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我們仨讀書筆記精選

2023-10-10 17:48:09 4

  這是一本關於全世界所有書的書,寫給全世界所有真正愛書的人。《島上書店》是一本現象級全球暢銷書。下面是相關的讀書筆記,快來看看吧,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一】

  閒來讀到楊絳的作品《我們仨》,這是楊絳暮年寫下的她與丈夫、愛女之間溫馨有愛的文字,這是講述親情愛情的感人作品。而我只想借大師的題目,講述一下我現在珍惜感恩的朋友至情,它不只是三人行的友情,是以讓我倍加珍惜。

  北京,這個地方說大,它是真的很大,大到從東北角的平谷到南邊的大興,需要兩個半小時;可說小,它卻也很小,小到只要想見,我的摯友就能很快相見。讀書期間對朋友的概念應該還是不甚明朗的,畢業之後,大家都各赴各的前程,相互間的問候也少了許多,才驚覺生命中一兩摯友的重要性。

  我自認是一個幸運的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可以結交一隻手的數量的摯友,更重要的是她們也互為知己,周末幾個人泡在一起,真真讓我有一種人生大贏家的錯覺。但人生並不會處處是如意,我沒有愛情的眷顧,但友情讓我不孤單;親情不在身邊,但友情常伴!

  有時想想,知足常樂,只有對擁有的當下知足,才能保持常樂;只有對現狀保持清醒地審視,才能時刻準備進步。我現在就是這樣的狀態,對生活知足,對工作清醒審視,希望可以一直這樣,在快樂中去追求工作的進步、在進步中追求生活的完美!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二】

  整個假期,我把這本書讀了兩遍,每一次閱讀,穿越平淡樸素的字跡,用潺潺柔水寫成的文字,字裡行間那無言的感動,相失之後的痛楚與難過。團聚,生死離別,感情的大起大落,全部蘊藏在楊絳先生的文字中,文字敘述很簡潔,很平靜,但是我們心裡卻掀起一層又一層的波瀾和無言的感動。

  故事很簡單,普通不過的一家三口。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很簡短,就一頁。講了一個夢的故事。我記住了鍾書先生安慰楊老的那句話: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仍是楊老在講給我們一個「萬裡長夢」。夢中她是一名交通員,住在客棧,往返於三地,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後來也病重)之間不停地遊走奔忙,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一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實在不想動了,先得到女兒「回自己家裡去了」的消息,然後又看著載著鍾書先生的船變成一葉小舟,「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消失在茫茫雲海中……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附有很多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後兩張老倆口相互理髮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鍾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裡,才真正領會了什麼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淺顯的文字記錄了他們這個三口之家共同經歷的快樂。「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在這第三部裡,我印象深刻於他們夫婦二人留學期間的苦讀和自得其樂的生活。想像著兩個不嗜家務的學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鹽,他們的真實生活都在楊先生的筆下復活,讓我看到兩個抽空去探險(散步)的快活人。鍾書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讓我也提起興趣早起為家人用自製豆漿和五分鐘白水蛋當早餐,看他們爺倆吃得心滿意足。

  讀到第七章,阿瑗兩年不見父親,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視著。晚飯後,她對爸爸發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

  鍾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真是絕句啊,這父女間的對話!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修」,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對爸爸說: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

  顯然她是覺得「與有榮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這樣聰慧的女兒,媽媽怎能不記得她吐露出的每一個音符句語?所以,當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楊先生是如何的不舍。她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以後就不用牽掛了」她嘴上這麼說,心上卻牽扯得痛!阿圓去世時,還差兩個月才滿六十。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如何摧殘著兩位體弱多病的老人……

  當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先生去世。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讀到這裡,還能有人不動容嗎?

