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山西祁縣婚禮風俗(談榆社民間婚禮風俗)

2023-10-17 13:55:01

任炎兵

古代婚情

古時的任家堖村周域,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即到婚齡。始初男方遣媒到有成年女子的人家問婚,若得應允男方則視自己家中有無以食品、水果、首飾等行納彩禮。將婚之前,男女雙方各設宴席,宴請媒人及女男家中主婚之人。迎親前三日,男方帶禮品到女家送報婚期。迎娶當日,新郎乘馬、新娘坐轎,男方帶娶客、女方有送客相陪,各乘車馬。婿至女方大門,女方主婚人迎之入席。宴席完畢,婿拜女方父母,迎婦而歸。回至家中,新人拜天地、飲交杯酒。此日,新婦盛服拜見公婆、族人、親友。再日,新人歸寧拜女方父母及其族人親友,女方家亦設宴款待。新婚三日,凡男女雙方族、親均有助禮、賀禮。

近現代婚禮

《婚姻法》規定:男子二十二、女子二十即到婚齡,國家大力提倡完婚。鼓勵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現代婚禮程序:

問婚 男子年至婚齡,有心儀之女子,即請媒人到女方家言明仰慕之意。媒人將男方自身條件及對男方要求一一向女方陳述,並問及可否。

訂婚

其實就是女方到男方家吃飯。相當於籤訂一項意向合同。男方家的長輩會到場,並給女方禮金。雙方訂婚要互贈四色禮,即四樣禮物。其中一樣傳統禮物是褲帶,取拴住對方之意。隨著歲月的推移,此項儀式已被逐漸忽略。

結婚

就是到民政局領證。領證後到男方家吃飯,親戚長輩也可以去。這頓飯長輩親戚不掏紅包。

一對愛侶即日起改稱對方父母爸爸媽媽。父母要給紅包,俗稱改口費。

下帖

男方要在舉辦婚禮前一月左右到女方家下帖,把擇好的日子用紅紙寫好,放在紅木「貼盒」裡,再裝上茭子(即高粱),意為要與對方交往結親。派一個比較體面的人送到女方家,並商量彩禮等事宜。而女方家也會到男方家下帖,送去請女婿的日子,鐵盒裡還要放上豇豆,豇在祁縣話裡讀 jia,取欲嫁之意。

(下帖用的帖盒)

婚禮前:

男方家除了準備婚房,還要早早做被褥。一般講究四鋪四蓋,還要避開閏年選雙月找四個「全人」女子來做,即有爹娘,有老公,有兒女者。女方如若陪嫁被褥,也有此講究。婚禮那日,會把新做的被子整齊碼放在洞房床上,顯得喜氣洋洋。

男子在婚禮前一天要去上墳,告慰祖先。

前一天,親朋好友都來幫忙。男的幫著布置庭院,女的開始包餃子。餃子包好多,第二天早上家人和幫忙的一起吃。

婚禮前夜子時,雙方都要吃歲歲餃子,還要四個同輩陪著。餃子個數按年齡一歲一個,外加天一個,地一個。如遇閏年,還要外加一個。餃子是全肉陷的,包得極小巧。包好後要擺放在鋪了玫紅紙的螞蟻籮裡,擺成雙喜字樣,再蓋上大紅喜字備用。到子夜十二點,放炮,煮餃子。其實男女雙方都會提前一點。因為據說誰家放炮早一點,誰就會當家。

吃餃子前,還會讓新人抓財。取硬幣一盤,喜字覆蓋,然後一把抓起,多多益善,意為抓富貴。

女方陪嫁必備:

(一)、兩個大紅臉盆是必備品,其他隨意。可別小看了這倆臉盆,裡面的東西可不簡單哦:

1. 新娘的洗簌用品,必須成雙成對。

2. 一對並蒂紅辣椒、兩棵同根蔥。

3. 一雙紅筷子,用紅毛線拴在一起。

4. 蜜缽缽兩對,相互扣合。一個放糖,一個放蜜,象徵甜甜蜜蜜:

5. 一對紅色碗扣碗,裡面放了母餃子(一個大餃子,裡面包有七個小餃子,寓意五男二女,七子團圓)。

6. 四個紅色小紙包。一包碳,一包土,一包煤面,一包鹽。土要放到男方家水缸下,煤和碳要添到男方家爐子裡,寓意越來越旺。

另外,每個臉盆裡面必須放四個蘋果,八塊糖。各樣東西都貼上大小的喜字。然後用大紅的包袱皮包好。但不能打死結,要用別針別住。

(二)、紅褲帶、銅鏡:男女雙方都要系兩邊開口的紅褲帶,父母還要在紅褲帶裡給塞上一點錢,叫作塞富貴。

褲子上還要用紅毛線拴上系了五色綢子五色線的銅鏡以闢邪。

男方迎親必備:

