詩作和生平是了解清楚的,他的這篇墓志銘及序算是最早的對杜甫比較完整的評價。元稹在這篇文裡高度評價了杜甫在詩詞上的成就,甚至超過了李白。這與元稹,白居易等人自身的偏好有關,於李白有些不公,但杜甫確是擔當得起。
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古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苟以為能所不能,無可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到了杜子美(杜甫)這裡,上承《詩經》,《楚辭》的規制,下接沈佺期,宋之問的格律研究,古樸發於蘇武,李陵,氣勢蓋過曹植與劉禎,掩了顏延之和謝靈運的高傲孤獨,間雜了徐陵,庾信流暢清麗,盡得古今長處,集各家之大成。便讓孔老先生再來編詩經,一定會多多收入杜子美的詩。我以為啊,沒什麼不能寫,沒什麼寫不好,自從有詩人以來,一定是杜子美第一。」
這篇文一出,杜甫的詩作就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可以與詩仙抗衡。不過就像咱們今天的粉絲一樣,既然出了個可以挑戰詩仙的詩聖,那一定是要整個第一出來的。從這以後,就陷入了李白好還是杜甫好的爭論之中,直到韓愈出來,終結了這場文學上的爭辯: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
以韓愈當時的地位,直接罵了這幫爭論者傻逼,也就沒人再敢發聲了。
杜子美
杜甫這個人呢,總的來說,是一個文學修養極高,有心經緯天下,卻不會當官的憤青。其實從某些方面來說,和李白一樣的,心比天高,才比海闊,情商為零。他敢在安史之亂前楊貴妃如日中天的時候寫《麗人行》,敢在逃難的時候寫《三吏三別》,敢為了個房琯出頭,丟了灰頭土臉在戰火中投奔唐肅宗,拿命換來的官職左拾遺。所以一生並不得志,不過「文章憎命達」,人生命運越是乖戾,文章和詩歌倒是越寫越好。這和李白也是一樣的。
杜甫人生經歷和詩歌大家都知道得夠多了,憂國憂民,寫詩成史,嚴格合律,詩中聖手。我們且來看他在詩詞史上最大的成就。
初唐以來,陳子昂舉起復古大旗,主張建安風骨。同時,詩體在沈佺期,宋之問這些宮廷詩人的改造下,產生了格律體,也就是近體詩。而唐朝的文風剛從六朝齊梁體糾偏過來,到了陳子昂後期產生了糾枉過正,奔著擬古去了。一時間,復古,擬古,格律詩百花齊放,詩歌理論也是爭論不休。這個時期的詩壇風氣,是激昂而混亂的,到底該往哪個方向走?連詩仙李白都不清楚。李白骨子裡是陳子昂那一派的,喜歡歌行,對近體詩,也就是格律詩是有排斥心理的。所以我們說李白為什麼律詩成就不如歌行?他並不喜歡啊,自然不得心應手了。
詩人
而杜甫這個時候橫空出世,寫了一組絕句:《戲為六絕句》,以詩評的角度一錘定音,終結了初唐時代的詩歌理論爭論。這個比韓愈後來終結李杜之爭的意義就大多了。這六首絕句就不在這個回答裡講了,大家自行搜讀吧。
這幾首詩作為文藝時評,對齊梁體的抨擊是嚴厲的,對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各自發展的讚揚態度是堅定的,對詩的未來走向是明確的。
倚天一出,無人爭鋒。杜甫這些主張和觀點,無可反駁,為初唐的詩壇爭論畫下句號。
而且杜甫也堅持用這些主張來寫詩,杜詩之所以能成為詩史,就是因為他時時刻刻在關注時代,在寫時代。他寫出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
文學的價值、文學的任務在杜甫的文學作品中體現得淋漓致敬,也只有他確實對得上憂國憂民四個字。稱其為「詩聖」,實至名歸。
詩聖
那些矯揉造作,只顧書寫自己小情緒,小感動,小確幸的人,是不懂杜甫的偉大的。
李白,杜甫是盛唐詩歌的頂峰。
本文由梧桐樹邊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