  最後的附錄裡,有錢瑗打算寫的她的那個版本的《我們仨》的手體本初稿(未完成),還有她在病中寫給同樣生病的父親的幾封信,寫給母親的新年賀詩,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進食了,但不放心阿媽,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飯食……那種父女親人間的濃情和俏皮讓人感慨萬千。最後附錄三裡,收錄有女兒給爸爸的速描畫、鍾書先生給煮飯阿姨的抽象寫生實物畫……這點點滴滴碎紙片都讓楊先生視為珍寶一一收藏其間,那是屬於他們仨的寶貴財富和回憶傳記,沒有人能走進,只能在遠處觀望與唏噓……

  楊絳先生用她的樸實的文字,娓娓道來講述了「我們仨」,一生,也因為有「我們仨」,感覺並不孤獨,生活很有意義。逝者不可追,往者不可留。留在楊絳先生心裡的,是「我們仨」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這樣的回憶,有些痛楚,有些溫暖,有些感動,有些回味。再平凡不過的一個小家,因為有「我們仨」,很快樂,很溫馨。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三】

  六年後再讀我們仨,仍覺得這是一本開卷便不忍放下的作品。我們仨是92歲的楊絳先生在女兒、丈夫去世四年後的回憶錄,全書共三個部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其中,前兩個部分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生活情感,筆法獨特也有些晦澀難懂;第三部分佔據全書大部分篇幅,從1935年她與錢鍾書剛結為夫婦赴英留學開始,在牛津喜得愛女,回憶了一家三口63年來經歷的風風雨雨和更多感人至深的溫馨畫面,語言從容、簡潔,看似平平淡淡,卻閃耀著經過漂洗的樸素生活本來的絢爛多彩。

  1935年,初到英國,這對自小被僕婦照顧的新人開始在跌跌撞撞中過日子。為了做早飯,他劃了生平第一根火柴;為了滿足饞嘴的他,她學會用雪利酒文火做紅燒肉;他們把店裡送來的扁豆剝殼又一面嫌棄殼太厚豆太小,剝了好多才醒悟過來「這是專吃殼兒的,是扁豆,我們燜了吃,很成功」;而每天早晨一大甌牛奶紅茶,也成了他們一輩子戒不掉的習慣。她不再是當初不識柴米油鹽的蘇州小姐,他也不再是古月堂前吟詩作賦的無錫少年,然而日子卻像搬入新居的第一個早晨鐘書給她端到桌上的早餐,有果醬、蜂蜜,那般甜蜜。

  1937年,他們有了女兒錢瑗。錢鍾書曾贈言楊絳:「絕無僅有的結合了絕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其實,我讀我們仨,讀出了季康之於默存也如母親一般。在她住院的日子,他每天到產院探望,常苦著臉告訴她:「我做壞事了。」他打翻墨水染了房東家的桌布、砸了檯燈、把門軸弄壞了,像一個做錯事情等待媽媽回來的小男孩一般,她說:「不要緊」,回寓後便真的全部修好,讓他信賴、安心、能夠依靠。

  1938年,一家三口回到硝煙瀰漫的祖國。他先是赴昆明西南聯大教書,後尊父命去藍田當英文系主任,這期間有來自同事的誤解、有來自家族的壓力、更有來自戰爭的流離顛沛,還好有她信他、懂他、陪他。女兒的成長也是苦難生活的一劑糖丸,「鍾書愛逗她,惹她,欺她,每次有吃的東西,總說:」Babynoeat.」…她看著媽媽的臉,迸出了她自造的第一句英語:」Babyyeseat!」她那時約六歲。」大約每個孩子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間的,因為她們不樂意,來走這一遭要經歷太多痛苦與煩惱,所以佛把這人世叫做婆娑世界。然而當父母把她們抱在懷裡,她們分明又是笑的,笑的那樣甜蜜。或許,她們正是看了這世界太苦,所以來了,想把無盡的歡樂帶給父母,或者想把這個世界的苦痛全部帶走。錢瑗與錢鍾書夫婦的緣分亦是如此。在最艱難的時期,有女兒陪伴,看著她跌跌撞撞成長起來,一家三口苦中求樂、學中求樂,圓圓頭(錢瑗的暱稱)成長為爺爺口中的「讀書種子」,季康完成了稱心如意、弄假成真等戲劇作品,翻譯出版了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並全力支持鍾書完成圍城的連載。