1. 幾枝柏葉,壓扁,休整成形,用紅毛線裹了。上貼九石榴,一佛手。並綁上兩支紅鉛筆,一對並蒂紅辣椒。

2. 一束玫瑰花。可以是鮮花或絹花。(屬現代新增項目,婚禮儀式上用)

3. 一塊紅毛毯。

4. 新娘胸花、墨鏡、紅蓋頭、紅頭繩、紅手套,紅絲線(開臉用)。

5. 給女方家的絞臉錢、跟車來的娃娃錢、哥哥背妹妹錢。

迎親嘍!

婚禮這天,一大早,雙方家裡都要貼對子,貼喜字,掛紅子,掛繪紙(本地特色,上寫吉祥祝福語)。

男方家要擺放桌子,準備迎接女方家的送客。桌子上,棗、花生、桂圓和瓜子是必備品,取早生貴子之意。另外還要有點心水果等。

這天,男方家所有的鏡子都要遮上:

男方家派迎親隊伍早點趕到女方家。迎親的人不能太多,必須有一個小孩。

新郎要給嶽父母帶菸酒點心等四樣禮物。迎親主管要帶足紅包,還要帶若干耍包包,就是包了小面值錢的紅包,以饗女方家耍鬧者。

第一輛車裡的人要帶幾個頂針在身上,過橋過道,或遇到婚喪嫁娶的,要扔一個出去頂頂,以免衝剋。

嫁女嘍!

新娘早早坐在炕上,梳頭化妝挽髮鬢。穿好大紅棉衣等待(無論寒暑都穿,意為厚厚實實),襪子要穿兩雙。

迎親者到來後,女方家放炮迎接。這時往往有年輕人關了門要紅包。

新娘坐炕上,同輩四人作陪,象徵性吃點飯。

搬把椅子到炕上,鋪上男方帶來的大紅毛毯,新娘端坐椅子上:

還要踩石板。石板用玫紅紙包好貼了喜字。寓意腳踏實地。

一女子開始給新人開臉,俗稱「絞臉」。就是拿紅絲線為新娘拔去臉上汗毛,白白淨淨出閣。(如今只是左三下右三下比劃)

系上男方帶來的紅頭繩,要打活結。

再由一女子扇扇子。左三圈、右三圈,並誦念:「坐椅子,扇扇子,榮華富貴一輩子」:

接著,新娘戴墨鏡,穿繡鞋。鞋裡墊以繡了蛇蠍五毒的鞋墊,鞋墊背面腳心處別六短一長七根針闢邪。

準備就緒,新娘還要坐紅桶,意為通通順順。

然後,給新娘遮上紅蓋頭。新娘一手拿娟包歲歲錢和糖,一手持柏葉遮臉,由哥哥背著上婚車。哥哥嘴裡還要誦念:「哥哥背妹妹,好活一輩輩。」(如今大多獨生女,哥哥一角常由新郎替代。)

婚車前面要坐迎親童子以鎮車。新娘坐在司機後,座鋪紅毯。一路不得說話。

母親等女兒出門,要坐在女兒穿過的衣服上坐一會。然後會有一個同輩女子抱著衣服繞婚車跑三圈。

女方家送客為同輩,人數不限,十幾個到幾十個不等。陪嫁包袱等要由送客抱著,而且南方都要給紅包。

載了新媳婦的車隊不能走來時的路,所謂出西門,進東門,繞道回家。

?

媳婦兒來了!

