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天師府開光科儀(跟摩羯座表白被拒)
2023-10-18 18:25:39 2
江西龍虎山有什麼道教文物古蹟,那裡的天師府是千年道府,裡面有什麼文物...
現存的天師道文化遺存中,三省堂屬清代抬梁式木構建築,始建於明代,「皇清同治六年謹修」,為江南院落式布局,南北座向,分前、後、中三廳和東西廂房,面積近千平方米,是歷代天師的住宅,堂內圓柱粗大、石雕須彌座尤存;廣緣齋與宮保第毗鄰,均屬清代建築,位於嗣漢天師府中部偏西側,是天師府道眾和賓客用膳之所;仁靖真人碑為青石雕刻,整個碑文由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奉詔撰書。1959年被江西省人民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銅鐘於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在杭州鑄造,是道教的重要法器,為歷代天師所沿用。1959年被江西省人民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靈泉井屬南宋遺蹟,亦稱「丹井」、「法水井」,系第35代天師張可大開鑿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5年),井深七七四九丈,「水為道家之本」, 是歷代天師做法事及生活飲用之水源地;現存東隱院屬清代建築,位於龍虎山上清宮院內東側,是一座著名道院。
分布在嗣漢天師府內的主要文物有:三省堂、私第門、宮保第、廣緣齋、仁靖真人碑、大銅鐘、靈泉井;分布在上清宮院內的主要文物有:東隱院。
三省堂屬清代建築,位於嗣漢天師府的中後部,是歷代天師的住宅,為江南院落式,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院門梁記載:「皇清同治六年謹修」。三省堂是天師府中現存最完整古代建築,單體建築面闊25米,進深38米,面積近千平方米,分前、後、中三廳和東西廊房,堆磚花牆、雕花窗欞、十分雅致。
前廳為客廳,面闊五間,三明二暗,四柱前伸,石階五級,敞門而進,東西花欄,各設臺階,廳前地面有一綠色園石,名「迎送石」。堂前簷及東西皆以雕花透空木格子裝飾,丹楹、朱扉、彤壁、紅牆顯得金碧輝煌莊嚴肅穆。堂壁掛有墨龍穿雲圖和祖天師像,東西四壁皆書名詩古畫。堂壁上方懸匾三塊:「道契崆峒」一匾置位正中央,「仙派名裔」排於東,「納甲周呈」列於西。
中廳(亦稱狐仙堂),相傳是天師祀奉「狐仙」之所,堂內設有供桌、神臺,常明燈等供品神器。建築布局上中廳前面與前廳用天溝搭接,又以磚牆石門分之,中廳後面與後廳天井廂房連綴。前門額上書「道自清虛」四個金光大字,東西二門分「紫氣」、「金光」,各有額書。
後廳是天師的食宿生活廳,面闊五間,用以房室四間,宴廳一間,前有天井後有院,東西廂房上有樓,廂房與中廳連接,天井周圍十柱明現,門窗四壁,雕刻精緻,中置金魚大缸,兩旁假山列之。宴廳擺設為清代款式,四壁名畫詩詞,中堂正上方懸黑底花邊金字匾一塊,上書「壺天春永」,為袁世凱送六十一代天師六十辰壽匾。廳前上方懸「福備箕疇」一匾,為清狀元徐甫所題贈。
三省堂門前立隱壁,繪有「鶴鹿蜂猴」巨畫一幅,內飾鶴飛、鹿走、 蜂舞 、猴攀四種動物,取其諧音為厚(鶴)、 祿(鹿)、封(蜂)、侯(猴)之意。象徵高官厚祿,宰相門第。
私第門位於嗣漢天師府中軸線上,是天師府院落前宮後府、前御後宅的分界點,磚石構建,系清同治六年(1867)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時撥款由61代天師張仁晸修建,門首上書「相國仙府」4個大字。門邊對聯「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 私第門東邊,從南到北建有廊房十間,為道眾住宿及辦公之用;私第門西邊,建有接待處三間,往北有房屋十間,為天師府招待所。
宮保第屬清代建築,位於嗣漢天師府中部偏西側,始建於明,清重修,「宮保」二字,為第50代天師張國祥於明萬曆年間誥封「太子少保」的統稱,宮保第為典型的徽派古民居風格,建築面闊16米,進深18米,面積約290平方米,分前廳和後廳,中間為天井,兩側為廂房,穿鬥式木架構,雕刻精美,有卷草花卉、雙龍搶珠、福祿壽禧等圖案、門窗工藝細緻,古色古香。正門朝西面開,有石雕「宮保第」三個大字和一副對聯「世爵久膺德綿漢代;元綱永握道闡名山。」,清代曾經多次修葺,一直保存較好。
