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傣族的傳統節日和傳統習俗(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之傣族)

2023-10-20 11:11:25

傣族的傳統節日

浴佛節浴佛節,又名「潑水節」,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傳入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浴佛節成為傣族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浴佛節一般在傣歷六月舉行,相當於公曆四月中旬。浴佛節這一天要用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後來逐步發展到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在西雙版納地區,浴佛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經過西雙版納自治州政府的多次推動,浴佛節被宣傳成「潑水節」,成了西雙版納傣族最隆重的節日。入夏節傣語稱「豪窪」,意為入夏。時間在傣歷9月15日(農曆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出夏節傣語稱「昂窪」,意為出夏,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時間在傣歷12月15日(約在農曆九月中)。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故人們稱之為「開門節」。忌禁解除後,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 獻。祭拜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遊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傣族的風俗習慣

傣族現有人口115.90萬。傣族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縣。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有德宏方言和西雙版納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為傣仂文(西雙版納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繃文和金平傣文(又稱傣端文)4種。4種傣文都來源於古印度字母。傣族多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佛教。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遠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就已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白衣」等;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繃」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

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漢代稱"滇越"、"撣"。魏晉以後,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傣族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曆法。傣歷和公曆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曆的639年為傣曆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曆年,月卻是陰曆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潑水節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於公曆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髮、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裡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遊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鬱的亞熱帶風情。傣族的服飾

女性服飾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一個個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如花似玉。

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圓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嫩粉、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涼等料子縫製。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製,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繫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輕柔,色彩鮮豔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男性服飾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禮帽,顯得瀟灑大方。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豔,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男女老幼均喜歡赤腳穿拖鞋。傣族的人口和分布地

全球有傣族人口約6500萬。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越南西北部、柬埔寨西北部、緬甸中北部、寮國、泰國等地區和國家。

中國境內有傣族人口126萬(2006年數據)。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上遊的支流域、怒江流域、瀾滄江流域、紅河流域、金沙江流域,包括傣弄(德宏、保山、臨滄、普洱)、傣泐(西雙版納、普洱)、傣阮(西雙版納)、傣痕(普洱)、傣雅(玉溪)、傣丹(紅河、文山)、傣皓(紅河、文山)、傣良(紅河、文山)等。傣族的文化

曆法傣族曆法有兩種,分別是大傣歷和小傣歷。大傣歷大傣歷是傣族最早使用的曆法,是傣族先民在漢族農曆的基礎上創造的曆法,現今只有民族意識比較濃厚的大傣人(大泰人)仍然堅持使用這種曆法,因而被稱作「大傣歷」。