送客一行先被迎進來,也已就坐,搬包袱的,抱嫁妝的,開箱子的,人人得紅包。新媳婦也要玩玩矜持,要了下車錢。然後,將那一路撰在手中的紅手絹捏住一個角抖開,把裡面的歲歲錢和糖扔出去讓孩子們去搶。然後由新郎背進家門。這時新郎的同事朋友難免起鬨逗鬧。

新娘由一同輩女子(俗稱引媳婦的)領著進入婆婆屋裡,鋪好毛毯,坐到婆婆炕上(典禮後才可以入洞房)。由新郎掀蓋頭,並解開新娘的紅頭繩。

這時,引媳婦的把新娘外層的一雙襪子脫下套到自己腳上(不知此俗何來,估計是給賞賜吧)。

然後新娘要打開自己陪嫁的箱子換婚紗,男方要給開箱子錢。

婚禮:

鄉下在自家院子裡,城裡在酒店。擺酒席,宴親朋,並有司儀主持儀式。親朋好友要隨禮,長輩還要另出磕頭錢。男方家叫吃媳婦,女方家或當日或他日女兒回門待客,叫請女婿。

酒店的典禮儀式已經演變為中西混合式,儀式選在中午12點08分、12點18分或12點28分開始,新娘還會在儀式結束後褪去婚紗著紅色敬酒服敬酒。全國大同小異,此處略去不談。

鬧洞房

1. 喝和氣拌湯。

由一同輩女子做好拌湯後,用新娘陪嫁臉盆裡的蔥、鹽、辣椒、糖、蜜等調味。這時鬧洞房的還可以再給裡面任意放佐料。於是這湯已經五味雜陳,再把新娘陪嫁的母餃子煮好,用一個碗盛了,用盆裡那兩雙綁在一起的紅筷子。新郎新娘一起喝這道「和氣拌湯」。還要就上餅子、豆豉。嘴裡念誦: 和氣拌湯就餅子,明年生個胖小子。和氣拌湯就豆豉,恩恩愛愛一輩子。 而那個大大的母餃子,則要新娘吃下去。看來,五男二女的責任重在她了。

2. 要饃饃

這個傳統項目,想來是要新娘開口叫婆婆一聲媽吧。

婆婆拿一雙紅筷子兩頭各扎一饃饃(意為擔一雙兒女)在自己屋裡關上門,新郎把新娘抗在肩頭,由洞房到婆婆門口。

媳婦喊:媽,給我饃饃吃。(要喊多次婆婆才答應)

婆婆答:饃饃不是白吃的,明年生個胖孫子。

婆婆開門,新娘用嘴叼了那饃饃,再由新郎抗回洞房。 把這一雙筷子挑著的兩個饃饃要放到門楣上。

3. 說令子。

這個名詞現已幾近失傳。其實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鬧洞房。這是年輕同輩人之間的事,雖然花樣不斷翻新,但我們這裡絕對不會過分,也只湊個熱鬧,增加氣氛。這個時候,往往洞房裡笑聲一片,惹得洞房外的人也咯咯傻笑。

4. 鋪床。

嫂子用紅色或裹了紅毛線的笤帚掃床,然後鋪床。

在褥子下放棗、花生、桂圓、蓮子(都要生的)。還要在褥子上鋪一塊毛單子(不縫邊的床單),寓意生個毛蛋子。

5.提盆盆

一對大紅的盆盆在(尿盆),裡面各放一對核桃蟲(麵食)。

上面用叫作「蓮花人人」的四方紋樣玫紅剪紙蓋好,事先放在櫃頂上。

由未來孩子的姑姑提下來放床邊。嘴裡念誦:「姑姑提盆盆,侄兒侄女跟上一群群。」

至此,新郎新娘進入了他們甜甜的蜜月。

蜜月那點事

新娘第二天早上要去別人家吃頓飯,被稱作換梳頭。回來後方可照鏡子。(此俗處於摒棄中)

第二天即可回門。女方家請女婿,女方親戚開始喚回回。就是挨個請新娘吃飯。估計舊社會怕新娘在婆婆家陌生不適應吧。

第五天是不許在婆家吃飯喝水的。新娘這天名正言順回娘家。

第九天要吃饃饃,第十天要吃糕。祁縣俗語曰:九天饃饃十天糕,打發新媳婦下廚房。(祁縣話裡糕讀作guo,房讀作huo)

第十天叫滿十天,比較隆重。也就意味著蜜月告一段落,新媳婦開始了出廳堂下廚房的主婦日子。

這些儀式和習俗看似複雜了點,個別甚至迷信了點。但每一個程序都寄託者人們對新人的祝福和對幸福生活的期盼。畢竟結婚是人生一大喜事。正是這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的過程,給一對對新人留下了終身難忘的美好記憶。