廣緣齋屬清代建築,與宮保第毗鄰,原系宮保第的後院,亦屬徽派民居,建築面闊12米,進深16米,面積約200平方米,是天師府道眾和往來賓客用膳之所,廣緣齋的「天師八卦宴」一直保持傳統風味。曾經多次修葺,內有天井,四面迴廊古樸清雅,保存較好。
仁靖真人碑位於宮保第東側約30米處,青石雕刻,碑高2.30米,寬1.60米,厚0.39米。碑底座高0.95米,長2.5米(龜長),寬1.60米,碑額有雙龍戲珠紋樣,座底為龜形刻樣,形象生動,雕工細膩,堪稱一絕。整個石刻碑文陰陽兩面共1639字,由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奉詔撰書,由張留孫弟子玄教嗣師吳全節於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奉詔而立,迄今670餘年。碑文詳盡記述了元代仁靖真人張留孫的家世、生平活動以及皇帝的敕賜等,字體瀟灑流暢,秀麗端雅,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碑刻署名為:「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崇文宏道元德廣化真人總攝江淮荊襄等處道教知集賢院道教事嗣孫吳全節立石」。碑身斷裂、龜頭龜尾毀壞,經修補復原狀如故,並開放供遊人參觀。1959年被江西省人民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銅鐘(亦名神鍾、金鐘)位於儀門東側的保護亭內,江西省人民於1959年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考證,此鍾系正一教主嗣漢第40代天師張嗣德、玄教宗師吳全節,會同上清宮提點戴永堅、提舉知宮龔德同等於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在杭州鑄造,迄今已640餘年。凡用赤金九千斤,鍾長(高)一丈,中圍一丈八尺,鍾唇厚三寸九分,加上龍頭共重9999斤。鐘上端鑄有雙龍盤頂的圖案,向上彎曲的龍身為懸掛銅鐘的系鈕。鐘面有太陽(金雞)、太陰(玉免)、八卦、玉皇誥等道教圖案文字。中心四方鑄有"皇圖鞏固、大道興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篆體字樣。下面有臨川進士朱夏撰寫的《鍾銘》,乃玄學方從義親書。此鍾系舉行大型醮儀時鳴鐘擊鼓發號施令所用,是道教的重要法器,為歷代天師所沿用。此鍾輕度鏽蝕,龍頭殘斷,其餘保存較好。
靈泉井屬南宋遺蹟,亦稱「丹井」、「法水井」,位於玉皇殿的殿前臺階下沿處,系第35代天師張可大開鑿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5年)。井深七七四九丈,「水為道家之本」, 是歷代天師做法事及生活飲用之水源地,井水甘香清澈,味美香醇,是上等飲用之水,因該井水做法事靈驗,遂改名為「靈泉井」。歷代天師壽至百歲者甚多,實因常飲此水之故。
東隱院屬清代建築,位於龍虎山上清宮院內東側,是一座著名道院,院牆四圍呈長方形,東西闊15米,南北進深約30米,院牆內分布有門屋1間,正廳3間,後廳3間,左右耳房各1間。建築風格古樸,院牆外有「善惡分界井」和「神樹」等古蹟名木。周圍群山環抱,雲霧繚繞,仙跡縹緲,仙氣猶存,站在這裡,仍可領略一番仙都風貌。
龍虎山能買到道教正一齋教什麼科儀書
天師府什麼科書都有的,不過都是科本,沒有法本,法本得花錢學才有
嶗山的哪些道觀可以學習科儀
妙麗
龍虎山天師府
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張天師把龍虎山,又稱「降魔護道天尊」,「高明大帝」,「正一真人」,「祖天師」。張道陵本名張陵(34-157年),字輔漢,號天師,道教尊稱為張道陵。他於東漢末年創建五鬥米道,後被道教奉為創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予他的稱號。龍虎山的天師府全稱「嗣漢天師府」,它是歷代天師掌管天下道教事的總署及張天師生活起居的地方。天師府門臨瀘溪河,面對琵琶峰,山水特別優美。
和摩羯座表白被拒絕
每天看你一眼?還是你看他一眼?你和他考一個大學吧,一定要追著不放,還有可能,先做朋友,多交流多談心,機會比較大
和摩羯男告白,他拒絕了,說明他不喜歡你嗎?
可能他需要一段時間來了解你,他考慮的比較多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