大傣歷以公元前94年為紀元元年,一年的回歸長度為365天6小時12分36秒(365.258日),與現代標準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有一定誤差,朔望月為29.530583日(按:現代標準朔望月為29.53059日),每年分冷、熱、雨3季,月序一般比漢族農曆早 3 個月,如傣歷2107年1月1日相當於公曆2012年12月14日,農曆壬辰年十一月初二日,當年農曆閏四月,所以早兩個月。大傣歷單月為大月30天,雙月為小月29天, 隔4~5年有一次八月大月(在8月29日後加一閏日,稱「八月滿月」)則一年355日平年。每月又分「月出」與「月下」兩個半月,望日(十五日)之後稱「月下一日」,順序數至晦日,並使用七曜(日、月加上火、水、木、金、土五星)紀日的周日法。19年置7個閏月,皆置閏於九月,閏九月也是大月(30天),傣語稱閏年為雙九月之年,閏年384天。置閏之年比農曆早一年。由於採用早朔,月出一日(初一)不一定是日月合朔的日子,故與農曆日序有時有一日之差。大傣歷又吸收漢族農曆中幹支紀時的方法,將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相互搭配,得60個數首尾循環,用以紀年和紀日,用十二地支紀月,並使用十二屬相紀年歲。小傣歷小傣歷實際就是緬歷,是緬族殖民統治傣族期間傳入傣族地區的,被緬族殖民統治過的泰國、寮國及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普遍使用這種曆法,因這些地方的傣族主要是小傣人,也就被稱為「小傣歷」。小傣歷以公元639年為紀元元年,計算方法與大傣歷大同小異,緬族創造這套曆法時,主要參考傣族最早使用的大傣歷及印度曆法。文學《娥並與桑洛》傣族文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古歌、神話、創世史詩產生和發達的時期;二是英雄史詩、傳說、歌謠形成和昌盛的時期;三是故事、敘事長詩興起和繁榮的時期;四是新文學蓬勃的時期。著名的《傣族古歌謠》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時期傣族先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狀況。天地起源神話有《英叭開天闢地》、《古老的荷花》、《費梅嘎帕》(《大火燒天》)等,人類起源神話有《葫蘆人》、《葫蘆生蛋》、《人類果》、《汙垢泥人》等,洪水神話有《葫蘆傳人種》等,圖騰神話有《鳥姑娘》、《象的女兒》、《神牛之女》等。史詩有《巴塔麻嘎捧尚羅》、《變扎貢帕》(《古老的荷花》)、《細木過》、《天地萬物的來歷》。英雄史詩有《釐俸》。歌謠主要是情歌、習俗歌、勞動歌、童謠等。傣族人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述長詩。佛教的傳入,傣文的創製,都對敘事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傣族民間藝人接受、翻譯和傳播外來的佛經文學,同時還把傣族民間故事吸納進來,創作了大量的民間敘事長詩。據研究,僅阿鑾敘事詩(即以佛本生經為核心內容的佛祖輪迴轉世的修行故事)的數目就多達550部。總的來說,常見的傣族敘事詩有《金蛙阿鑾》、《口袋阿鑾》、《大葉子阿鑾》、《金羚羊阿鑾》、《香谷阿鑾》、《酸魚阿鑾》、《十二位王妃的眼珠》、《朗兌罕》、《蘭嘎西賀》、《相勐》、《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金皇冠》、《三牙象》、《七頭七尾象》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戲劇傣劇是雲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湧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新中國建立後,傣劇有了新的發展。1960年是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潞西縣傣劇團成立,1962年擴建為德宏州傣劇團。1962年,《娥並與桑洛》參加西南區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東南亞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劇團這樣的專業團體以外,較大的傣族村寮幾乎都有業餘演出隊伍。傣劇基本上只為老年人所喜愛,年輕人因為聽不懂而對其沒有多大興趣。傣劇在傳承方面的困難日益凸現。傣族的舞蹈

孔雀舞傣族傳統孔雀舞傣語叫「戛洛湧」、「煩洛湧」或「戛楠洛」。這是傣族人民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流傳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 富饒美麗的傣鄉,素有「孔雀之鄉」的美稱,過去每當晨曦微明或夕陽斜照時,常見姿態旖旎[yǐ 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徵。每逢佳節,傣族人民都要雲集一堂,觀看由民間藝人表演的根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及佛經故事等編成的孔雀舞及表現孔雀習性的舞蹈。如根據神話故事《魔鬼與孔雀》而編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舞蹈表現了魔鬼欲霸佔孔雀為妻,人面鳥身的孔雀,奮力抖動自己美麗的羽毛,那絢麗、燦爛的光芒使魔鬼兄弟雙目失明,孔雀取得了勝利。

