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書筆記範文
2023-10-09 02:51:09 3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農村的作品。小編整理了鄉土中國讀書筆記範文,快來看看吧。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範文一:
(一)在「男女有別」一節裡,提到OswaldSpengler曾說西洋有兩種文化模式,一是Apollonian亞普羅式的,一是Faustian浮士德式的。前者認為宇宙有一個超自然超人力的秩序,人只能接受它,維持它。天堂遺失了,黃金時代過去了,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後者認為衝突是存在的基礎,生命是阻礙的克服。沒有了阻礙,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他們把前途看成無盡的創造過程,不斷的變。費老認為鄉村社會是前者,現代社會是後者。
且不說是不是,我對這兩種文化模式很感興趣。柏拉圖認為現實世界只不過是對理想世界的拙劣的模仿,還有聖經中對於原罪的解釋,原來都是前一種思想的表現;而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我更願意把它理解為一種人生觀,「生命是障礙的克服」,苦難越大,生命力因之越強,生活的意義因之越深。這裡面隱藏了一個結論就是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而不是結果,因為結果無非只有一個那就是死亡。進而推論,我們不是要得到更多而是要經歷更多,這就是存在主義者加繆的觀點——不是生活得更好,而是生活得更多。
(二)對於男女感情,費老又說「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徵,是把感情的激動,不斷的變,作為生命的主脈。」「最後的統一是不會完成的,這不過是一個求同的過程」「男女的共同生活越是向著深處發展,相異的程序也愈是深,求同的障礙也愈是強大,用來克服這阻礙的創造力也需更強大,在浮士德的立場說,生命力也因之愈強,生活的意義也因之愈深。」
費老這裡說的是性別差異帶來的異性吸引力和愛情。我不由想到我們在感情中體會到的愛情,如果抽去了表層的性慾和生活,其實就是這種依戀感,這種恨不得和對方變成一個人的衝動。盧克萊修說「情人們熱烈地擁抱在一起,情愛的牙齒頂著牙齒,但他們不能在另一方銷魂,也不能成為另一個自我。」正是這種永遠不能克服的距離產生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很多人難以體會這種本質的愛情,甚至用性或者「在一起」代替愛情,無疑是對愛情的膚淺的理解。
(三)在「禮治秩序」裡,費老認為中國社會既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禮治。若是法治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多私情和冤案發生,若是人治就不會有那麼多位高權重的人總說身不由己煩惱重重了。中國社會的人們是依照多年以來形成的傳統習慣生活行事的,不管處於什麼地位,都得按照這些規定行事。儒家說「克己復禮為仁」是個最好的例證。
(四)接著,在「無訟」裡,費老接著推論,既然是禮治社會,那麼禮就不僅僅是禮貌,不懂禮就簡直是個道德問題,如果有官司非打不可,那必然是因為有人破壞了規矩。中國鄉土社會的理想是沒有法律和政治的,因為一切都按照祖先流下來的規矩進行,政府的統治以教化為主,「苛政猛於虎」;來到這個世界的新生兒自有父母教化他們適應這些規矩。這就實現了「無為而治」的理想。
我想到在我的家鄉,很少有爭端是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的,家務糾紛或者兩家發生了爭執,一般都是找村裡能說會道的「明禮人」來「評理」。很少有人想到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打官司被認為是「丟人」的,不管你有理還是無理。當然過了這麼多年,中國農村的鄉土性已經有所稀釋,鄉村裡的家長和長老們的影響力慢慢下降,村裡以前經常為人評理的人現在只不過是個婚喪嫁娶儀式的主持者,平時喜好賭博,在鄉親中已經沒什麼威信。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範文二:
《鄉土中國》開篇第一句「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正如費老先生所說的,中國的基層社會的確具有濃濃的鄉土味。這裡的「鄉土味」並不是都市人眼中給鄉下人冠上「沒認識多少字、聽到汽車喇叭鳴不知道往左還是往右的」的愚昧,而且經過實踐證明,鄉下人的學習能力並不比都市人差,只是對於知識和城市生活規律的需要沒有都市人強烈。我們都知道,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建立在能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傳統中國社會的封閉性和保守性制約了中國人民尤其是基層人民思維方式、思想文化的發展。再加上鄉土社會是一個社會變遷速度十分緩慢的社會,人民已經習慣了鄉土社會裡安穩的生活,以致於不能適應其他快速變遷型的社會,這個才是「鄉土社會」之所以「鄉土」的原因。
費老認為「如果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也只有發生了變化之後,文字才能下鄉。」語言和文字都是表情達意的一種工具,但是這並不是唯一的工具,在鄉土社會裡,人們有屬於自己的語言和交流方式,有時候大可以不必使用文字,表情、動作、聲音都是人們獨特的交流方式。除非鄉土社會的本質改變,要不然,文字下鄉進程將會相當緩慢。
在社會結構上,《鄉土中國》深入淺出地把社會分為西方社會的「團體格局」和中國傳統社會的「差序格局」。團體格局指的是個人間的聯繫靠著一個共同的架子,先有這個架子,而互相發生關聯;而差序格局則是一個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絡,費老還作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在水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遠,越推越薄,而所謂倫,也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係的那一群人裡多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當代中國社會又何嘗不是鄉土中國中的「差序格局」,在辦事的時候,人們總是先找關係。正是這種社會關係的性質導致了許多「走後門」的現象,在官場上也導致了很多的貪汙腐敗的現象。這一個比喻淺顯而又深刻,在看待人的私心問題上,讓我感觸至深。
當代社會所強調的德治依舊是源於鄉土社會的「禮治秩序」,「維繫著私人的道德」需要靠個人的內在克制來遵守,於是很多應該遵守的規則便成了「禮」,「禮是公認合適的行為規範。」當代社會應該是一個法治社會,但是「禮治」依然存在。在農村,遇到矛盾的時候都是請一些長者或權威人士來評評理,實在調解不了才選擇訴諸於法律手段。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無訟」的社會。
在一成不變的鄉土社會裡,保守封閉的特徵形成了「無為政治」和「長老統治」的現象。即使是在當代的民主社會,人們依舊不重視自己的權力,敷衍地對待選舉活動,對政治大事也不聞不問。只有當自身利益受到威脅時,才會尋求政治或者法律上的庇護。在鄉土社會中,長老的生活經驗是最為豐富,因此長老具有權威性,年輕一代對長老只可惟命是從。
雖然鄉土社會的社會變遷速度慢,但是鄉土社會畢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舊的社會制度不符合實際情況、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時候,「名實分離」的情況就會出現。「名」是老祖宗定下來的規矩,是不可以輕易改變的,所以人們只好依舊採用這個「名」而在實際的操作上採用自己的那一套「實」。這可能也折射出傳統中國人們保守封閉的特點。
寫到這裡,不禁感嘆費孝通先生孜孜不倦,敢於探索的精神,雖然《鄉土中國》的創造時間離現今已經65年,但是這本書裡所研究出來的理論依然是經久不衰,對於傳統中國的基層社會本質看的如此透徹。我還要把這本著作精讀幾次,加深自己對鄉土社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