晉中地區白事習俗

山西晉中一帶稱為各類習俗舉辦的宴席稱為事宴。方言,又稱紅白兩種事宴,即結婚為紅事宴,過世為白事宴。出席宴會稱為上事宴。

中國歷來重視喪葬禮儀,特別是長輩的喪葬禮儀。《論語·學而》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其中「慎終」,即指對父母的喪事要辦得謹慎合理。孟子對此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認為:「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在「 送死重於奉生」 觀念的支配下,早在春秋時期,喪禮已經形成一整套禮儀。從初終到大殮、殯葬、葬後,約有40餘項。以後歷代傳承,雖有簡化衍變,但主要程序卻一直相沿未改。山西晉中大體遵循著這一套程序。­當然,還應提倡「重養溥葬」的新觀念。僅做為習俗介紹。一、初終­ 亡人氣絕後,都講究趁其身體未僵硬時,以最快的速度為死者換上預先特製的「壽衣」、即「送老衣」。還有些地方是在絕氣之前就提前換好了。這是因為死者身體僵硬後,替換衣服會更為困難。「壽衣」包括單衣、袷衣、棉衣、棉袍或棉大衣,其件數用單數不用偶數,忌用獸皮、毛料及灰色布料。替換下的衣服,地講究隨手撂在房頂,待安葬時燒掉或任其日曬雨淋,不再處理,以祛除不祥。­ 在給死者穿好壽衣後,還要理髮、洗滌,進行整容,在死者的袖筒裡放一些紙錢和麵粉與頭髮揉成的圓球,然後用麻披把袖口和褲腿口扎住,稱之為「打麻伴」。晉中祁縣等地則在死者左手放一串與死者歲數相等的小麵餅,名為「咬牙餅子」;再在死者右手放一條鞭子或拂塵;把死者咽氣後燒化的錫箔用紙包好,放入死者懷中;最後再給死者摟上一條麻披擰成的帶子。人死後魂歸地府,紙錢、錫箔是用作盤纏的;去地府要經過惡狗村,有面球、麵餅和鞭子就能夠抵禦惡狗的撲咬。沁縣一帶把裝在死者袖子裡的小麵餅,就稱為「打狗餅」。­ 死者絕氣後,口中還要放入一枚古銅錢,叫做「口含錢」。這一習俗由古代「含玉」的喪禮衍變而來。死者的親屬不忍死者空口而去,在其口中放入玉石一類物品和穀物。後來一些地方直接把飯放在死者口中,則名為「 含飯」。都是認為死者口中含錢 、含飯入殮,這樣到陰間才不會挨餓。­ 給死者裝束好以後,家人即將其從床榻上移置到一塊木板上。講究「男正女側」,即男性死者仰臥 ,女性死者側臥 。這叫做「停喪」 或「 停屍」。安置之後,要有一塊布蓋在死者臉上,俗稱「打善面紙」。蒙面布也好,蒙面紙也罷,古代都稱為「面衣」,據說春秋時的吳王夫差是始作俑者。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說,夫差不聽伍子前的勸諫,以至國破身降。臨死時覺得不好意思在陰間再見到先死去的伍子胥,讓人給他臉上蒙了一塊絹帛才咽了氣。人們沿用這一習俗,卻不是因為死者生前做了什麼虧心事,而羞於在陰間見到先死的人。有的說,是家人不忍見死者之面;有的說,是由於死者咽氣後面容不太好看。其實都是表示對死者的尊重,讓死者安息。以上這些程序是傳統喪禮中的「小殮」。­ 在為死者壽衣時,講究不能哭。認為死者正在絕氣之際,哭迷了路,死者的靈魂就無所歸宿;或者認為淚水落在死者身上,會出現走屍、殭屍等不祥事故。在給死者穿好壽衣,安放停當後,全家男女老少這才大放悲聲,嚎啕痛哭,並燒化紙錢,俗稱「燒倒身紙」、「下炕紙」。至死者去世的傍晚燒紙,稱為「燒黃昏紙」。其意在於以金錢賄賂閻王,買通小鬼,放死者靈魂附體,重回人世。燒過紙錢以後 ,久久不見死者復生 ,家人才再也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俗稱「嚎喪」。­死者小殮之後,家人請來同族長輩和鄰裡鄉親,共同商定喪葬事宜,然後親自去或請人去親友家報喪。長輩去世,兒孫要身穿孝衣,手持哭喪棍,奔赴親友家叩頭報喪「送孝」。­ 死者的家門口要貼白紙黑字的訃告 ,又叫「 門狀」,寫明死者生卒年、月、日與殯葬安排等事項。晉中祁縣一帶要在街門上糊白紙,死者為一戶之長,而且年齡已進入古稀之年,街門滿糊以白紙;如不足60歲,或夫婦有一方健在者,只能糊半邊街門,一般是男左女右;死者如系小輩,雙親尚在,則只能在門額垂貼一張白紙。