來歷關於孔雀舞的由來在傣族人民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的一個是這樣的:相傳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領袖召麻粟帶領四千人去尋找幸福,到了「來少勐」後,聽到了水果掉進水中的聲音和魚吃水的聲音,看到孔雀隨著這動聽的聲音跳起優美的舞蹈,他們回來後,就模仿這些聲音和孔雀的動作。以鼓、鑔來伴奏,跳起孔雀舞。在一些古老的緬寺壁畫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鳥身的孔雀形象,這與頭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著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詔野史》中也有關於孔雀舞的記載:「婚取長幼跳蹈,吹蘆笙為孔雀舞……」,可見孔雀舞的歷史源遠流長。動作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當舞者跳到高興時,眾人就喝彩「吾——吾」,「水 ——水」,氣氛十分熱烈。孔雀舞有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為模仿孔雀飛出窩巢、靈敏視探 、安然漫步、尋水、飲水、戲水、洗澡、抖翅、曬翅、展翅與萬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飛翔等。孔雀舞的動作異常豐富,最常見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裡扣,食指屈回,其餘三指如扇形翹起)、「眼式」(食指與拇指稍靠攏,其餘三指如扇形翹起)等。步伐有踮步、「起伏步」(動力腿由腳跟帶動向臀部踢起後全腳掌落地,主力腿隨之屈、伸)等。傣族孔雀舞動作有著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每個動作之前有起式,完了後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圖及固定的動作組合;每個動作組合又有固定的鼓點伴奏。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語彙尤為豐富,有「飛跑下山」、「林中窺看」、「漫步森林」、「抖翅」、「點水」等惟妙惟肖模擬孔雀神態的動作。傣族孔雀舞風格輕盈靈秀,情感表達細膩,舞姿婀娜優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它不只在重要熱鬧的民族節慶中單獨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體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維繫民族團結的意義,其代表性使它成為傣族最有民族文化認同感的舞蹈。風格從舞蹈風格上可歸納如下三類:第一為雄孔雀舞。民間多跳此舞。膝部起伏剛韌。舞姿有明顯的「三道彎」特點。第二為雌孔雀舞。在民間多由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韌緩慢,舞姿優美動作細膩,並常有拱胸和肩的轉動,體現其含蓄、嫵媚的形態,鼓點輕盈緩慢。第三為小孔雀舞。常採用快速的小顫和保持半蹲狀態的矮步,小腿靈活輕巧,常用連續的小聳肩,鼓點快速而輕巧。象腳鼓舞傣語叫「戛光」或「煩光」(傣語稱鼓為「光」,跳舞為「戛」)。「戛光」是傣族地區流行最廣的男子舞蹈。每當栽秧後和豐收時節,就跳起象腳鼓舞以示歡慶。象腳鼓不僅是一種民間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樂器。傣族人民娛樂時,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腳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聲有色、酣暢盡興。來歷關於象腳鼓及其舞蹈的民間傳說很多,據傳:古時有一對夫妻,勞動後在水潭邊小憩,突然風把熟透了的芒果從樹上吹落水中,發出「嘣——嘣」的響聲,這聲音給他們帶來了歡樂。