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射日誕生的原因(大羿射日的由來)
2023-10-18 01:34:01 3
關於后羿射日的故事大家一定是非常熟悉,因為這是我們從小聽著這樣的故事長大的。
但如果要問「后羿射日」是怎麼來的卻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因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只是聽著這個故事長大,卻從沒有人去探究過故事背後的故事。
其實后羿射日的故事是由「大羿射日」或者說是「羿射十日」演變而來的,且聽說細細道來:
羿是上古時代陣容龐大的水神系中最獨特的神祇,祂沒有江湖戲水的癖好,反而展示出綠林獵人的英勇風姿,善使弓箭。
據《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唐朝道家學者成玄英《秋水》疏引《山海經》時提到:「羿射九日,落為沃焦。」宋代類書《錦萬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經》也稱:「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這兩部文獻都表明,古本《山海經》中本來有大羿射日之說,但在後來卻散佚於歷史敘事的動亂之中。
有人由此推斷,前者今本《山海經》中提到的帝俊應該是古本《山海經》提到了堯的誤記。因為帝俊是日神的代表,日神代表下令一位水神去射落自己的家族裡的孩子,這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也極不合理的事情。
羿的真正原型是一頭被稱作「羿」的豬婆龍,而它的形跡卻跟古埃及女神涅伊特相似。
涅伊特作為戰爭 和狩獵女神,其象徵符號是穿過圓盾的兩支箭頭,或是一個手持弓箭和長矛的女人。她的名字和羿一樣具有鮮明的N標記,因而是人格化的水的代表。
涅伊特的象徵物是一副盾牌,上面有交叉成十字的兩支羽箭,羿的篆文寫法就是兩支並列的羽箭。令人驚訝的是,涅伊特的盾牌和其上交叉成十字的羽箭也就是「十」和「日」兩個符號的疊加。居然是東亞被誤讀為十日,由此演化出「羿射十日」的著名神話。
從之前的山海經到與原型涅伊特的象徵物上的符號與羿的篆文寫法之說,便形成了大羿射日的傳說,由此演變成膾炙人口的后羿射日的神話故事。
羿神射日的故事,正是水神堯和日神帝俊進行戰爭的寓言,或者說是水神部落聯合地神部落,跟日神部落所展開的殊死之戰。在甲骨文裡看不到羿神的蹤影,仿佛遭到了無情的遺忘。「羿」最早出現在小篆裡,所有祂只能是戰國和秦漢時代的產物,屬於晚近堯神話的一個高潮式片段。
經過一場富有創意的「文化誤讀」,大羿射日的故事被衍生出來,並在民間迅猛傳播,顯示出東亞神話的強大改造能力。但這場射日運動,不僅暗示著水神部族和日神部族之間的嚴重衝突,而且還是上古曆法之爭的精妙寓言。
羿作為水神,必然要捍衛西嚴水神(月亮神)的立志,也即12數循環的月亮曆法(又稱「巴比倫歷」,每年12個月,每月30天和每天12個時辰),這種曆法曾經指導東亞中部農夫的日常耕作。而在另一邊,屬於羌族的日神系,則要捍衛自身的10數循環的日神曆法。(今彝族十月太陽曆,源於夏代的西羌講文明,它將一年分成10月,每個月分為36天,這種曆法跟早期古羅馬曆大致一致。雲南省武定縣萬德鄉、自烏鄉的彝族,還傳有一種18個月的太陽曆,跟瑪雅太陽曆完全一致,顯示瑪雅人可能是羌族的一個美洲分支。)
兩場文化爭端的結果,是太陽曆法的失敗和月亮曆法的勝利。但太陽組合併未完全消失,而是留下最後一個太陽來跟月亮曆法融合,形成後世所謂的「農曆」(陰陽合曆,又稱「夏曆」)。這是以月亮曆法為主導,同時也融入太陽曆元素的嶄新曆法,它將長期指導農夫的田野作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