晉南是把紙摺疊起來剪成條狀花絮,死者多大歲數,就剪幾條,然後懸掛在大門外。停屍期間,死者頭前或腳後要點油燈或蠟燭,俗稱「引魂燈」,又叫「 指路燈」、「 路燈」、「長明燈」。陰曹地府一片漆黑,死者的亡靈要藉助於燈光才能看清道路。同時,還要不時燒化紙錢,並把紙錢灰裝在瓦罐內,留待入葬時與棺木一起埋入地下,以供死者在陰間使用。這叫做「燒倒頭紙」。死者身邊放一瓦盆,每次祭奠時都要往裡放一些酒食,也留待入葬時埋入地下,認為這樣死者在陰間就不會成為餓鬼。這叫做「倒頭飯」。­ 死者咽氣的當天夜裡,要前往本地的土地廟、城隍廟或五道廟舉行一種儀式,「 壓魂」「 告廟」,意思是向陰間報到。在鼓樂吹打下,死者的兒子用盤端一張紙,進廟磕頭拜禮後 ,把紙放在香爐內,俗稱「 納紙」。 在死者亡故的第二天夜裡,介休一帶講究家人繞街行走,一邊燒化紙錢,一邊嚎啕痛哭,稱為「知死」或「尋魂」。榆次等地則在本院土地神前設香案,燒化紙錢 ,焚燒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 ,全家人痛哭盡哀,名為「點化錢」。­ 停屍期間,要有人在一旁守護,嚴防貓、狗等活物跳越其上;如果是在夏季,又要防電閃雷鳴,意恐「驚屍」、「炸屍」。沁縣等地預防的辦法是在死者身上放置刀、秤等鎮物。­入殮­ 入殮用的棺材,以木棺為主。木材以木質堅硬的柏、樟為上等,油松、楸、槐等次之,以柳木的為最一般。晉中祁縣一帶講究不論何種木質,在棺前擋板上必用柏木,至少也須鑲嵌一條。板材時興厚大,最厚者六寸,拗五(五寸五分)以上均為上等,依次等而下之,底、蓋、側均為整塊者稱為「獨幅」,若干塊拼合的則分別以其所拼塊數稱為「X 塊頭」。整個棺形為長方形,前高后低,前寬後窄。棺木外塗油漆,有黑、紫、紅、黃幾種顏色。不到50歲的死者,棺木塗以朱漆,稱為「紅棺」;50歲以上的多塗金黃色,稱為「金棺」。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繪圖案,上等木材更以木質本色為底,作素色推光漆畫,顯得金碧輝煌。圖案一般為百壽圖、四季圖、二十四孝圖或「萬字不斷頭」。棺木前頭正面繪雲紋蓮臺,書寫「X X 之靈樞」;小頭繪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則畫白菜。有的棺木前頭正面還寫有「福如東海」、「音容宛在」等吉祥語句。棺木內塗以松香或用黃麥紙裱糊,取的是「黃金入櫃」、「遺澤子孫」之意。棺木內還要貼上用金銀紙剪成的太陽、月亮、北鬥圖案。雁北平魯、晉中祁縣等地,在棺木內底部另附一塊鑿有七個孔的襯板,叫做「七星隔板」,表示死者「 駕鶴仙去,身入西天」。棺底 ,晉中祁縣一帶鋪以石灰、五色綢、線、五穀,再放上七枚銅錢、七塊生鐵,鋪上金箔紙剪成的錢狀物七張,然後鋪上褥子。­ 入殮時,要由死者的兒子抱屍入棺。講究把死者的頭部用紅布圍上,然後由其長子抱頭,另外4人或6人抬身體,腳先頭後出屋。屋外用毯子遮陽或打傘,稱為「上不見天」。入棺時,死者的腳要先進 ,然後平放棺內 。原來死者袖口和褲腳系的麻披,這時要解掉。有的地方在男性死者的右手中放上鞭子,左手中放上饅頭;在女性死者的雙手都放上饅頭。鞭子稱為「打狗鞭」,饅頭稱為「打狗乾糧」。晉中祁縣等地,死者頭部要枕一種特製的凹型空心枕,上繪日月、山川、花卉圖案,枕中實以線香、五穀等。死者身上再鋪七張銀箔,最後從頭到腳蒙紅布七尺,此布須由已嫁女兒置備,俗稱「鋪兒蓋女」。­ 給死者鋪蓋停當以後,棺內還要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的心愛之物,但絕對禁止放人毛織物和毛皮製品,如毛毯、毛氈、皮褥子、毛皮鞋之類。民間認為犯了這一忌諱,就會「著毛變畜,錯胎轉生」。人殮完畢後,棺蓋斜蓋於棺身之上,仍留縫隙。待死者親屬最後檢視後,在夜間或陰陽先生擇定的時辰蓋棺。­ 蓋棺、又稱「合棺」喻,家人、親友齊集,揭去死者臉上的蒙面布或紙,向死者告別 。死者如系女性 ,還要請其外甥或娘家人檢視穿戴、鋪蓋,看有無異議。然後正式蓋棺楔釘,家人、親友跪拜告別。