  他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然而解放並沒有結束所有苦難。文革歲月,他們被下放至幹校,走出「牛棚」後仍「不能與強鄰相處」,女兒幫助他們「逃走」,一家三口擠在北師大的宿舍,「阿瑗不用擔心爸爸媽媽受欺負,我們也不用心疼女兒每天擠車往返了。屋子雖然寒冷,我們感到的是溫暖。」這是豁達的一家人,也是默契的一家人,內心的相互支持讓他們捱過這個特殊時期受到的特殊待遇。然而日子再難熬,我讀楊絳先生的文字,感受到的只是她內心的平靜、沉定,她沒有訴說飽受的委屈,她回憶的只是鍾書哮喘發作時一個妻子心中的焦灼和戲稱之「呼嘯山莊」來帶給丈夫略微寬解,她回憶的只是地震時期外文所年輕人和女兒女婿給他們的幫助與關懷。這期間,他們依舊不輟筆耕,她譯完堂吉訶德八冊,他的管錐編初稿亦已完畢。

  1977年,文革結束,他們搬進現在的三裡河寓所,生活開始苦盡甘來。之後20年的生活,平平淡淡無陰無晴,實則陰晴隱於其中,只是這位耄耋老人已嘗盡人生百味,參透悲歡離合,無一句控訴無一句抱怨罷了。然而,1997年女兒錢瑗去世,1998年丈夫鍾書去世,再參透,她仍舊是想念女兒和丈夫的,於是2003年這本我們仨出版問世。在卷尾,她引用白居易的簡簡吟——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讀到這裡,我仿佛看見她的心上多添的幾隻飽含熱淚的眼睛,又綻出的幾個血泡。

  「我們仨,卻不止三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鍾書是我們的老師。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就是這樣的一家人,相扶相伴跨過半個地球,走過半個世紀,讓孑然一身的漂泊者也為他們感動,也想找個能相知相愛相惜的人,感受家帶來的溫暖與支撐。家,已然不是一處寓所,簡簡單單地容納我們仨,而成為一個意象,成為這一輩子身心的港灣。

同类文章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裡,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

世界因你不同的讀書筆記

  世界因你不同  拿出這本勵志書籍,我立刻被這六個充滿鼓勵的大字所吸引。引文介紹的李開復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成就: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卡內梅基隆這兩所國際頂尖名校;獲得諸多創新獎項,在蘋果、SGI、微軟、谷歌四大國際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這些成就鑄造了一個普通人心中成功人士的形象。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三篇)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精編

  《三國演義》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嘗,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  在高年級,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

水滸傳讀書筆記匯總

  水滸傳讀書筆記300字  《水滸傳》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講了宋代的農民起義,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水滸傳》中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各有各的技法,而且剛剛英勇無比。殺了好多貪官和壞人,保護正義,寧死不屈,連朝廷都制服不了他們。  如果我是在這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絕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匯總)

  《格列佛遊記》是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週遊四國的經歷。由於暴風雨、上岸找淡水、遭遇海盜、被部下劫持等等種種情況,格列佛共到了四個不同的國度:「小人國」——利立浦特王國,「大人國」——布羅丁奈格王國,有著異想天開卻又不著實際想法人的「飛島國」,最後一個是由一種有智慧的馬管理的「慧駰國」。 

西遊記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300字  我看過很多的書,比如:《瞧,這幫壞小子》、《愛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歡《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有四個主人公,其中我最喜

伊索寓言讀書筆記(精選)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臘人傳給後世的一部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作品。相傳,這部寓言集中的寓言為伊索所作,因而稱為《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曾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好強、老實,又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來到北平後,幹起了拉車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連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曾經向上、不屈的祥

讀《水滸》,品永恆的傳奇

  論古道今說英雄,水滸好漢稱第一。  ——題記  說英雄,說風流倜儻,善良正義;說英雄,說追求勇氣,行俠仗義;說英雄,說肝膽相照,替天行道。  《水滸傳》一部經典之作,是我國首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壓迫的好漢揭竿而起的故事。這一百單八將,或身懷絕技,或足智多謀,但他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