他們回家後,便依照大象的腳將樹鏤空,蒙上牛皮製成鼓。在趕擺時,他們背著鼓去跳舞,不久象腳鼓舞就傳開了。又說:在很早以前,有兩個馴養大象的小夥子依照大象的腳做成了象腳鼓。在《明史·百夷傳》中也有:「大小長皮鼓以手拊之」的記載。動作表演時,舞者以左肩背象腳鼓,鼓面對前,鼓尾向下,以右手擊鼓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時也用肘、膝、足跟、腳趾等敲打。象腳鼓舞矯健、粗獷。雙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動作配合緊密,用手敲鼓時,膝部就彎曲。而抬手時膝部立直。舞蹈步伐很豐富,有「前點步半蹲」、「後點步半蹲」、「踏步全蹲」、「 八字步半蹲」,還有以一腿為主力,另一腿做悠腿、抬腿、踢腳等姿態的動作,以及吸腿跳 、踢腿跳、彈腿跳、跨腿跳等。分類象腳鼓有長、中、小三種鼓形,根據鼓的形狀有三種不同的跳法。第一種,長象腳鼓舞。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耿馬的孟定、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和孟連一帶。鼓身長二米左右,由於鼓身比較沉重,多為舞蹈伴奏用。舞時步伐緩慢、穩重,膝部起伏有力。鼓點最為豐富,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語,能表達傣族人民喜、怒、哀、樂的心情。第二種,中象腳鼓舞。主要流行在潞西縣、盈江縣、耿馬縣、景谷縣、勐懂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鼓身長約1.5米較輕便。其主要特點是舞時要將鼓尾擺起來、甩起來。由於在鼓尾上束有一簇簇的孔雀羽毛,擺動起來十分好看。擺鼓就是讓鼓尾左右晃動,甩鼓就是將鼓首向下壓,使鼓尾向上甩。中象腳鼓舞不只是在節日跳,每年還有專門的賽鼓日子,以鼓音長短、音色好壞和鼓尾擺動大小為取勝標準。第三種,小象腳鼓舞。僅流行於西雙版納一帶。鼓身長不到一米,動作豐富,經常被用作孔雀舞的伴舞。動作幅度較大,有吸腿跳、彈腿跳、撩腿等步伐。戛伴光舞「戛伴光」就是大家圍著鼓轉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人民中最普及最盛行的集體舞,它不限地點時間,幾十人幾百人均可圍成圓圈按順時針方向起舞,節日時通宵達旦歡舞不息。舞蹈樸實熱情,特點突出,婦女膝部的顫動較均勻,多順手順腳的舞動。一般以「蹉步」、 「起伏步」、「點步」、「弓箭步」等步伐為主。手的動作較簡單,一般以自然手式在胸前交替向下繞腕或從腋下向上掏手。大嫂們與老年人在裡圈起舞,老人的動作緩慢,膝部起伏明顯,常以大幅度的前俯後仰來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他們的動作任意自由發揮,而在圈外的年輕人,則要求動作統一整齊。戛伴光的鼓點非常豐富。雙面鼓舞傣語叫「光邦」、「光兩」、「光雙臘」、「光宏」、「光勐央」等。流傳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盈江縣、瑞麗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區和耿馬縣、滄源縣的勐懂地區。是傣族最古老的一種鼓舞。此種鼓一頭大、一頭小,兩面均蒙有皮。小雙面鼓長一尺半左右,可橫掛在身上,舞時右手用手掌敲鼓,左手用竹片擊鼓,動作起伏大,常用深蹲等舞姿 ,三道彎造型較突出。大雙面鼓身筐米,直徑六十七公分。需要兩人用竹杆扛起來,舞者雙手掄槌,做雲手轉身,吸腿、跪蹲等動作打鼓。有的鼓則放在地上打,鼓聲鏗鏘有力。眾人圍成圈,手持鮮花或手巾載歌載舞,同戛伴光舞的表演形式相似。魚舞傣語叫「戛巴」。主要流傳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縣,解放後才逐漸流傳到其它地區。據說在傣族發現了魚並學會捕魚的時候起,就跳起模仿魚兒的舞蹈。魚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舞者身上套魚形道具起舞。魚舞比其它傣族民間舞更為柔和、細膩,靈巧而活潑。主要表現於起伏、柔和的屈膝半腳掌碎步動作上,小跳敏捷活潑,表現魚兒在風平浪靜的水中漫遊時,常採用全腳或半腳掌屈膝碎步行走,沒有起伏,雙手和上身只向左右擺動。