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習俗介紹和來歷(元宵節的來歷與習俗)
2023-10-18 09:52:15 2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開始重視農曆15,按照資料和傳說,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當做正月十五供奉天神。元宵,原先的意思為「上元節的晚上」,因為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所以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夜,街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等的活動也陸續高潮,成為世代相傳的習俗。
元宵節早期只稱作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後稱元夕或則元夜,唐末才稱稱元宵。
元宵節的習俗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幅員遼闊,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各地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舞獅子、舞龍、賞花燈、猜燈謎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國也由來已久,最早在宋代,人們稱元宵為浮元子。用糯米粉做皮,可葷可素,可鹹可甜。
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也稱燈節。正月十五夜晚,街巷滿各種各樣的燈,有宮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開始於西漢,後來興盛於唐朝
猜燈謎
猜燈謎也稱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十五,好事者將紙條寫上燈謎貼在燈上,供人們猜,能啟迪智慧,又有節日氣氛,所以影響也很大,成為元宵節不可少的活動。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民間藝術,每至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源於魏晉,興盛於唐朝,舞獅子舞法有文武之分,文獅溫馴,武獅兇猛。
充滿詩情與浪漫色彩的元宵節你們計劃好要怎麼過了嗎?
彩蛋↓
風平浪靜(打一城市)
拜年(打一作家名)
千言萬語(打一漢字)
猜出來了嗎
(以上材料源自網絡/侵刪致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