晉中祁縣一帶,合棺前要把死者身上蓋的紅布由腳部往下拉,露出顏面,然後順勢把紅布撕下一條,迅速合蓋落木鎖、即棺蓋與棺身之間的榫卯。釘棺一側用釘七枚,每顆釘子上把撕下的紅布條各墊一小塊。釘棺時,全家迴避不動哭聲,只有死者的兒子須立在棺旁口喊「躲釘」。參加釘棺的鄰裡、朋友都要身系紅布條,並要給釘棺的人賞封,稱為「喜錢」。蓋棺以後,死者的子女還要手拍棺木數次,俗稱「叫醒」。 在入殮第二天半夜,要置備紙馬素車、香爐錫箔和紙人,由死者的子女哭送到將來出殯必經的十字路口燒化,為死者送行,俗稱「送魂」。弔唁­ 弔唁死者的日子,一般都在出殯前一天,俗稱「 開悼」 或「開弔」。開悼時架設靈棚,將棺木移置靈棚之中。名為「移靈」。隆重的喪事在靈棚前還要高搭牌坊。靈棚內懸掛幔帳或竹簾,後面停棺,前面為堂,靈堂中擺有供桌,桌上供靈花,陳列牌位和祭器、祭品,懸掛死者遺像。兩側擺放各式紙紮和陪葬品 ,諸如童男童女 、金銀二鬥、金銀二山、搖錢樹、聚寶盆、引路菩薩、打道鬼、方相……以及輓聯、挽幛、花圈等。開弔後,親友陸續前來弔喪 ,不論輩份大小,統統按照「 死者為大」的規矩,上香跪拜。死者的子孫披麻戴孝,手拄哭喪棍,跪在靈堂供桌西側的穀草或草墊上。 喪禮中,外來親友對死者的哀悼有吊、奠、賻(fu 付 )三種形式。講究奠用香燭、酒果;賻用錢帛、金幣;奠後再燒紙,則為吊。在弔喪活動中,還有一種「管炕」的習俗,即本家、鄰裡或親友幫助喪家招待賓客的住宿和飲食。一般分三步進行,一是請炕。喪家根據賓客人數定出所需的炕數(一般每一炕家負責六至八人),然後略備水酒,請炕主前來議事,徵得同意後,炕家就算定下來了。二是管炕,頭一天祭祖結束後,就由總管分配炕員,抄出名帖交與炕家。炕家把賓客接到家中,菸酒茶飯款待。一般晚上吃麵條,取親戚往來長久未斷之意。第二天,出殯後賓客要在喪家「坐老齋」、即吃完殯飯。飯後再由炕家接到家中稍事休息,下午散客,炕家的義務也就完成了。第三步是謝炕,下葬後的第二天中午,喪家要設酒席酬謝炕家。謝炕完畢,管炕這一活動也就全部結束了。管炕還有「幹、溼」兩種,以上所述叫「溼炕」,即連住帶吃; 在出殯前一天,家人和親友要抱著牌位,打著引魂幡,提著燈籠,吹打著鼓樂到附近寺廟庵觀或其遺址招魂。設祭之後,家人大呼死者,一路放聲大哭回家。安放牌位後,繼而把斜蓋著的棺蓋打開,由死者的長子取淨水一碗,用新棉花球給死者擦臉,俗稱「開光」。象徵地擦拭完之後,碗裡的水不倒,由兒孫、女兒及外孫分喝,以此表示對死者的孝敬,大家依次繞棺而過,瞻仰死者遺容,然後請木工重新封棺,打上「 銀綻」 表示再不開棺了。­ 「送行」的習俗,在天蒙蒙亮時,由死者的長子一人出門,燒化紙車、紙馬、「家奴、院工」以及死者生前用過的枕頭,當地稱為「送烏明頭紙」。然後提一罐紅豆稀飯,在天亮前從家門一直撒到墳地。在出殯之前,除了各種弔喪供祭外,死者仍象生前一樣享受著人間煙火食,一日三餐,頓頓必由家人親供,清晨盥洗用品也一如日常安排,連飯後的嗽口水杯也不可缺少。每次供奉時,家人必痛哭盡表。這樣,一直侍候到出殯,死者才算是離家而去。­出殯­ 入殮以後,緊跟著就要定出殯的時間。一般不「熱死熱埋」,否則便會被認為對死者不孝不敬。至於什麼時候出殯,往往要根據準備情況、時令、至親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備等因素來定。時間可長可短,大抵最短的為三日,依次為五、七、九日……長者可達百餘日,均須單數。舊時還講究由陰陽先生擇吉日,定墳「空」,即所謂墳地上什麼時候能進得去。­ 出殯時間確定以後,便要通告親友「送孝」。去時要帶去孝布一塊,依關係遠近親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晉中祁縣等地,於出殯這天,門前要懸掛用白麻紙剪成圖案的幡狀物;紙與紙的銜接不用漿糊粘連,而是用鐵器或石器把紙摺疊後搗在一起,名為「砸歲紙」。這類似於前面提到的「歲數紙」,只是懸掛時間不一罷了。死者達到耄耋高齡的「歲紙」,當地人時行撕一條給孩子佩戴,據說可以延年益壽。撕回家糊在面甕上 ,不生蟲子 。舊時有些地方還要在大門外立起「避忌牌」,男左女右,不僅寫明生卒年月、出殯日期,還要列出避忌事項。­