在表現魚兒戲水或與急流搏鬥時,常採用小跳、小蹦子、小翻身等跳躍性動作,形象生動逼真。魚舞多採用魚形手式(一手以手心蓋於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或以雙手向外劃圓和雙臂在後擺動為典型動作。魚舞的鼓點比較緩慢、輕盈,豐富的鼓語不亞於孔雀舞。大鵬鳥舞傣語叫「戛倫」。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節日裡跳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主要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一帶。相傳很久以前雨神跑了,傣族地區不下雨,大地一片枯焦,大鵬鳥置抱蛋的妻子於不顧,和雨神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數日後,大鵬擊敗了雨神害使其降了雨,但大鵬鳥的妻兒早已餓死。傣族人民為了表達對大鵬的敬意,遂產生了大鵬鳥舞,流傳至今。大鵬鳥舞矯健、粗獷,動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現大鵬鳥與雨神搏鬥的動作和不畏強暴的氣質。動作變換快速有力,造型時間較長「三道彎」舞姿稜角突出。如:出場動作一般是大跳接一個大的舞姿造型,表現大鵬鳥從空中迅猛疾下的氣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張開成扇形)和掌式手型,這些手式加強了動作的力度。大鵬鳥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過去舞蹈時帶大鵬鳥型道具和面具,現多已棄之不用,使舞蹈動作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鼓點異常豐富,鼓聲深厚有力。鷺鷥舞傣語叫「戛央」、「戛洛央」。是青年人在喜慶佳節時跳的集體舞蹈。主要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芒市、盈江一帶。過去,舞者要身著雪白的衣裳,雙肩披上兩條鮮紅的綢帶起舞,已不多見。在傣家村寨附近的竹林裡或水田中,常見到雪白的鷺鷥鳥。關於鷺鷥舞的來源民間傳說不一,有一種講:古時有一個很窮的小夥子,每天勞動不止。鷺鷥非常喜愛他,為他跳起優雅的舞蹈,以後小夥子就與鷺鷥親切地對舞起來。後來,人們把這一舞蹈編成了青年人的對舞。又說:一種叫「央」的民族曾到過德宏一帶,此種舞是表現他們在田間勞動的過程。鷺鷥舞一般以對舞為主,動作相對,隊形多是兩橫排分左右出場,相遇後變成兩豎排、四排、兩個圈等。常由一人指揮變換各種動作和圖形。鷺鷥舞的動作簡單、優雅。舞步的節奏處理與其它傣族民間舞不同,弱拍時雙膝快速彎曲,動力腿敏捷地抬起,重拍時雙膝韌性伸直,動力腿同時輕盈地全腳掌落地,形象地模仿了鷺鷥行走的動作。有雙手在胸前拍掌及拱胸等特殊動作。鼓點輕盈簡單。花環舞傣語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體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如今只在盛大的節日時才跳,已變成一種有組織的舞蹈表演。從很早的年代起,每當潑水節和其它宗教節日來臨時,小夥子和姑娘們就成群結隊到深山密林和江邊採集最鮮豔最美麗的花,然後打著象腳鼓載歌載舞把鮮花送到緬寺搭成花亭,這一古老的習俗至今流傳在傣家村寨。關於花環舞的來源有這樣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個窮苦的青年,去壩子趕擺時,覺得自己的衣服破爛不堪,就摘來許多花紮成花環套在身上,下山後隨著歡樂的象腳鼓聲跳起了舞,一個姑娘愛上了他,隨著他的舞唱起了歌,花環舞由此產生。花環是在長二米左右的竹篦上紮上鮮豔的花朵做成,舞時雙手握住花環的兩端,在移動步伐的同時,著重於花環的變化。並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案。花環舞跳到極樂時,由一人指揮,舞者一起由慢板轉入快板,有踮步、「頓錯步小跳」等動作。