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單親家庭拍照(泉水閨女會扒麻)
2023-10-10 06:56:16 1
進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線麻在農村的應用依然非常廣泛。
莊稼地裡廣泛使用的牲口套具需要用它紡成粗繩儆拉套,人們普遍穿的布鞋需要用它搓成細繩衲鞋底,麻可製成農家無處不見的繩索捆綁物品,還可用來紡織麻布、麻袋,去皮後的麻杆還能用來燒火做飯。
「泉水閨女會扒麻」,這是一句在萊陽周邊流傳久遠的俗語,一些上了年紀的人說起來都知道。或許今天人們並不知道的是,這個俗語背後道出的是泉水村種植和經營線麻的故事,其中透析著農耕時代自給經濟條件下,先人革新農事的技能與智慧。
線麻是一種適宜於在肥沃沙質土壤裡生長的經濟作物,旱了不行,澇了也不行,對生長環境有特殊要求,並非一般性普及作物。
坐落在城南十裡的前、後泉水村,地處一片沙土小平原,毗鄰萊陽五龍河支流之一的白龍河,兩村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成為種植線麻的天然良地。在經濟落後的舊社會,農民的收入來源十分單一,以種地為生卻並不安於現狀的先人們,正是看準了自身地域優勢,獨闢蹊徑,將線麻拓為一門賺錢的生意。
至於泉水村到底從何時起引進種植線麻已無從考證,萊陽縣誌裡僅有明清時期線麻為當地農作物的簡略記載,不過據村裡的老人們說,恐怕幾百年的歷史是有了。
線麻從種植到成品大致可分為種植、漚制和扒批三個環節,當中蘊含著學問與技巧。
先是種植環節。種植前不僅要選擇肥沃的平原沙土地,多施土雜肥及豆餅,過程中還須定期追肥和適度澆水,線麻的種子外有一層硬殼,生長時需要一定的外部條件催化,一般小滿前後地溫回升後,即是播種的恰當時機。
幼苗時要進行疏苗,使麻苗自小就確定好合理密度。秋天處暑過後,麻杆長到兩米高麻花開始落「灰」時,標誌著已經成熟,便開鐮收割。收割後的新鮮麻杆一般用專用麻刀清理掉麻杆的葉子,然後將麻杆一捆一據的捆好。
接下來就到了漚制這個關鍵環節。
漚麻算個技術活,重點環節要相當細心,把握不好就會前功盡棄。
往水裡放置時,要按組木排的方法一排一排的用繩子將麻排捆緊,上下兩層放置,頂端再壓上石頭、圓木之類的物品,將麻排壓到水下,頂端見水即可。
麻排在水下漚制過程中,須定時檢查麻杆漚的硬軟度,以把握合適的出水時間,一般浸泡三天左右出水,翻曬後呈現乳白色即為成功。
若漚制時間短了,麻批難扒不說,成色也不好,難以賣上好價錢;時間長了,麻批就會缺「筋道」,甚至有的在池子裡外皮就爛掉了。
對一些漚制不達標的麻杆,人們還會利用霧露天進行「補救」,之後將其曬乾捆好,起放進屋內儲藏。
泉水村緊靠河邊,正是明白了流水不腐的原理,種麻人在河裡挖上水池,四周築起圍堰,將鮮麻杆放池裡漫水浸泡。
經過淸澈河水漚制的麻杄,扒出來的麻批是既白又亮,成色尤其好。
等到了冬季農閒時節,扒批的活兒就成為各家各戶的主要營生了,白天扒麻自不必說,晚上還要點上油燈扒。
扒批同樣有講究,每條麻批都要翻過來,將麻批裡朝外,這樣容易看出麻皮色道。
不過這活兒大都由家庭婦女來完成,女孩子也就有了跟母親學手藝的機會,姑娘們的手藝正是從小跟著大人一天天練出來的,扒出來的麻批寬窄均勻,條理又漂亮,鄉間盛傳「泉水閨女會扒麻」也就不足為奇了。
人們將麻批運到周邊集市去交易,舊時萊西水溝頭趕大集,賣麻批的大都是泉水人,不僅麻批成色好,賣的價錢也高,遠近聞名。
進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線麻在農村的應用依然非常廣泛。
莊稼地裡廣泛使用的牲口套具需要用它紡成粗繩做拉套,人們普遍穿的布鞋需要用它搓成細繩衲鞋底,麻可製成農家無處不見的繩索捆綁物品,還可用來紡織麻布、麻袋,去皮後的麻杆還能用來燒火做飯。
但到了七十年代末期,隨著人們穿戴習慣的改變以及物資的漸豐富,隨著農業機械的普及和化學纖維材料的廣泛應用,線麻的用途逐步被替代,線麻的種值自然也就成為了歷史,尼龍繩的應用徹底革了線麻的命。
(作者:萊陽/呂京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