「 土葬」。即「墓葬」。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後臨時開穴打墓的。打墓舊時要請陰陽先生坐看風水,將穴定點 。然後撒五穀,在所定穴位上用銀針開「 十」字,名為「 開土」或「 破土」。「開土」之後,便可打墓挖土了。合葬者,只須在舊葬處旁邊另開一穴。死者如入祖墳,其墓穴在上輩腳下。依次類排,直到墳地無法再開穴後 ,再請陰陽先生看風水 ,選新地另建新墳。

舊時出殯前,祁縣等地都有「點主」的儀式。即請人用硃砂筆往牌位上原來寫的「 王」字上加一點,使「 王」字成為「主」字。俗稱「成主」,即成為神靈之意。點主的人稱為「點主官」,要請當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學者或地方長官擔任。這項儀式一般只限於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喪及兇死者不舉行。­

出殯這一天,親友、鄰裡匯集喪家,祭送奠儀,以示哀悼。奠儀一般包括祭席、饅首、挽幛、紙紮。至親送祭席。俗稱「祭」,以餚饌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紙花,其次則為饅首,即一種用碗扣出上籠蒸熟的麵食。親朋好友大多送挽幛、輓聯,以後衍化為一塊布料。普通街坊則送花圈。­

弔祭者公奠之後,死者的長子跪拜致禮,即身背棺木大頭,在眾人的協助下把棺木移出靈棚,俗稱「出靈」。起靈前,晉中祁縣一帶,死者的兒子們還要進行一種摁「食壓缽」的儀式。他們在一個瓷罐中挾入各種菜餚、食品,然後輪番摁捺 ,一直到滿為止 。最上面放一個饅頭蓋住,用一雙筷子豎立穿孔,上面再盤一些染紅的粉絲。此罐食品連同「下氣饅首」、「長明燈」等,在出殯時都將隨棺下葬。­

棺木抬出靈堂後,便放到預先綁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龍槓、獨龍槓等數種形式。­

出殯盛行用棺罩,其狀如長形轎體,上有錫頂葫蘆頭金頂,四角男性死者用龍頭龍尾 ,女性用鳳頭鳳尾 ,周圍飾以紅、藍、黃布帷幔,上繪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這種器物均有店鋪專門出賃。­

厚重的棺木,加上龐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較吃力。於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稱16槓、24槓、32槓。抬棺人手眾多,既便於做到這一點,前呼後擁,又顯得氣派。­

棺木抬起之前 ,死者的長子雙膝跪倒 。手捧燒紙錢的瓦盆,痛哭失聲,然後把玩盆在地上摔破。民間認為,摔破喪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燒化的紙錢帶到陰間去用了。­