煩整傣語稱刀舞和棍、拳、棒這類舞為「煩整」、「戛整」、「令整」。是男性的舞蹈。流傳於廣大的傣族地區,與漢族的武術類似。風景秀麗的傣鄉,傣族男子都佩戴著一把精製的利刀,標誌著他們的勇敢威武,同時刀也是生產勞動的有利工具。刀舞傣語叫「戛拉」或「煩拉」。動作有力、剛健,多採用「大八字跺步」、「彈腿」、「踢腿蹭跳」和「深蹲滑行」等步伐,這些動作在傣族民間舞中很少出現。刀舞有單刀、雙刀、短刀和長刀(類似劍)等種類及本地、內地、緬甸等不同的流派,各種流派有自己嚴格的表演程式和動作。可由一人至十幾人表演,舞時無伴奏,或以象腳鼓伴奏。棍、棒、拳術與刀舞基本相似。戛朵亦稱「煩朵」,是一種道具舞。此舞過去在盛大的宗教節日才跳,至今僅流行於耿馬縣孟定和孟連縣一帶。「朵」是一種神化了的動物,據說有獅子頭、狗嘴、鹿角、長頸、細毛。漢語把此舞稱為「馬鹿舞」。戛朵至今仍帶道具跳,道具身長一丈,頸長八尺,用竹篦編成四十五公分的圓圈,外面用布包起來,剪碎的白紙粘在上面作為羽毛。一般由倆人合作扮一隻馬鹿,前面的舞者飾馬鹿頭和前半身,用棍支撐頸部做劃字動作,後面的舞者掌握尾部,向兩邊做敏捷的小跳及跌扑、騰轉等動作。舞步、鼓點均與孔雀舞相似。依拉賀舞也稱「煩依賀」。流行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帶。在傣歷新年「潑水節」和 「開門節」或喜慶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歡跳此舞,因每段唱詞後面都有「依拉賀」做襯詞而得名。依拉賀舞的特點和戛伴光舞相似。蝴蝶舞傣語稱「戛吆」。流行於耿馬縣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一帶。據說蝴蝶舞是為了賽舞時別開生面而創作的。表演時舞者將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飛舞的形態,其動作和鼓點都與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處。鬥笠舞流行於金平縣一帶。那裡炎熱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都離不開鬥笠。因而有了鬥笠舞。笠帽的動作有「扛帽」、「體前滾帽」、「滾肩帽」、「擺帽」等,舞時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彎造型,但不明顯。臘條舞傣語稱「戛甸」。是一種表演性的儀式舞蹈,主要流行於西雙版納一帶。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後屈腿等步伐,雙手託住點燃的臘條,做掏手、向外劃圓等動作。雞舞傣語稱「戛該」。是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的兒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雞覓食、相鬥等動作,以跳的時間長、速度快為勝。沒有樂器伴奏,一般由孩子們數數而舞。十二馬舞傣語稱「馬西雙」,是由十二個人表演的歌舞,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芒市等地。表演者腰間套系馬形狀的道具,一手拉韁繩,一手拿扇,以半腳掌碎顫跑步為主,變化各種隊形。一般演唱十二個月的勞動,有時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節。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過去只在宗教節日或土司結婚、繼位時才跳,主要流行於滄源縣勐懂地區。以唱為主,內容有唱結婚、愛情及十二個月的生產勞動等。舞時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動作與戛伴光舞相似。此外在金平縣還流傳有表現勞動生活的「划船舞」、「摘花舞」、「撈魚舞」、「走路舞」 等。流傳在金平縣的扇子舞據說是一種打鬼時跳的儀式舞蹈。流傳在耿馬縣孟定地區的「大象舞」傣語稱「戛張」。由倆人套系大象形狀的道具,模仿大象走步、敬禮等動作,由一人持紅手帕引象而舞。流行於西雙版納的「婦女舞」,輕盈柔和。流行於瑞麗縣的「戛洛響」,是一種模仿小鳥跳的舞,與小孔雀舞相同。傣族的由來