摔過「喪子盆」,出殯便正式開始了。棺木出院門時,要大頭在前;出了門後,都要掉個頭,一直抬到墳地。原來人們認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著一樣,出門頭向前,等於回首瞻顧家園,表示了對人世的依戀;出門以後頭朝後,等於再不往後看,一往無前,直奔西天樂土。­

出殯隊伍最前面有開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紙或白紙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拋撒引路紙錢,以示買通沿路鬼魂。次為儀仗、各種紙紮(興縣一帶稱為「紙文」)、粗、細樂班、由外甥或孫子扛著的引魂幡、扛條凳的 ,然後即為牽纜持喪棍的孝子 ,孝子之後是棺木,棺木後跟著的是坐著車轎的女眷和步行的親友。­

送殯隊伍至人多處或大路口,還要停靈路祭,鼓樂也要停下來演奏。古代一般由親友、鄰裡設祭,後來大多為喪家自己設祭,顯示喪事辦得排場、隆重。­

來到村外後,送葬的親朋止步,由死者的兒子「謝孝」。然後除去棺罩、停下儀仗,只有家人與至親攜紙紮及祭品隨棺前往墳地。時辰一到,即刻下葬。棺木入墓後,晉中祁縣一帶,陰陽先生要擺下羅盤儀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認為可以為止。大體上方位為東南——西北向(乾——巽位),當地有「頭頂紫金山,足蹬雁門關」的說法。死者的兒子入墓檢視,然後家人往墓內扔「富貴錢」、「富貴饃」。墳丘堆成後,死者兒孫所持的「 哭杖」和「 引魂幡」要插在墳頭(引魂幡也有放置於棺頂的),接著燒化所有紙紮(「童男童女」已經被把頭或腳扭向後,置於棺木一側),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盡哀,然後悄然退出,讓死者永遠安息於此。­

出殯次日清早,家人送飯至墓前澆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進便飯。家人次日赴墳地致祭時,要用鍬往墳上添新土,使墳丘前後周正,不偏不斜,俗稱「扶山」。而太原一帶自安葬後,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後清明祭掃時,才允許往墳丘上添土。兩地習俗,相異如此。­

到新墳添土、奠紙 ,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後第三天 ,稱為「復三」,又叫「圓墳」、「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長子帶領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親都去,

從人死後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稱為「做七」或「過七」。其中一七『稱「頭七」、三七又稱「散七」、五七、七七又稱「滿七」、「斷七」或「盡七」,較為重要。­

「一七」,喪家設靈座,供牌位,舉行隆重儀式,受唁開弔。­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著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喚死者,或上墳焚香接引亡靈回家。­

「五七」,民間認為這一天死者亡靈回家「 省親」 ,喪家除舉行祭奠,還要延請僧道誦經,親友均來弔唁。晉中祁縣一帶,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蓮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並按亡者歲數扎製紙花、剪紙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紙旗以穀草杆穿扎,沿路一直從家門口插到墳地。­

「七七」,喪家舉行隆重祭奠,親友都來燒紙,或到墳前祭拜。­

人死後或安葬 100天後,即「百日」,也是一個隆重的祭供日,又稱「百日祭」。到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縣等地,紙紮要糊「鬥」,俗話稱為「五七升,百日鬥……」­

一個人死後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稱「 服三」,滿一周年燒紙祭奠,叫「周年」或「 燒周年」,古代稱為「 小祥」。第二個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墳地致祭 。滿三周年燒紙祭奠 ,死者的親友畢至,各帶供品、紙紮。三周年過後,死者的子女即可脫去孝服,改換平常衣著。所以三周年又叫「脫服」或「除孝」,古代稱為「衤覃」(tan 坦)服。按照傳統的說法,喪葬禮儀至此才算正式結束。­

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節當日或前一日,晉中一帶還有一種「燒心」的習俗。這一天,家人、親友,特別是出嫁的女兒須親至墳地供奠 。祭品除衣帽鞋襪各式紙紮外 ,還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供畢埋於墓前。「燒心」又稱「安心」,其意在於告慰亡靈,從今以後勿須惦念陽世親人,盡可以安心陰間了。­

「服三」之後,對死者的祭奠轉入普通的上墳,不再有特殊的忌日。上墳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舉新火;七月十五,嘗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個節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籍此,家人在悠長的歲月中繼續保持著同死者的「聯繫」,並寄託自己綿長無盡的哀思。

(張和平)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