傣族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遊地區的哀牢人。哀牢人是雲貴高原的古人類之一。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哀牢人在瀾滄江、怒江中上遊地區創立了達光等部落聯盟國家。公元前二世紀末,達光王國開始與漢朝接觸,因當時的達光王叫「哀牢」,漢朝開始把達光王國稱作「哀牢國」。在這之前,因哀牢人善騎大象,生活環境又與漢朝南方的越人相似,被漢朝誤以為是越人的一支,把達光王國稱作「滇越乘象國」。

公元一世紀開始,位於達光王國東面的滇王國與其宗主國(漢朝)衝突不斷,大量滇人(因其吸收了越文化,也稱「滇越人」)湧入哀牢境內,哀牢人吸收融合了滇人後,初步形成現代傣族的雛形。考古發現近幾十年,雲貴高原各地出土了大量青銅器製品,據考古工作者判定,這些文物幾乎與中原華夏民族同步。出土的青銅器中,除大量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外,還有相當數量的以鉞、戚為代表的兵器和以鍾、鼓為代表的禮樂器,以及多達三十多件的編鐘。出土的編鐘編鐘是古代特有的宮廷打擊樂器,也是帝王禮事、宴辜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廟堂之樂」。這些編鐘雖久經沉埋,但出土後完好如初,色澤鮮明,紋飾清晰,音質宏亮,音列井然,並有雙音鍾。據專家考證,其使用年代為戰國中期。編鐘的出現和使用,表明傣族先民不僅掌握了較高的鑄造工藝,而且還懂得了一定的樂理知識,並在測音、試音及演奏上也達到了較高水平。因為編鐘對青銅鑄造技術要求甚高,而特定的樂音又對每件編鐘的制形、大小、高低、厚薄及合金配比等有著特殊的規定性,稍有差錯都將影響其音頻、音質和音響效果。簡史公元一世紀中後期,哀牢人創立的達光(哀牢)王國受到漢朝擠壓,被迫將統治中心西遷到怒江以西地區,一部分傣族先民跟隨達光(哀牢)政權西遷,一部分傣族先民留在怒江以東地區成為漢朝的屬民。公元三世紀至六世紀,怒江以西的達光(撣)王國統治中心又南移到伊洛瓦底江中遊地區的蒲甘姆一帶,怒江以東的傣族因中國(漢朝)大亂紛紛獨立。此時,怒江以東的傣族被中國稱作「哀牢」或「鳩僚」,怒江以西的傣族被稱作「撣」,達光王國也被稱作「撣國」。公元六世紀至八世紀,怒江以西的達光(撣)王國被果佔壁王國取代,怒江以東的傣族形成了數十個小邦國,其中以洱海南部的蒙舍國、蒙嶲國勢力最大。公元八世紀至十世紀初,怒江以東的蒙舍國在洱海地區稱雄,吞併了果佔壁王國(前果佔壁)及雲貴高原上大大小小的部族,建立了以傣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蒙舍國開始被中國(唐朝)稱作「南詔國」。公元十世紀初至十三世紀中,傣族先民失去南詔政權,逐步遷離南詔的政治中心洱海地區,伊洛瓦底江、怒江流域地區的傣族恢復了「果佔壁王國(後果佔壁)」,瀾滄江流域地區的傣族先是歸附大理國,後又脫離大理國成立「勐泐王國」。公元十三世紀中至十五世紀中,是傣族大發展時期,因蒙古大軍的鐵騎,傣族大量南遷西進,南部、西部的傣族小邦國在得到眾多傣族充實後,逐漸強大起來。蘭納王國統治了今泰國西北部、緬甸東北部地區,素可泰王國統治了今泰國中部、北部地區,阿瓦王國統治了緬甸中部、北部地區,瀾滄王國統治了今寮國大部分地區,阿洪王國統治了今印度東北部的廣大地區。北部傣族的麓川王國統治著中國雲南西部、西南部及緬甸西北部等廣大地區,勐泐王國統治著中國雲南南部及寮國北部、緬甸東北部少部分地區。麓川王國開國君主思汗法公元十五世紀中至十六世紀中,各地傣族政權開始走向衰弱,麓川王國在與漢族明帝國的戰爭中逐漸落下風,緬族東籲王國吞併了傣族的麓川(阿瓦)王國、蘭納王國、瀾滄王國、勐泐王國、阿瑜陀耶王國,唯一強大的阿洪王國開始了印度化進程。公元十六世紀中至十八世紀中,北部傣族完全被漢族明帝國控制,之後又被滿族清帝國控制;南部的阿瑜陀耶王國則脫離緬族東籲王國再次崛起,蘭納、瀾滄都成了阿瑜陀耶王國的屬國。公元十八世紀中後期,緬族貢榜王國興兵入侵阿瑜陀耶王國,佔領蘭納、瀾滄,南部傣族又陷入緬人的奴役統治。1767年,披耶鄭信將軍趕走緬軍,在吞武裡建立「吞武裡王國」,蘭納、瀾滄也趁機脫離緬族獨立。1782年,披耶卻克裡推翻吞武裡政權,在曼谷建立「曼谷王國(暹羅王國)」,統一了吞武裡王國、蘭納王國、瀾滄王國等南部傣族政權。公元十九世紀,傣族的阿洪王國因宗教衝突元氣大傷,逐漸衰弱。1822年,緬人趁機出兵攻佔阿洪王國,兩年後,英國人又將緬人趕走,將阿洪王國收為自己的殖民地。1885年,英國徵服緬人後,佔領緬北的傣族地區。1893年,法國強佔了暹羅的屬國瀾滄(此時已分裂為琅勃拉、萬象、佔巴塞三國)。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企圖統一傣族地區的暹羅與日本結盟,出兵佔領緬甸北部的傣族地區。原瀾滄琅勃拉王也利用日本勢力,宣布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治下的傣族地區獨立,建立寮國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緬甸北部的傣族與緬甸南部的緬族聯合組建了「緬甸聯邦」,並由傣族貴族蘇瑞泰出任緬甸聯邦第一任總統;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區(印度東北)的傣族被獨立後的印度統治;原勐泐、麓川的傣族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成立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各級地方自治政府;寮國因世界冷戰爆發,成為東西兩大陣營角力的場地;已改名為「泰國」的暹羅成了美國最主要的盟友,各領域得到一定的發展。,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